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31集电视连续剧《原乡》
情与爱,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母题。然而,我们也不容回避,在近些年来情感类的文艺作品中,有些却不甚令人满意。甚至常常会引来观众的诟病,原因在于我们有些作品一写情感,往往陷于杯水风波、婆媳琐事、家长里短的题材怪圈而无法自拔,因为缺少艺术的高度和思想的厚度,常常令观众观之生厌。
然而,当日前观看了由海峡两岸的艺术家联手打造、由重庆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推出的31集电视剧《原乡》之后,我却从内心深处被真正地打动了,切切实实感受到了高品位作品的巨大魅力。我敢说,在近几年写情感的同类作品中,这将是一部高质量的优秀之作。随着这部作品的推出,我同样相信,不仅在大陆、在海峡对岸,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将会掀起“《原乡》热”。作品对民族情感的形象诠释,必然会在所有华夏儿女中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
《原乡》是情感戏,但它决不是一般的情感戏,作家视野指向不是小情小我的小世界,而是写我们这个民族的大情大爱,写我们华夏儿女的道德情怀。作品结构并不复杂: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一群居住在台湾和香港的国民党老兵,因为战争的原因被与大陆故乡阻隔,于是,从离开故土的那天起,他们便日夜思念着大陆的亲人,思念着故乡。同样,这些老兵的大陆亲人们也在经受着情感的煎熬。这种煎熬非一日一时,一晃就是35年。于是,围绕“回家”“想见亲娘”这个朝思夜盼的梦想,几个台湾老兵,在台湾国民党“警总”的严密控制下,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且催人泪下的思乡回乡大戏。剧中的人物,一个个呼之欲出:义薄云天的洪根生、朴实憨厚的杜守正、耿直率真的八百黑、胆小怯懦的朱晋,还有那个因遭国民党迫害而变疯变傻的傅友诚,以及对大陆丈夫几十年一往情深的怀念和等待的余夫人,包括那个堪称老兵们精神领袖、同样怀着故土情结的将军岳知春,等等,他们一起把“思乡”和“回家”这个渗透着民族道德传统的主题演绎得催人泪下。
《原乡》以极其精巧的谋篇布局,紧紧围绕一个“情”字做文章。“善为德之首,百善孝为先”。孝,这是植根于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原乡》的戏魂,就在于入木三分地展示了中国人这种最为朴实最为真诚的情感。离开故土35年的老兵们,少小离家,及至到了白头老年,再也无法忍受思念老娘、思念故土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煎熬,于是,长期忍受情感折磨的老兵们,便凑钱买了一台摄像机,他们准备拍下每个老兵在台湾的影像,由老兵杜守正冒生命危险,以去美国探望女儿在香港转机的当口,偷偷转去大陆,逐个去探望老兵们的大陆亲人,再拍回故乡亲人的录像带回台湾,以满足这群老兵的思亲之情。在政治控制极为严格的那个年代,这无疑是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情感赌注。然而,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已让杜守正及所有老兵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认为,这辈子如果见不上老娘,见不上亲人,见不上他们相思相念的结发妻子,他们的生命已经没有意义。所以,从决定行动那一刻开始,老兵们以极其隐蔽的方式,便开始了与“警总”的生死对决。怀揣老兵影像和摄像机的老兵杜守正,刚刚踏上大陆的土地,就遇上了“警总”派来跟踪的秘密警察庄力奇,于是他被迫在庄力奇的严密监视下开始了每一步的大陆之行。在大陆,他几经周折,辗转江西、福建、山西、山东等数省,分别找到了洪根生、朱晋、傅友诚等几个老兵们的家,把老兵在台湾的生活影像放给老兵的亲人们看,又一路帮那些想找亲人的老兵家人拍了录像。分别35年的亲人们,在影像前的每个相见场面,让人观之寸断肝肠。而大陆亲人的淳朴及人与人之间那种至为真挚的情感,不仅感动了千百万观众,也一步步感化了那个带着“特殊任务”而来,铁心效忠台湾国民党的秘密警察庄力奇,道德、良心以及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使他的灵魂被深深触动。就在决定老兵们生死命运的重要关头,他良心发现,没有出卖杜守正及其老兵们,而是大义凛然地选择了回到台湾向“警总”递交“辞呈”。我以为,这是《原乡》这部戏十分精彩的一笔。
正义和情感的力量,能够感染人,也能够教育人和感化人。在《原乡》中,被感化的当然不止是庄力奇,还有代表警总高层处处与老兵为难为敌的国民党顽固派代表路长功,这个人物人生的最后转变不仅写得真实可信,而且同样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与其他老兵一样,路长功同样也是一个来自大陆的老兵,他在大陆同样有自己的白发老娘,有无法割舍的故乡老屋。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在仕途上已步入高层的人,路长功已经在政治选择上走向另一面,为了仕途,他长期隐瞒着自己的真实出身,甚至不惜把籍贯由四川改为湖南。除了他的生死之交将军岳知春外,几乎没人知道他在大陆还有白发亲娘。当然,同为华夏儿女,路长功的思娘之痛因为埋得更深,也就更加痛苦。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潜回大陆的杜守正在将军岳知春的授意下,悄悄去了路长功家乡四川,同样也拍了路长功白发老娘思念儿子的录像。录像带到台湾,路长功看到自己白发老娘的录像,触动了他人性最为柔软的一面,他百感交集,泪如雨下。于是便冒坐牢的危险准备与到了香港的老娘见面。然而这一切都在“警总”的监视下。“警总”在机场布下天罗地网,路长功已经无法离开台湾。这个曾死心塌地效忠于国民党政权的“警总”头目,面临的同样是法律制裁,只有这时,他才最终看透了国民党政权的腐朽,于是选择了与当局决裂。就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他出人意料地穿上写有“我想妈妈”的白色T恤衫,加入到了浩浩****的老兵要求回家的游行队伍。面对千万老兵举着“回家”“我想老娘”的标语,谁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一种极其强烈的情感冲动,让每个观众潸然泪下,这就是一部优秀作品的思想的和艺术的巨大魅力。
