——关于重大题材电影成为明星“跑马灯”的反思
好像就在眼前,庆祝国庆60年,由172位顶级明星参演的《建国大业》,以其当下中国最强的明星阵容,创下了4.2亿元人民币国产电影票房的高纪录。大牌明星们或在解放军队伍里露个脸,或在选举时当个验票员给个特写,或在城门口喊一嗓子发个感慨,即使像章子怡那样的国际级别大腕儿,也不过是作为伟人身后的几个妇女代表之一转瞬即逝。于是,电影院里,观众嘻嘻哈哈、嘁嘁喳喳边看边议论:这个是巩俐,那个是王宝强,这个是唐国强,那个是成龙,一个多小时的作品,在嘻嘻哈哈中便结束了。从开头到结尾,大家的兴奋点似乎都在欣赏明星“走马灯”。至于故事,似乎并没记得电影说的是什么,因为作品的着力点好像本来也没打算凭故事赢票房。制作者明白,只要把172张明星脸逐次安排好就自然有了上座率。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的,《建国大业》短暂的热闹后,人们冷静下来一想突然发现,花了几十块钱,原来只不过看了百余张已经熟悉的明星脸,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大片,并没有留下几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故事情节。于是学术界也开始热闹后的反思,认为若论题材,《建国大业》的确应属真正的重大之列,但因为内容没有下足够的功夫,作品显然缺乏传之久远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有人甚至批评,这是在借用革命历史和伟人形象宣传明星,不是在让观众记住这段天翻地覆的历史,而是要记住那一张张明星脸。话虽属过激之言,但却不无道理。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天平很难把握的情况下,这样一种影片类型,实际上是“革命历史题材”向“商业娱乐大片”的悄然转换。
《建国大业》当时未被持续争议下去,那是因为当时打明星牌带来的票房掩盖了故事内容的虚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批评家的嘴,应该说是其中有几分侥幸。但是,当一旦被观众发现由“革命历史”向纯商业化转移的企图,发现这是一种商业操作时,这样一种打明星牌的手法就不宜再重复使用了,重复就可能意味着失败。然而,商业利润的**,使有的制作者们并没有看清这个事实,事情过后,有人依然依葫芦画瓢,又在重复这样的制作。今年重大庆典活动不少,据说,有多部打明星牌的庆典性作品正在进行明星争夺战。其中紧锣密鼓进行中的《建党大业》就是其中一部,被称为升级版的《建国大业》,据说其明星阵容比之《建国大业》更强更大。按制作者的明星策略,规定在影片中即使跑跑龙套也一定要用大腕级别的,比如大牌明星周润发只是客串袁世凯,吕良伟客串吴佩孚,赵本山演的段祺瑞在戏中也不过只有一句台词。但是,剧中大小角色,一定要用明星,这是铁的规定。除了毛泽东、周恩来代表的革命家以外,袁世凯、张勋代表的北洋政府,孙中山、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胡适、梅兰芳、周树人、蔡元培代表的文化名人,都悉数登场,据说人数比《建国大业》只多不少。因为尚属制作阶段,作品得失成败与否,尚不好预测,观众正拭目以待。作为观众,当然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它是一部真正的有内容的好作品,而不再仅仅是一串明星脸。
然而,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制作者们的是,影视毕竟是门视觉艺术,要真正赢得在艺术上的口碑,绝非让观众走马观花看明星脸那么简单,任何时候也不能光图热闹,放弃对艺术本身的追求。靠堆砌明星脸进行商业化炒作,这种做法是有很大风险的。其实,如此进行艺术操作在国际上并非没有先例,它属于真正的“舶来品”,十年前就有过,并且已经被列为艺术的教训。2001年,美国的好莱坞曾用全明星阵容打造过超级大片《十一罗汉》。当时,百位美国明星阵容何其壮观,其中多半都是美国演艺圈的顶级大腕,比如片中的乔治·克鲁尼布拉德·皮特等,都是身价千万美元级别的好莱坞巨星。即使著名与演索德·博格,在影片中也不过是客串了一个小偷而已。当影片还在制作阶段的时候,美国影评界对这种堆砌明星的方式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好在后来作品上映的第一个周末票房尚好,批评声也就暂时中止了。但后来制片人似乎并没有记住批评声,却只看到了大牌明星的商业潜力,于是继续用明星堆砌的方式打造《十二罗汉》《十三罗汉》并相继登场。遗憾的是,这两部投以巨资的作品,在社会各界的批评浪潮中双双落败,结果投资方成了最大的输家。从此,好莱坞再也不敢轻言全明星阵容的商业套路了。因为缺乏内容支撑的明星牌,打一次尚可,重复制作便必然是失败结局。这是由观众审美和艺术规律注定的。
我这样强调好莱坞的这个教训,不是说全明星阵容从此就证明是一种失败的模式不可再用了。在特殊时期特殊场合,用明星的号召力,自然有其特殊的作用。比如1991年国内发生大洪灾时,香港电影界用202位明星合演喜剧片《豪门夜宴》用以赈灾,当时提振了民心士气,募集了慈善资金,效果就很好。2003年非典肆虐,香港群星合演了《1∶99》电影,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还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国内进行的各类募捐大型商演,都是对明星效应在特殊时段的恰当应用。但像表现重大革命历史的大题材就不同了,显然不能照搬照抄这个套路。因为作为革命历史大片,不能搞纯商业的急就章,第一位的要求还是它的重大革命历史的真实和严肃的思想内容,还是要把着眼点放在给今人和后人以历史的和思想的启迪思考上。如果重大庆典活动时一部表现革命历史的大片,没给人们理性的思考,人们只是在嘻嘻哈哈中记住了几张明星脸,那么这样的作品虽然投以巨资,也可能得到一定的回报,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它是留不下来的,也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因为它把一个本该用严肃的态度叙述的主题娱乐化了,把本该传承革命历史的最好机遇和场合变成堆砌明星的游戏。在这样的作品中,其实不是明星在宣传伟人和历史,而是借伟人的光辉给明星做广告当卖点。
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不太成熟,利用明星串场把几十部电影也难凑齐的大腕儿拼在一起,可能会换得观众一时的“超值”回报。但是,我们毋庸讳言,这决不意味着它就是可以随意照搬和套用的商业模式。随着中国影视观众的审美自觉和市场的日臻成熟,那种“圈一把钱就跑”的时代毕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谁再企图让观众为明星“走马灯”傻乎乎地买单和一味叫好下去,将很可能只会是一厢情愿的事。眼下,一些为庆祝建党90周年的影视作品正在加紧制作中,但愿制作者能从一些艺术创作的前车之鉴中有所警示,在大打明星牌的争夺战中冷静下来。毕竟,对于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作品的成功好坏与否是不能完全用票房收入的高低来判断的,宏大革命历史背景下精彩纷呈的动人故事,永远都比那一张张的明星脸都更加耐人寻味,还是要扎扎实实在故事内容本身上下功夫为好。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留下一部常演不衰的经典作品,远比凭着一时侥幸赚把钱要更有意义。
(原载2012年9月7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