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我们的英雄

用鲜血和生命浇铸的伟大历史

字体:16+-

——评1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

历史已经过去六十年了,但当那场让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战争以文献纪录片的形式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依然不能不为之热血沸腾,我们不能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以劣势装备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机械化军队的伟大胜利而骄傲,为我们的前辈面对强敌所表现的英勇无畏精神而倍感自豪。在我军战史上,这是一段永远值得我们牢记的光荣史。同样,它也是每个中华儿女都不能忘却的英雄史。这段历史,就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由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央新影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打造的1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以纪实的方式全景式地再现了发生在六十年前的那场伟大的战争。作品从国际背景的宏观视角,用一种当代全新的审视目光,诠释和解读了六十年前的那场战争。这部12集的文献纪录片并不显得冗长,它每集50分钟,总长度不过六百分钟,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眼下播出的一些电视剧来说,单从感染力看,还没有哪一部能产生像《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一样如此撼人心魄的思想力量。特别是在当前西方势力正力图扼制中国的和平崛起,想方设法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的背景下,这部作品所张扬的英雄精神,对鼓舞和振奋我们的民心士气,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取得的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胜利。这场被逼到家门口的战争,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不为强敌所屈服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专题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贯串始终的就是这样一种英雄精神。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三年解放战争刚刚结束,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我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医治战争的创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烧到了我们的家门口鸭绿江边,企图将我们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当时,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相信,刚从战火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民能应付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会有力量迎战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敌人。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义无反顾地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时,我们的对手是以美国为首的十六个国家组成的现代化的联合国军,他们的背后是全世界30个国家的后勤支援,加在一起就是面对40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力量。这场不对称的战争,打了3年零32天,最终以中国和朝鲜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中朝两国军队共联合歼敌100余万人,其中美军就占39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200架,击沉击伤敌舰257艘。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美军不得不坐下来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为首的国际霸权主义军事外交斗争的重大胜利。12集大型文献片通过对这场伟大胜利的再现,意在告诉今天的观众,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不畏强敌的伟大民族。正义战胜邪恶,这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

作为一部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之所以播出后在千百万观众中反响强烈,在于作品通过再现这场胜利,鼓舞今天的中国人民战胜任何强大敌人的民心士气。虽然这是一部纪录片,但由于作品挖掘了大量珍贵的战争史料,因此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部文献纪录片之外。摄制组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采访500多位战争的亲历者,以当事者说的形式,讲述了他们亲身经历的那场战争,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大的思想含量和教育意义。这部片子,最大特点是追求宏观叙事的准确。从毛主席党中央决定出兵,到3年后取得最后胜利,其间重要的战役战斗、无数英模人物的涌现等,在作品中都得到生动介绍和表现。从第一集《决策出兵》到第四集《攻克汉城》,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推进阶段,此间展示的是中朝两国军队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在一个又一个胜利之后,在一个跨年之夜,打响了第3次战役。历经9天的鏖战之后,最终突破联合国军的38度线,向南捬进100公里,解放了汉城。

但是正是这一个个胜利,让一种速胜的思想在中朝两国军队中蔓延,美军随之制定了针对中朝两国军队的新战法,使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第5集《血洒汉江》和第6集《战略相持》两集中,敌我力量的博弈展示得非常详尽。作品还用一集的篇幅,叙述了人民空军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空军边建设边参战,在整个战争中作出了卓著贡献。在我军历史上,空军参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连续击落击伤敌机,一举打破美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正是由此开始,人民空军有了实战的历史,由打小仗到打大仗,由单一机种作战到多机种联合作战。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都是第一次向社会披露。在《一半功劳》中,作品还特别叙述了抗美援朝作战中的后勤保障。对于我志愿军来说,在朝鲜高寒地区作战,不仅是对作战人员的考验,更是对后勤保障的考验。美军有几十个国家作后勤保障,几十个人保障一个一线士兵,而我军则是几个士兵还得不到一个后方人员的保障,当敌军一线部队以罐头面包高热量食品为饮食时,我们连一把炒面一把雪的保障也难以维持。战争迫使我们建设强大的后勤保障,志愿军最终创造了一条拖不垮打不烂的保障线,为整个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支持,正如彭德怀后来总结所说:抗美援朝的胜利,后勤占一半功劳。这些描写,对战争史的研究,对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探索,对今天现代化军队建设,都很有意义。

