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视连续剧《战地浪漫曲》
36集电视剧《战地浪漫曲》以某部野战文工团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为素材,以一群对部队生活充满**,同时又不乏布尔乔亚式的浪漫品格的青年人为剧中人物,在血与火中深刻而细腻地写出了人的英勇、人的弱点、人的复杂、人的爱恋等等,作品处处闪耀着人格的光芒。作品中情节故事起伏跌宕,冲突不断,**迭起,人物群像丰富而鲜明,主人公命运一波三折,精彩之处俯拾即是。正是这样一些特点,使该剧成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身的一部独特的军旅题材影视作品,是一曲充满浪漫主义的英雄颂歌。
一是作品题材的独特性。当前军旅题材创作,仿佛只有在炮火硝烟下的两军交战状态,才能表现和塑造人物大智大勇的品格,作品才更具有吸引力,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题材作品。其实就艺术创作的规律来说,未必如此。这类作品多了,就难免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战地浪漫曲》独辟蹊径,它以一支战地文工团为视角,以一群特殊领域的军人生活为创作素材,展现了一个特殊年代的军人浪漫情怀和英雄品格。这样一个群体,在我军历史上是颇具代表性的。自从红军部队到达延安以后,一大批优秀青年学生怀着对革命的憧憬和向往来到延安。特别是一大批女青年的入伍,不仅使军队成分产生了重要的变化,也大大丰富了部队的文化生活,许多优秀青年成为部队文化工作的生力军,在战斗中成为对敌作战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战地浪漫曲》写战争年代的文化生活,写一条特殊战线的矛盾和斗争,这是作品的看点之一。
二是主要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主人公张二牛是这部作品中最富感染力的人物。作为一个猛虎团的团长,突然被调派到文工团当团长,虽然张二牛极不情愿,但他并没有退缩,在遭遇碰撞时仍然下决心要带出猛虎团那样的兵。让一个“土包子”去领导一伙具有浪漫品格的文化人,这本来就是一个产生戏剧和矛盾迭出的环境。人物出身、性格及文化背景的较大差异,使张二牛这样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在文工团处处遭遇因不懂业务受人讥笑的尴尬。作品通过两个方面来塑造张二牛这个人物,一个是带兵这条线索,一个是爱情这条线索。首先是带兵,因为他外行,所以文工团员对他不服气,处处出他的洋相,闹出不少笑话,但张二牛总能运用他的机智和机敏将其化解,经过抓训练、抓节目创作、上前线演出等不断磨擦碰撞,特别是经过与叶清扬一起策反敌军,以及与土匪团在生死关头的决战,张二牛诙谐智慧、有勇有谋的一面得以完整展示,最终他融入了文工团这个集体,一个战场上的英雄转变为一个文工团团长。另一条线索,就是爱情线,《战地浪漫曲》与其他感情戏不一样,在写爱情戏上不遮遮掩掩,干脆直截了当地写三角恋爱。开始漂亮正直的姑娘英子爱上张二牛,并且穷追不舍,后来解放入伍的团员墨梅也爱上了他。然而张二牛心里却始终装着前任团长王英烈士的妻子叶清扬。4个人物的爱情故事,构成了《战地浪漫曲》的情感戏看点。当最后张二牛因犯了纪律被调离文工团时,大家含泪相送,在爱情上一直含而不露的女教导员叶清扬,最终收下了张二牛先前给他的定情物,表达了自己的爱。两个情趣有差异的人,从排斥到产生爱情,这个过程就是完整展现主人公张二牛个性品格的过程。应该说这两个人物在这部作品里都是比较感人的。
有人说张二牛与《亮剑》中的李云龙是相似人物,其实,细作比较,这两个人物还是有明显不同的。虽然两个人都是英雄,但张二牛身上有平凡人质朴和聪明的一面,他会唱山歌,善于学习,不像李云龙那样粗鲁,而且比李云龙要多几分机智和诙谐,并且懂得怎么用智慧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也就是说,张二牛既可以是猛虎团带兵冲锋的团长,也可以是文工团风趣幽默、有情有义的团长。正是这个人物的出色塑造,大大增强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性和欣赏性,由他带给观众的笑声,成为作品最大的一个看点。在风趣幽默中叙述故事,在诙谐和笑声中塑造人物,成为这部作品颇具特色的手法,也正是这样一种手法,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中体验军旅文化,这给军旅题材戏的创作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三是作品脉络清晰,结构精巧。除了主要人物外,作品还设计了另外三组人物:“白三角”“黑三角”“潘大头”,这样三组人物,互为衬托,各有特点。各组人物的故事看似独立又相互关联,白济时一组的白三角是典型的布尔乔亚式的文化青年,而墨石墨梅一组的“黑三角”是地道的唱堂会的旧艺人,这样两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的演员,推动了故事的一波三折。作为文工团,不易表现正面的对敌作战,作品特意设计了潘大头这样一组土匪,这便有利于文工团这样一个小群体与敌人斗智斗勇。渡江解放之前,他们最终把潘大头土匪消灭。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他们用演员的特殊身份,对敌人成功策反,从而保留了一座文化名城,演绎了文化也是战斗力这样一个大主题。
(原载2010年2月28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