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氏孤儿》谈怎么对待经典
201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电影圈为此沉浸在一片欢呼雀跃之中,有人甚至在报纸公开撰文,认为这是“资本的胜利”。然而,就在这一片亢奋之中,广电总局的领导及理论界人士却大声呼吁:百亿票房不值得炫耀,有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的电影太少。一句话,像情绪躁热时给出的一副清醒剂,于是,电影的思想性问题终于在“票房经济”狂热时进入人们冷思考的讨论话题。
“有思想品位的电影太少”,这句话可以说一语中的。远的不说,就说不久前的几部贺岁片,应该说在远离思想方面以整齐的步伐向前跨了一大步。比如,对经典原著进行思想解构的《赵氏孤儿》就比较突出。《赵氏孤儿》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主人公程婴的精神内核记载着中国人对“义”的礼赞和颂扬。而导演陈凯歌在电影版中完全剥离了原作思想上的悲剧意义,作品让程婴只是阴差阳错地被动接受了赵孤,剩下的就只是命运的荒诞感。这样一来,程婴的行为不再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意义,也看不见了戏剧原作中程婴献出儿子,亲眼见亲生骨肉被杀的刺骨伤痛。主人公程婴完全成了一个充满喜剧味的荒诞人物,再加上演员葛优那一副喜剧感强烈的面庞和表演,作品的荒诞性便进一步被强化。于是,一部经典悲剧变成了荒诞喜剧,原作深刻的思想便**然无存。至于《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两部,不过是高智商者玩弄的“台词党”游戏而已,即使那些看来有几分幽默的对白,也无法掩饰其思想的贫乏,这在网友成千上万条的批评留言中已经显见。
评价和盘点2010年国产电影,有观众得出这样的印象,发现大脑中刻下印痕的不是故事内容和思想主题,而是几句流行的台词。看完《赵氏孤儿》,人们口口相传的是:“你对我公平吗?”看完未拍时曾被炒得轰轰烈烈的《山楂树之恋》,有的网友在大失所望时,把观后感写成了搞笑台词大汇总:“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也等不到你25岁,但是我可以等你一辈子。”一个被全国上下热炒的电影,没有任何思想的启示,只剩下这样几句荒诞不经的搞笑台词,你说这不是一件让人觉得悲哀和值得反思的事吗?至于《非诚勿扰2》,有观众的批评就更为直接,认为整部作品就是在为末尾那段谢幕式的“人生告别会”而设计的,一个离奇的情节充当了为作品拉票房的噱头,几乎看不到作品的什么思想意义。网友评价说:“没啥思想内涵,爱情与死亡在这里像一个包子分别包了两种馅,只是各自占了时间上的物理存在,虽然有交叉的人物,但期间没有产生任何的化学反应,离生活太远。”当电影不能与思想和当下现实发生化学反应时,当然也就失去了让人思考的艺术力量,而没有思想的艺术常常被人们批评为枯燥和无聊的艺术。有观众评价当下电影时发出类似这样的感叹:“已经记不得上一部让我看完之后连想三天的国产电影是什么名字了,总之那种感觉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了。”还有的观众在网上留言:“我们曾把电影院当作学习人生的大课堂,可如今进了电影院,怎么就像误进了游乐场呢?走出电影院时,内心总有一种空空的感觉。”也有人表示无奈说:“过去父辈带我们进影院,是要我们去领受人生哲理,而今天我们带孩子再进影院,却常常有一种怕孩子被浅薄和低俗**把路走偏的担忧”。社会大众的这些批评,说明是对有思想内涵的电影的一种期待,说明中国观众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有思想品位的艺术的渴望。“调侃”“娱乐”“趣味”任何时候都是为思想主题服务的形式,它决不是艺术的终极目的。
中国普通老百姓对有思想的艺术的期待,同样也是作家、艺术家的心灵写照。2010年底,中国当下“金牌”编剧曾在上海召开年会,以制作《闯东关》而名闻天下的高满堂用调侃的方式讲了个有趣的故事,他说:“当编剧,一天到晚应对制片商,一路小跑地写剧本,让人觉得魂不附体。我读过一个非洲探险家写的回忆录,书中说一个土著人往山上跑,每跑一段就停一会儿,他说我的身体跑得太快,我要等一等我落在后面的灵魂。”高满堂说,这很像我们影视业的今天,有人说影视已进入“美好的时代”,然而美好时代也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的,没有了灵魂艺术就难以为继,而这个灵魂就是思想。高满堂提醒自己和同行,我们的艺术不仅要为亿万观众的娱乐服务,还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真正反映人民的需求。高满堂的这段话,代表的是编剧们的一种心愿。当然,在时下“票房经济”至上这样一个背景下,即使再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也必须面对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谁真正愿意为有思想的中国电影埋单?当投资者把话语权牢牢控制在手的时候,强大的资本在利润至上的观念下,可能会将电影的价值和思想逻辑等字眼冲个七零八落,有价值的思想可能还未来得及深呼吸就可能遭遇资本的红线。但是,即使无奈,我们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信一条,那就是有钱可以制造轰动一时的作品,可再多的钱也是砸不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传世大作来的,作为一个清醒的艺术家,我们决不能让市场的迷魂汤淹没了我们应该担当的社会道义和责任。否则,当艺术堕落为只剩下商品属性的时候,那无疑标志着艺术的死亡。
其实,对有思想的艺术的期待,不论东西方价值观都是共同的追求。兔年伊始,美国的《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曾引起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文章认为,从美国2010年上演的数百部电影看,民众最为关注的论题是:“对自我身份的困惑与追求”“用构建强大的自我取代对超级英雄的幻想”“代际间的鸿沟与桥梁问题”等。文章说明,即使从来都崇尚“娱乐至上”的美国,也正在期盼思想碰撞和情感激**的思想回归,说明电影介入大众生活的方式不仅是娱乐,更主要的是彰显社会现实、折射社会命题。比之西方价值观,我们当然应该更加旗帜鲜明地把艺术的思想价值放在首位。今天的中国观众,在艺术审美上经历一个阶段的徘徊后,开始向有思想品位的艺术市场的迅速回归,渴望有思想的艺术,逐渐取代一些娱乐搞笑的低端鉴赏,这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走向健康和成熟的关键一步,但愿有眼光的艺术家们不要无视中国观众这种对思想的渴望,这才是真正的为中国电影的“思想”埋单的巨大力量,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正等待着有人文情怀的作家艺术家去发现和开掘。
(原载2011年4月27日《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