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款追星办晚会的思考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曾发出制止奢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举国上下无不为之叫好,认为这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领域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今,中央的举措已见成效。据多家媒体报道,时下已有不少大型演出活动被叫停,拼明星比奢华的演出已经遭到全社会的坚决抵制。据有关部门并不完全的统计,到10月为止,全国数十万家演出公司中,倒闭关张的已过万家。中国的演出市场,从各类奢华晚会的膨胀发热到病态泛滥,今天开始重新回归理性,演出市场怎么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整个演艺界开始了认真思考。
其实,往前追溯,演艺公司的倒闭之风,并非完全始于中央五部委的文件,早在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就任之初,出重拳打击“三公消费”等不良风气时,一家又一家靠“三公消费”吃饭的演艺公司便应声关门。后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再出关于奢华晚会的禁令,等于从根本上阻断了这些吃“三公消费”饭的人的财路。本来就不是扎扎实实热心文化发展,只是借某些官员腐败现象搞短期投机的所谓文化商人,当政府出重拳治理乱象时,他们别无选择,只有关门了之。一项政策,足以让万家演出公司倒闭关门,也足见“千亿演出市场依赖政府埋单”现象的反常和悖谬。
这些年,中国奢华晚会的泛滥,已经到了连西方演艺界都望尘莫及为之惊叹的地步。社会对这样的“官员追星,百姓埋单”的奢华晚会,一直诟病不断,有群众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这些“政府请客,明星捞钱,百姓埋单”的奢华晚会,无异于“劫贫济富”。然而,让人生疑的是,前些年,一些与文化无关靠投机赚钱的演出公司,在群众的骂声中却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生长。面对媒体,我们曾听到过某些官员颇带自豪的话:我们中国可是举世瞩目的“晚会大国”。何以言大?有数据为证,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早超过千亿的“晚会市场”。有外国记者问,晚会如此多,什么能代表当代中国文化门类呢?此人大言不惭地回答:我们有小品哪,有短信哪,还有数量世界第一的晚会。每一个听到此话的稍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无不为之汗颜。
何谓晚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著名教授陈丹青做过专门研究,他说晚会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其实是引自西方的舶来品,不过西方不叫它晚会,叫它“夜总会”。夜总会,中国人如今不陌生,过去我们习惯认为它是低俗文化的代表,藏污纳垢之地,醉生梦死之所。这自然有偏见,毕竟它是外国的一种大众文化。但无论怎么说,夜总会里的那些东西,说得再好,它也与一个民族的高雅文化格格不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采取拿来主义,洋为中用,借外国的瓶装我们的酒,宣传我们的文化,满足大众娱乐,也未尝不可。但是把一种综合性的浅娱乐形式作为全民追逐的文化模式,且常常被冠之为“盛宴”,实为失当,进而演变成用公款追星打知名度搞政绩,更是大大走偏了方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来说,如果代表我们民族文化的不是话剧、歌剧等各种戏剧文化和高雅的古典音乐,而动辄拿给外人说道的就是小品、就是二人转,就是流行歌曲之类,作为中国人无论怎么讲都应该感到是非常丢脸的事。
必须指出的是,风靡一时的晚会热,千亿晚会市场的产生,决不意味着文艺繁荣了,发展了,它与文化发展繁荣这些概念几乎无缘。恰恰相反,它的直接推手是少数官员的腐败,是有些人假文化之名谋私的一种腐败方式。近些年来,利用举办奢华晚会,邀大牌明星,请高端领导,铺天盖地搞庆典,敲锣打鼓捞政绩,已经成为某些地方官员的习惯思维。有些贫困县,特别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的领导,不是为百姓在脱贫致富上想门路、出主意,而是变着法儿,不惜重金请明星打知名度,借节日庆典搞演出。无节无庆,自己造“节”也要搞。诸如豆腐节、西瓜节、大葱节、板栗节、草莓节、桂花节、湿地节、煤炭节等光怪陆离让人啼笑皆非的节,一时风靡华夏大地。有节自然就搞庆典,有庆典必请明星,请明星必花大钱。我的故乡是焦裕禄工作过的河南兰考县,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公务员工资花的还是国家给的扶贫款,每年要吃2000多万财政补贴。而这么个穷县,那年县里请明星搞一次大型晚会就花去八百万元,给我的乡亲们挖了个数年填不平的财政大坑。乡亲们说,十几万人挤着拥着去看明星脸,光踩坏麦田就达五十多亩,弄得数十家农民当年颗粒无收。全国类似我故乡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好大喜功毫无意义的演出,对官员来说,用公款捞了政绩,和明星握了手,照了相,签了名,混了个脸熟。有的甚至暗中还拿了回扣。而其中最实惠的还是那些靠一张脸一首歌吃遍天下的腕儿们,他们扭着唱着在荧光棒的呐喊呼啸中,赚了个盆盈钵满。吃完豪华宴,乘着豪华车,这些星们带着税后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票子,屁颠屁颠地打道回府了。而对普通老百姓,其实不亚于一场灾难。不知不觉地,蒙在鼓里的老百姓摇着荧光棒为公款追星的官员埋了单,这等于被人掏了腰包。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出台政策限制“三公消费”和禁止奢华晚会,利国利民,是实实在在替人民做了件大好事。
一项限制“三公消费”和禁止奢华演出的政令出台,致使上万家演出公司倒闭,只是表象,透过这个表象,可见靠政府埋单举办晚会的做法是多么的违背民意和非理性,它不仅陷一个文化行业于危机之中,也让全社会付出很大代价。这些本来寄生于腐败温床而生的公司突然倒闭,从长远看也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某些官员们坐下来冷静想一想,算算账,一场劳民伤财的奢华演出,到头来收获了什么呢?一地鸡毛加百姓一片抱怨声。由此看来,用奢华晚会搞政绩,显得是多么不靠谱,它助长的是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损害的是党和政府形象。做一个政府官员,为官一任,还是要切切实实造福一方。怎样造福?不是投机取巧图虚名,而是要扎扎实实做点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当然,公款追星的退潮和“三公消费”的终结,最大受益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原来那些用来请明星大腕,搞大舞台、大制作的公用财政,现在可以省下来用在为民生的大众利益上了。有群众直言不讳地说,这些钱哪怕让老百姓打一眼水井,建一座沼气池,买一张孩子的课桌,也比用来给官员们请歌星拼政绩,比给明星们拿去吃豪宴买豪车比阔气要强一万倍。其实,公款追星退潮和奢华晚会终结,受冲击最大也最应该深刻反思的还是中国演艺界,是那些多年以来靠一首歌吃遍天下的明星大腕儿们,长久以来,在公款追星的背景下,他们一部分人靠少数官员的腐败走南闯北赚外快,早已不习惯文化创新了,早已不习惯真正为人民不计报酬的奉献演出了,他们习惯的是寄生于腐败温床的奢侈生活。当演出市场归于正常,当文艺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回归健康之路时,他们突然感到不太适应。因为在新的形势下,一切投机和懒惰,一切只为一己私利着想的艺术人生,注定是没有出息的人生,也注定不会赢得老百姓的尊重。怎么办?应该按照一个优秀文艺工作者的道德要求,调整心态,振奋精神,矫正方向,重归正途。话又说回来,中央出台的文化新政,对文艺工作者,其实更是一种机遇,那就是在新的形势下,怎样全身心地投身创作,怎样做一个时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称职的文艺工作者,这是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文艺提出的新要求,一切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实际行动投身火热的生活,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去回报社会、回报时代。这既是文艺工作者的正道,也是新时期中国文艺的正道。
(原载2014年1月《国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