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年伊始,河北某县县委书记提出了一条“治县新政”,即要用孝道来考核干部。按这位书记的“新政”规定,辖属科局官员如果要作为预提后备干部,必须持有其公婆或父母的“德孝”意见证明书,无德不孝者一律不允许提拔使用。这位书记对新政阐述得很清楚:“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任呢?对不孝顺父母的干部决不能提拔和使用。”正是在这位书记的新政之下,一批在“孝”字上有瑕疵的科股干部被挡在了后备干部库之外。
新政提出,网络热议不断。在商品背景下道德传统的传承引发社会隐忧的今天,重提“德孝”观念的确能打动不少人心。不错,这位书记的新政听起来很有道理,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无德不孝的人肯定当不了什么好官。然而,来自网络的信息更多的是批评之声,私德毕竟不是官德和公德,谁能保证,一个对父母百般孝顺的人就一定能是一个造福一方的清官呢?一些管官治吏的干部,不在根本问题上想办法,却指望封建时代的“以孝治天下”的招数治政,这听起来近乎荒唐。孝子可以保国安民,同样也可以祸国殃民,这样的例子不论历史和现实,都不胜枚举,远的如东汉王莽,他在未篡权之前,可以说“宗族称孝,师友归仁”,被列为知名孝子,但一经得势,便穷凶极恶,滔天虐民。两种面孔,被他演至极致。近的有前几年被查处的大贪官胡长清,据说当官后他每次回归故里都大尽孝道,又是买营养品送岳父母,又是亲自送岳父母检查身体。为显其敬孝之心,他每次到岳父母家,都一定要住在地铺上,这曾被传为佳话,让两位老人备受感动,逢人即夸女婿如何敬上知孝。后来当胡长清贪腐行为东窗事发,被证明是个大贪官时,其岳父得知后哭瞎了眼睛,最后气绝身亡。试想,如果胡长清这样的人长期身居高位而其贪腐劣迹不被察觉,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不知要蒙受多么大的损失。
此外,孝道作为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历来为社会所看重,有句老话叫“德为善之首,百善孝为先”。正因为它成为论事看人的评价标准,也常常又成为少数干部的软肋。比如一些图谋向执掌权利的官员以行贿通关的人,当知道在领导者身上下功夫难以行得通时,常常另辟蹊径,把目光盯住领导者的“后院”,在领导者的父母身上做文章,美其名曰:替上级尽孝。这的确是多数人的软肋部位,当然也包括领导者,因为它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招。有的官员当自己直接面对**时可能还能扛得住,不至于打败仗,然而却架不住软肋部位的攻击,比如白发二老如果三番五次对某某人进行连番夸耀和举荐(这也常常包括妻子或家人),他就可能放弃原则立场的底线。不用怀疑,我们如今的干部行列里,有不少人就是凭这样的“后院捷径”加官晋爵的。腐败假了孝道美名,确实会击倒意志本来就不那么坚定的人。七寸软肋,中了下怀,无论行贿受贿双方,都是孝道的美名下的另一种贪腐行为。当然,身为父母高堂,如果是望重德高的清醒者,会断然拒绝这种曲线求官者;如果是贪图利益的昏庸长辈,无疑是断送了子女的光明前途,可能是赔了子女又折财。由此看来,孝道美名真会派生出诸多伦理文章哩。
孝道是人之为人之基本道德,是做一个普通人的最起码标准,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理应将自己的标准定在这样一个基本标准之上。用孝道意见证明书的方式考察干部,这等于是视治官治吏为儿戏。有的干部不是扎扎实实地在履行职责上下功夫,而是在新招怪招上获取声誉。比如,江苏沐阳也曾以“忠于配偶”来考核干部的指标,表面看是对干部的严格管理,而事实上没有一个包二奶的腐败分子拿不来“忠诚证明”的。这就更加荒唐。
其实,考核干部的官德品行,不需要什么奇招妙招,还是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其标准只有一个,还是毛泽东同志说的,看他能不能真心诚意地、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
(原载2011年7月25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