《原乡》的成功,还在于作品在结构上极其讲究,众多的人物,纷杂的线条,枝蔓横生的细节,环环相扣的故事,作品极其精巧地把它们融汇于一个艺术的整体中。作为一部情感大戏,情感主线写的是老兵思乡,但围绕这条主线,每个人物所展示的情感副线也同样一波三折,观之让人**气回肠。洪根生的结发妻子阿茶,在江西乡下守寡半生,为根生父母养老送终,在备受“文革”动乱的屈辱对待之后,又忍辱负重,为儿子娶妻成家。然而,当满怀期望到香港与失散35年的丈夫洪根生见面时,她见到的却是洪根生在台湾新的一家人,她痛苦万分,哭着做出了不得不做的选择,答应洪根生回去马上嫁人。与此相似的还有老兵傅友诚与他福州的妻子淑玲,年轻的淑玲留给傅友诚的,是15岁被抓壮丁前的同窗记忆。然而,这样一个普通女子,后来的行为却义薄云天,感人至深,她出于情感和正义,不仅如待亲生父母一样地侍奉傅友诚二老双亲,而且一直苦苦等待着傅友诚有一天能从台湾归来。这以生命作代价的坚守,于今看来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却是永远一脉相承的美好道德。由于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这些情节细节都让人潸然泪下。同样的情感戏,余夫人当听说自己的丈夫还活着,而且在大陆油田工作时,便卖了所有的家当,坚定不移地选择回大陆定居,这样一个不同于老兵回家的人物安排,使两地情思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年轻人的情感戏,也同样具有时代印记。洪根生的女儿与路长功的儿子陆台生的结合,不仅具有现代青年的元素,也使整个故事的勾连更加完整和结实。特别关于两个年轻人的身世之谜,看似闲来之笔,但却暗示了那个战乱的年代给人生带来的离合悲欢。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作品,需要创作、导演等多方面的默契配合,其中关键是演员对剧中人物的悉心把握和成功塑造。在这方面,《原乡》无疑是一部创作精心、制作精良的精品之作。剧中前后一共数十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除了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岳知春、路长功这些主要人物以外,即使像林水泉、余夫人、晓梅、茶嫂这样的非主要人物,演员对人物身份的体验和把握都非常准确,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非常切合人物的身份。《原乡》在创作上的细腻和细心,也正是它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的感人之处。一般来说,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是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结构,要有起承转合,最后形成**的整体构思。然而,《原乡》从开头到结尾,却悬念不断,**不断,观众泪水不断。作品各集之间,首尾相接,严丝合缝,几乎找不出什么与主题无关的闲笔,这不能不说作为一个团队,《原乡》是在用心进行创作的。有人评价,在当前写情感的大戏中,这是一部高品位、有深度、有震撼力的“催泪弹”似的佳作,我以为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今天,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无疑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在市场至上的诱导下,我们有些作家艺术家已经有些心猿意马,已经把握不了自己的基本方向。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批或游戏或恶搞抗日题材的作品,一些表现杯水风波的家长里短戏,一些几近低俗或庸俗的情感戏,一股脑儿都涌向荧屏。对此,百姓深为忧虑。在这个背景下,《原乡》搬上荧屏,无疑给眼下的电视剧增添了一抹鲜亮的色彩。它至少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一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作品,关键还是要在“一剧之本”上下足够的功夫。《原乡》的成功,在于作品坚守“内容至上”这个基本的创作原则,在剧本阶段下了足够的功夫。作品是用了不少明星大腕,但打动人心的,最终还是作品精彩纷呈的故事。这是内在的力量。二是《原乡》为如何写两岸关系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两岸关系从来被视为关乎政治的敏感话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其关乎政治就无所作为,关键看你怎么去表现。《原乡》从头至尾几乎没有谈内战,甚至没写多少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野,但你又不能不说,这一切痛苦和磨难,都与国民党政权几近恐怖的政治高压密切相关。剧作紧紧围绕一个“情”字做文章,以“警总”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高压恐怖政策,这个政权以卑劣手法对两岸同胞骨肉情感的扼杀,分明跃然纸上。不着一字,尽得风采,这正是《原乡》在创作上的高明之处。三是成功的创作重在创新,不论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导演叙述及演员表现上,《原乡》的成功是因为它独辟蹊径,用创新手法对作品进行精致的全面的打造,这对眼下影视界动辄跟风,造成同类题材重复扎堆儿的现象,是一次很好的批评和示范。它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的视野应该更广阔些,只要善于发现,一定就会有所作为。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今天,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世界大势已出现一种新的格局。当全世界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当作大中华一个整体来对待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原乡》中找回来我们两岸华夏儿女情感的共同起点,唤回我们整个民族的情感记忆。一湾海峡割不断一个民族相连的血脉亲情,一段恩怨不能掩盖文脉同宗的浩瀚历史,一部《原乡》,将给海峡两岸所有的中国人以启示,那就是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我们没有理由永久地分隔两岸。我们不能永远忍受骨肉分离之苦,我们都应当为实现山河一统有所作为,我想,这正是《原乡》的现实意义所在。
(原载2015年第1期《中国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