这部片子同样是一部张扬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抗美援朝战争是千百万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光荣史。作为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贯穿作品始终的,是志愿军将士大无畏的英雄精神,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杨连第、罗盛教等等,在文献片中都得以生动记述。与英雄们相关的那一个又一个战役战斗,都记述得生动而翔实。比如,记述长津湖之战的《声威大震》和记述上甘岭之战的《鏖战上甘岭》都**人心魄。不论是长津湖还是上甘岭,都是志愿军打出的最出色的战役。长津湖战役之后,敌人一退千里,一直退到三八线以南。当时志愿军九兵团以16万优势兵力在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成功分割包围了美军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一部共三万余人。但是,由于严寒、补给不足、火力差距和美军空中优势等原因,志愿军未能达成全歼陆战第一师战役的目的。然而这场战役却大大重创了美军的骄横之气。美军陆军一师这支号称“无败仗纪录”的精锐之旅,险些被我九兵团全歼。当年担任陆军第一师作战处长的美军上校鲍泽在回忆录中是这样描述的:“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志愿军大无畏的英勇精神,是每一个美军官兵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如果仅仅从极度的严寒所造成的惨烈加以比较的话,它是人民军队自南昌起义以来鲜见的严酷战斗。同样,《鏖战上甘岭》等描写的一个个战役战斗,都是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它比起以往的文艺作品,更加具有撼人肺腑的巨大力量,它不仅是研究战争的历史教课书,而且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教科书。

纪录片运用“亲历者说”的形式,让抗美援朝战争的幸存老人们讲述那些惨烈的场景。这些大多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老战士,有的是卧病在床断断续续地回忆往事的,然而他们的讲述,却让我们领悟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我们可以从老人含着泪光的眼神里,体会他们对牺牲战友的无比怀念。纪录片中大量的镜头,描述了极度严寒下战争的惨烈。有的场景让观众过目难忘。比如,长津湖之战,是被困的美陆军一师残余企图冲出合围,他们乘着汽车沿着唯一的公路突围,在公路要隘处,我军部署一个连的兵力堵截,在这样一个险关要隘,敌人插翅难飞越。然而,关键时刻,这个奉命堵击的连队竟然一枪未发,敌人竟然顺利出了包围圈,怒火万丈的团长及其他指挥员来到阻击口,发现整个连队依然在阻击的位置据枪伏地,保持着瞄准射击的姿势,但是仔细看时,一百号人已经在极度严寒的雪地上停止呼吸,他们被活活冻死了。望着眼前如此惨烈的景象,团长跪伏雪地,嚎啕大哭。这些来自江南水乡的年轻战士,他们没有牺牲在美军的枪口下,却被严寒、饥饿夺去了生命。他们中的多数,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大雪,他们身上穿的衣服,远远不能御寒,有的战士怕冻坏双脚,只能用朝鲜老乡玉米地里的玉米须填在鞋里,可就是在这样极度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决战。让不可一世的美军在具有优势装备和供给的情况下,付出了伤亡一万余人的惨重代价。

正是我志愿军的顽强作战,美军不得不全线撤退,退回到朝鲜三八线以南。在真正的对手面前,他们不得不坐下来谈判。可以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打出来的威风。作为一部文献纪录片,作品全部采用历史真实画面,它把观众的视线一下子拉回到了当年那个艰苦而惨烈的战场,如果说这部片子给今天的观众有什么教益和启示的话,我觉得最重要最现实的教益,就是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英雄主义精神。

今天,我们面临的周边环境处于最复杂的历史阶段之一,如何保卫我们的国家安全,如何守卫好共和国的每一寸国土,人民对军队寄予了极大的期待。重温这段光荣的历史,在未来保卫国家安全的作战中继承先辈的牺牲精神,是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的现实意义。今天,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毋庸置疑,曾经有那么一部分人,把消遣英雄当作时尚,甚至把先辈的英雄壮举当作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有人公开地蔑视理想和信仰,这种现象,其社会危害极大。《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无疑给全社会提供了一部革命人生观和英雄观的教科书。这个片子虽只有12集,但却产生了撼动人心的效果,它不仅会成为当代纪录片的一株奇葩,同时也将给中国影视艺术如何表现英雄精神和革命历史以深刻启示。

(原载2014年第12期《中国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