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32集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
在祖国大西南贵州,磅礴的乌蒙山深处,北盘江大峡谷中蜿蜒着一条耸入云端的公路,它弯弯曲曲共二十四个拐道盘旋着通向山顶。因为它总共24个拐点,便被称为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全长不过4公里,有效路面也只有6米,从山脚下第一道拐到山顶的第二十四道拐,直线距离也才有350米,垂直高度不过250米,小汽车由下至上,全程不过8分钟。二十四道拐著名,不是因为它崎岖蜿蜒的特殊地貌,更主要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援华的军事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要经过二十四道拐才能运到前线和陪都重庆,所以二十四道拐变成了中缅印交通的大动脉。它是东西方力量争夺的焦点要冲,对它的占领和失守,不仅关乎物资运输,更关乎东西方力量的胜败结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两个阵营曾经在这里进行过两种力量的战场对决,战争的焦点就是争夺二十四道拐等战略要冲。今天,当我们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的32集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再现了中美两军与日军对这个险关要隘的殊死争夺战。
在二战最为艰苦的阶段,国际社会的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经过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运达抗战前线和重庆,有了这条足以保障战场供给的交通大动脉,日军占领整个中国的计划就无法实现。二十四道拐无形中成了战争的生命线。日军如果封锁了它,整个东方战场将失去战场补给,战争主动权便完全掌握在日军手中,于是关于二十四道拐的“阻”与“断”,也便成为中美联军胜败的关键,成为日军占领整个中国的一个战略目标。中美联军对它不惜代价保通护畅,日军对它既封又断,于是围绕它的争夺战,便成了东方战场十分悲壮和惨烈的战争奇观,于是,这里被称为是东方战场的“卡萨布兰卡”。
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一开始便是关于这座相关要隘的争夺战。日军为了彻底中断东方战场的战略供给,从天上动用飞机,从地面动用特遣队和间谍组织,对这座险关要隘进行无休止的狂轰滥炸。紧要关头,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戈国华受中央委派,带领一批地下党来到晴隆,负责组织对这座咽喉通道的保护。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也派出家在晴隆的上校军官梅松以特派员身份来到晴隆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粉碎日军的阴谋。于是在这块仅有几平方公里的地方,围绕这座险关要隘的争夺战,各方力量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其中有日军从地面空中组织的进攻,有我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群众性护路保桥的斗争,又有美军和国民党军联手直接与日军的军事对抗,更为复杂的,还有针对内奸及地方黑恶势力的干扰破坏开展的除奸除恶斗争。高山密林之间,各方力量的角逐和斗争营造了险象环生、波诡云聚的复杂环境。这样一种环境,使电视剧在扑朔迷离中渗透着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使抗战这个主题在特有的环境下展示了别样的艺术光彩。
这部作品最值得一提的人物要数男一号梅松,无论是个人表演还是人物所承载的思想含量,梅松都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作品写出了这个人物身上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写出了人物在关键时刻不畏艰险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善于决战疆场敢于刺刀见红的一流军人梅松,在关键时刻受上级委派,从长沙前线,带着负伤的身体,以特派员身份来到晴隆,负责组织对二十四道拐要塞及北盘江大桥的守卫。北盘江大桥在晴隆县东侧,被称作“西南咽喉”,它与县城西侧的二十四道拐共同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然而,就在梅松刚刚到达晴隆的时候,日军派出最精锐的特遣队及其高级特工,为日军空军轰炸机群做向导,开始了对这一要塞地区的狂轰烂炸,盘江大桥最终被日军炸断。摆在梅松面前的任务空前艰巨和困难。长沙前线此时进入艰苦卓绝的防御战阶段,生死关头,急需后方的物资供应。而盘江大桥被炸断后,浮桥所能运送的物资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前线下来的伤员及其难民涌塞在浮桥边,混乱之中,日军特遣队也悄悄混入难民之中,企图对仅有的浮桥和二十四道拐进行爆破。梅松凭着自己职业军人的指挥能力,解决了一系列十分棘手的困难和问题,不仅提高了物资的运输能力,而且一次次粉碎了日军高级间谍王雅琴组织的偷袭和轰炸。在这个过程中,梅松作为一个热血军人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英勇与日军斗争的顽强精神,得到了非常细腻的表现和展示。
晴隆是梅松的故乡,在这里,爱与恨,情与仇,生与死,等等,都一应俱全地纠织在一起,故事一波不平,一波又起。明处他要防止日本空军的轰炸和偷袭,暗处他还要与内奸斗智斗勇。横向,他必须联系美军盟军一起完成护路保桥的重大使命,纵向,他还要与中共贵州派来的地下党领导人戈国华并肩战斗。这些极其复杂的人物关系使《二十四道拐》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强烈的戏剧效果。险象环生,更见英雄本色。梅松作为一流中国军人的强悍本色,在这样一个特殊地域特殊时间和环境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展现。
如果说这部戏有什么特色的话,我认为它最突出的特色是展现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极其重要的特点。这些年来,西方世界出于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处处替日本军国主义张目,在评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时,总是企图淡化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淡化东方战场在整个二战中的重要地位。这部电视剧以铁的事实说明了中国战场与整个二战密不可分的关系,浓墨重彩地写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抗日战争对整个二战胜利的巨大历史贡献。可以说,没有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就没有二战的最后胜利。这个被中日双方看作“咽喉”交通道的二十四道拐,就是最好的历史地标和最直接的证明。
