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48集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
说到长征,似乎已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用艺术来表现这一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大事件,好像必然是由大人物作为主体完成的大叙事。于是,在我们已经看到过的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的一代领袖们多半是舞台的主角。在编创者看来,非但如此,便不能表现长征作为一次历史大事件的伟大。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反映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便成了缺少文艺审美的纪录片,普通士兵这个主题,往往被人为地忽略了。其实长征的胜利,既离不开领袖们高超的指挥艺术,更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士兵的浴血奋战。从井冈山出发时的十万中央红军,到陕北会师时只剩下不足万人,数万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铺就了足以光照千秋的英雄路。没有这些普通士兵们的苦难经历,就难以有长征胜利的辉煌。这些英雄的士兵们,他们在万里征途上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和悲怆,他们在力战强敌中又是怎样的英勇和悲壮,许多年来,观众期待在影视作品中,再现普通士兵的人生命运和曲折故事。
不久前,由导演毛为宁执导、李修文编剧、小马奔腾公司出品的《十送红军》,满足了广大观众的这种期待。这部长达48集的电视剧,一改过去长征题材围绕高层领袖、路线斗争和重要战役的习惯创作方式,第一次把创作视角对准了万里征途中的普通士兵。作品通过讲述红军长征从江西于都出发直到胜利到达陕北的全过程中发生的十个可歌可泣具有史诗品格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红军士兵形象。
电视剧作为用影像画面讲故事的艺术,要真正感染人、打动人,重要的是要把故事讲好。讲好故事,是电视艺术家的基本功。遗憾的是,我们过去关于长征的电视剧作品,却大多只满足于对档案资料的简单演绎,弄得一些电视剧作品,很像堆砌史料的纪录片。其中缺少的是人物形象塑造。《十送红军》之所以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就在于作品自始至终秉持“把故事讲好”这样一个创作主旨。作品以曲折动人的叙述,为观众讲述了发生在长征过程中的十个故事,而十个故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普通士兵,十名士兵,是数万红军的化身。他们,都一样出身低微,一样在部队很不起眼,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他们都一样怀有革命到底的雄心壮志。他们虽出身平凡,但都是有血有肉的父亲、儿子、丈夫、妻子和兄弟姐妹,正是“打碎旧世界”和追求平等幸福的共同追求,使他们相继走进了红军队伍,最后,为传递红军的理想和信仰,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慷慨赴死,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理想颂歌。
与以往的电视剧作品不同,《十送红军》的十个士兵,都相继牺牲在万里征途,虽同样都写牺牲,视角却各有不同,观后都一样让人热血沸腾。电视剧作为一种以影像为载体的艺术,在结构上最忌雷同,必须做到起承转合,步步递进,非有如此,才能在审美的意义上激励人和感染人。《十送红军》的成功,就在于编创人员把十个战士的牺牲叙述得起伏跌宕,可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十个故事各自独立,十个人物各具光彩。他们或是率领残疾士兵的狙击手,或是征途掉队的文艺女兵,或是即将战死的班长,或是全家都当了红军的一个农家阿伯,或是目不识丁的普通乡间女人……十个人物,前后都牺牲在漫漫征途,他们以悲壮牺牲,将一往无前、英勇无畏的红军精神传递了下去。故事的角色表面看是独立成篇的,但在渐次交接和替换中,接力式地不断进行着焦点的转移,比如从一开始红军老战士钟石发父子5人,经过张二光的串联,转移到了红军三连的一系列人物和故事,再经过金宝,转移到了老兵贺老憨,等等,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和故事,由此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角色前仆后继的互换中,红军部队的整体形象便跃然纸上。其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描写,成为串联人物关系的纽带,比如那张领袖和士兵的合影,经过多个红军战士之手,像接力棒似地逐个传递,最后由贺坚带到了延安。在这里,照片这件道具,象征的是士兵与领袖的上下级关系,连接着战士之间亲如兄弟的友谊,它折射的是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雄主义精神。
