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视连续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
在近年来谍战戏创作普遍受到诟病的情况下,这个题材的作品创作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然而,《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播出以后,完全给人一种柳暗花明、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我认为它不仅是谍战戏创作的新突破,也给整个抗战题材戏的创作带来别开生面的新气象。因此,这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好作品。说它创新,我认为,它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小人物照样可以表现**气回肠的大题材。《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故事背景写的是1937年,在日寇大举入侵中国的背景下,一个靠开鱼锅饼子店维持生计的普通的乡村妇女,因为丈夫被日本侵略者的杀害,本来不错的家庭突然遭到巨大灾难,她被逼无奈,只有抛家舍业去他乡谋生。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当亡国奴的屈辱,使她的革命觉悟迅速提高,逐渐成为我党谍报战线一名优秀女特工。回顾过去的谍战戏,要么是训练有素的专业特工,要么是老资格的共产党员,由一个土得掉渣的乡村妇女担当主角,这是以往的同类题材所没有过的。剧中的王大花在投身革命之前,既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关于“组织”的内涵,她是带着一个乡村妇女的淳朴和执着,跌跌撞撞地进入了革命队伍的,最终成为一名无比坚定的革命战士。
这个独特角度的切入,给演员以充分的表现空间,再加上演员带有幽默色彩的艺术个性,一个淳朴乡村女性的成长史便被艺术地展现在屏幕上。整部戏,从大花三姐妹,到专业特工夏家河、韩山东,再到唐全礼、江桂芬等都是身份平常的底层小人物,而小人物映射的却是时代大主题,人物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是全国轰轰烈烈的抗日战场,是反侵略第一线东北抗联的斗争,是牵动全局的“天火”计划,小人物、小故事的背后,始终是呼之欲出的大场面,而活跃在前台的始终是一些小人物、小故事。正是这样一些小人物小故事,揭示了中华民族14年如火如荼的抗敌御侮的伟大战争。运用底层叙事的方式表现抗日的大题材,是这部戏的亮点,也是这部戏的看点,它给山穷水尽的谍战戏创作开了一个新生面。
第二,作品写出了人物的成长史,写出了人物由被动到主动投身革命的过程,如果说作品有什么突出特色的话,那么,注重情节细节的真实性是这部戏最具光彩的部分。观看全剧,我认为《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极具艺术的张力,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整部戏环环相扣,故事起伏跌宕,可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集集有悬念,处处有**,引人的故事凭着强烈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观众。故事从一开始,就把王大花这个乡村女性的命运同革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当她的丈夫唐全礼被日本人杀害后,她孤儿寡母的开始了向大连的逃难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她身背了一部共产党急需的电台,便使她每时每刻都处于极大的危险中,所以她一路险象环生,屡经磨难。也正是被她误认为是一部普通戏匣子的那部电台,使她跌跌撞撞地最终进入了革命队伍,成为“组织”中的一员。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台,她甚至几次险些丧命。这里边许多故事情节,不仅十分符合王大花这个乡村妇女的特定身份,也充满了极强的传奇色彩。
如果说开始阶段王大花的革命行动还有点误打误撞的盲目的话,后来的两次重要行动,王大花完全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自觉的革命战士。首先是除掉准备向日军出卖情报的苏联奸细叶夫根尼,这个奸细掌握着东北苏军特工和地下党的全部名单和及其重要的行动计划,他要亲自告诉日本天皇,一旦成功,对整个东北抗战将是巨大威胁。在一个个方案因为日本军队的严加防范而落空,叶夫根尼将要登上日军开往日本的舰船的紧急情况下,王大花利用叶夫根尼对她的单相思,突然在告别时给了他一个拥抱,正是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拥抱,王大花把手上沾满能发光的火勒鱼的鱼鳞悄悄抹在了叶夫根尼的后背上。此后叶夫根尼上船了,码头灯火管制一片漆黑,独有叶夫根尼的后背发出粼粼微光,我隐藏在岸边的狙击手对着身上有发光鱼鳞的叶夫根尼准确射击,叶夫根尼应声倒地。一个给东北抗联和地下党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隐患被根除了。这样精巧的细节设计,完全符合王大花这样一个海边长大的女性的身份。
还有,根据我地下党的计划,对日军船只由沉船改为炸船,急需把雷管放进船上的重要关口,是王大花想出了妙计:在二姐王二花给鬼子洗衣服的肥皂里藏进了雷管,并且机智地放进了船上,然后成功炸船。这些情节的设计与人物身份都高度契合,因此也能够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全剧巧妙地运用王大花的一手绝活“鱼锅饼子”这样一种东北小吃,不仅给了人物一种特定的身份,也给了她立足大连、与各方联系的一种方式。因为鱼锅饼子,她可以与汉奸商人邵登年交往,也可以与日军头目青木建立特殊关系,鱼锅饼子不仅成为她特定身份的掩护,也是她与敌人展开斗争的“道具”。而这一切,都必须具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和生活历练。
如果说这部戏还有什么突破和创新的话,那么对情感戏的表现是这部戏最成功的部分。《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准确地说它不是纯粹的情感戏,但情感成为这部戏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其中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夏家河与韩山东的战友情谊,王大花与夏家河、江桂芬的一波三折爱情及友情,还有王大花与钢蛋、小货郎与母亲的母子情感,都是这部戏最打动人心的部分。这其中,夏家河与王大花、江桂芬的关系,完全超脱了以往三角恋爱的俗套,故事结构非常真实。王大花与夏家河可以说在情感上是真实的,而江桂芬这样一个苏军特派员对夏家河的爱也是真实的,正是革命工作的特殊需要使这些本来真实的情感不能表露,因而也使这部戏在情感表现方面有了特有的魅力。但是作品张弛有度,它没有任性地或者夸张地去表现情感,而始终让情感这条副线服从于革命和抗日这条主线。我认为,情感戏在这部作品中把握得是非常好的。这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时代特色,从而也更加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谍战戏,也包括所有的抗战题材戏,在同类题材作品扎堆出现的背景下,要想赢得观众,的确需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有所创新。应该说,《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是一部思想上有深度,艺术上有创新的作品,虽然它在某些细节表现上还有不足之处,但在创新上,它走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路径。
(原载2015年第2期《中国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