当时,已经占领多半个中国的日军,急于结束侵华战争,目的是把更多的军力和精锐投入到太平洋沿岸的其他战场。因此如果能炸掉这条运输线,东方战场失去重要的后方战略物资保障,侵华战争的全面胜利他们认为便指日可待,在日军最高决策者看来,只要封锁了二十四道拐和盘江大桥,重庆便会迅速沦陷,侵华战争便可以宣告胜利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四道拐实际关联的是整个太平洋战场。为了保卫二十四道拐和盘江大桥,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以民族利益为第一要务,领导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在这中间,梅松及共产党人戈国华精心配合,密切协同,共同参与和领导了护路保桥的斗争,因为在他们看来,二十四道拐的阻断与畅通,与整个东方战场的胜败结局休戚相关。无论共产党的领导人戈国华还是国民党军上校军人梅松,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表现了置生死于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在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所展现的大智大勇,代表的都是中国人民为二战胜利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了战胜日军的偷袭和轰炸,他们与盟军少校约翰紧密配合,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团结晴隆地区一切爱国人士,成功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次偷袭。当二战进入到最后阶段,日军间谍王雅琴接到日军封路委员会下达的不惜一切代价炸掉咽喉通道的命令时,共产党员戈国华和国军上校梅松也分别接到各自上级的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咽喉通道的畅通。生死决战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背景下展开。此时,对二十四道拐的争夺,实际上是对东方战场主导权的争夺。因此,这个作品是在二战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结构故事的,这比起以往的同类题材来,具有更宏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胸怀,也更加凸显了中国战场对整个二战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二是这个作品在选材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些年的抗战题材,可以说多数是题材故事的不断重复,同一个故事同一个战役往往不过是换个不同的角度去表现,因此,观众渐渐出现了题材故事的审美疲劳。有的作者自感江郎才尽的时候,便以神剧和胡编滥造来吸人眼球,这几年已经出现不少神剧、狗血剧之类的让观众啼笑皆非的抗战题材作品,这些作品的推出,不仅游戏或戏说了严肃的历史题材,也大大损害了人们对抗战题材的认知,社会效果十分不好。这部32集的《二十四道拐》一改同类题材的沉闷气氛,作者和编导另辟蹊径,选择了抗日战争中一向被忽略的但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对题材进行了深度开掘和加工,从而结构了这样一个让人**气回肠的东方战场钢铁运输线的故事。二十四道拐既是一条交通枢纽,同时又是交战双方倍加关注的一个战争支点。透过二十四道拐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东方战场的大背景,并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抗日战争在整个二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是《二十四道拐》不仅写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也写各盟军部队在抗战中的配合作用,从而揭示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离不开各盟军国家的大力支援。剧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当盘江大桥被日军飞机炸断以后,整个运输线受到巨大限制,在咽喉要道即将瘫痪的紧要关头,为了重建这座大桥,美国会商英国,从法国拆卸了一座现成的钢铁桥梁,然后用轮船通过英吉利海峡运到了印度,又从印度把拆开的零部件空运到贵州晴隆,而后在盘江上重新建起一座钢铁桥梁,这座从万里之外运来的桥梁,不仅表现了世界抗日力量的通力合作,也表现了盟军力量与日军法西斯战斗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后来,日军虽然出动一轮又一轮的飞机对新的大桥进行了自杀式轰炸,但由于中美两国军人的联合作战,敌人始终没有阻断这条运输线。这条运输线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决心和意志,也代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这样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
第四,《二十四道拐》写出了一个个别具风采的抗战人物,特别是成功塑造了国军上校梅松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可贵之处,不仅写出了这个人物的智和勇,也写出了他在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面前所表现的坚定立场。当日军特务王雅琴聚集所有力量,妄图对盘江大桥和二十四道拐进行一举摧毁时,运用的是十分狠毒的手段,他们秘密劫持了梅松的母亲和筑路工程师,杀害了梅松的妹妹梅雪,这对梅松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是选择单枪匹马去复仇解恨,还是顾全大局,坚持原有的部署,以最终粉碎敌人的阴谋为最高目标,梅松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后者,面对亲情友情,他表现了惊人的沉着和镇定,展示了一个中国军人非同寻常的智慧和胆略,最终完成了与日军特务王雅琴的博弈,在关键时刻击毙了这个疯狂的日本高级特工,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梅松这个人物的更加感人之处,不仅表现在面对亲情友情所表现的惊人意志,还表现在他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立场。在他看来,抗日就是真理,只要是抗日,就应该给予支持和保护。当军统特务最终发现配合梅松护路保桥的戈国华是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时,企图对戈国华进行秘密抓捕。危险时刻,早知道戈国华是共产党员的梅松深明大义,他用职务之便,机智地放走了共产党员戈国华。一条岔路口上,梅松、戈国华,还有盟军的约翰,三双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共产党、国民党、还有美军上校约翰,在共同守桥护路的作战中,他们已经结成生死相依的朋友和兄弟。这个画面,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和说明了东方战场各方力量的联合作战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作为作品副线,作品写的同样别具风采。《二十四道拐》在全力打造梅松这个抗战主要人物外,还写了晴隆梅、刘两家的特殊关系,塑造了戈国华、刘显兰、张强等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同样个性鲜明,伸手可及,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为过去的同类作品所少见。《二十四道拐》作为一个地名,它因抗战而生,在交通四通八达的今天,作为交通要塞的二十四道拐,如今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它如今的意义,除了旅游开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时时都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中美联手抗日的悲壮故事。作为历史地标的意义,中美两国人民都不应该忘记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都不应该忘记这段不断被侵略者美化和掩盖的罪恶和历史。二十四道拐,不应该成为这个时代正确认识战争和历史的拐点。日本今天在战争认知问题上所作所为,不仅值得中美两国人民警惕,也值得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及人民的警惕,我认为,这就是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原载2015年第3期《中国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