电视剧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需要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十送红军》虽然人物众多,但编创人员对每个人物都赋予了独特的个性。比如,剧中最为感人的老兵钟石发,这样一个性格倔强的红军老战士,他一身铁骨,宁折不弯,平时他引为自豪的是自己全家都是红军。或许他讲不出多少革命的大道理,但是他坚信革命必定能胜利的信念从未改变。他虽有四个儿子,却不能完整记起儿子们的生日,上级命令他,去寻找四个参加了各自所属部队敢死队的儿子,要他带一个到相对安全的中央纵队,目的是留一个传宗接代的钟家根苗。他奉命找到四个参加敢死队的儿子后,每个儿子都坚决拒绝了父亲的要求,于是他和他的儿子们分别并肩作战,最后他和他仅存的二儿子钟二发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一同战死沙场。钟石发最后血战沙场的英雄壮举,如一尊雕像般傲然而立,这一形象让人过目难忘。
在《十送红军》中,同样感人的形象还有老炊事员贺老憨,这位贫苦出身的老兵为人质朴,不怕牺牲,只要他一到战场,就一门心思为亲人报仇雪恨。但是,他却偏偏遇上了有点低能的红军战士十一斤,十一斤的执拗性格让贺老憨数次冒险。当最后两人相依为命时,贺老憨身负重伤,为了保证十一斤能独自活下去,他开始了对十一斤的生活训练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最后,大军四渡赤水,在面临生死决择时,贺老憨与十一斤将领袖与士兵合影的珍贵照片交给战友李复生,而他们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代替李复生去炸毁敌人碉堡,双双在作战中壮烈牺牲。
类似这样的描述,在《十送红军》中还有很多,那个名叫邓秋生的小战士,牺牲场面也写得别具光彩。这个一向有几分自卑的小红军,在受伤醒来后遇到了一个与他同名的战斗英雄。在一次特殊的战斗中,邓秋生因为与英雄同名也被误作为英雄,上级指派他参加了多场战斗。在邓秋生的影响下,多名士兵成为杀敌英雄。反而,那位同名的英雄却经不住苦难考验,曾出现一时的斗志衰退,于是邓秋生反过来帮助这位与他同名的英雄,并终于使这位英雄重新振作起来,最后两个同名战士成为生死相依、肝胆相照的兄弟,在渭河一战中,两个人共同顶着“杀敌模范邓秋生”的名字,双双牺牲在同一条战壕里。类似这样的英雄,还有牺牲在大渡河边的女战士戴澜,牺牲在六盘山下的小红军贾学会,血洒湘江的神枪手张二光,率伤兵参战死在吴起镇的战士高福星。等等,这些人物虽然同为牺牲,但都以不同的悲壮激**人心,从不同角度让人领略了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十送红军》无疑是以弘扬理想信念为思想主题的作品,但是,在整部作品里,似乎没有一句关于理想信仰的台词和字句,而看完《十送红军》的每个观众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红军是一支有理想有信仰的队伍,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每一个感人故事,都是对理想信仰的最好的诠释。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编导真正在情节细节上下了足够的功夫,整个作品真正做到了将形象故事化,将情节细节化,将细节人物化,将人物性格化,这或许正是《十送红军》成功的关键所在。
《十送红军》在创作上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其中感触很深的,是我们看到了一批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作家正在迅速成长。几十年来,关于长征的文艺创作,绝大部分都是由老作家们创作完成的,比如像电影《万水千山》,编剧陈其通本人就是长征老兵。然而《十送红军》的作者,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对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来说,是一件特别值得称道的好事,它说明一批青年人正在关注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后继有人,这是用文艺来传承我们的红色基因的重要保证。
《十送红军》在创作上给我们的另一启示,那就是写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不一定非要场面宏大,叙事宏大,人物一定是大人物,事件一定是大事件,小故事、小人物、小场面同样也可以表现大历史、大题材。在当前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文艺创作面临主题深化和形式拓展的新形势下,怎样推出富有新意的、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应该说,《十送红军》具有示范和引领的意义。
(原载2015年3月8日《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