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我们的英雄

努力表现军营生活的“现在进行时”

字体:16+-

——评军事题材电影《目标战》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军队的变化可以说日新月异。比如,辽宁舰入列,歼20、歼15等新型作战飞机的试飞,一系列新装备的快速更新,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也让国人为之扬眉吐气。然而,振奋高兴之余,人们也不断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未来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是武器装备,更需要驾驭现代装备适应新的作战方式的一流人才,人民军队的新一代,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能像他们的先辈一样所向无敌,英勇善战,在未来战争中担负起保卫祖国领土安全的神圣使命吗?他们能适应电子战、信息战等崭新的作战样式力胜强敌吗?伴随着南海、东海阴霾再现,人们时时都在期待着新一代官兵作出回答。

用文艺作品表现行进中的军营生活,展现新军事变革中的当代军人风采,就是回答这种疑问的一种方式。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多部表现当下军营生活的作品,比如,表现特种兵的、表现海空军的作品就为数不少。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轨迹。但也毋庸置疑,由于在表现生活的深度上浅尝辄止,更多的像俊男靓女穿新军装的时尚,与观众的期待尚有不小距离。观众迫切需要,不要概念化,要展现前进中的生活,要展现当代官兵的现时风貌。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八一厂和济南军区政治部联手打造的军旅题材电影《目标战》呼之欲出。

可以说,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新形势,《目标战》的确是一部应时之作,但是它绝非一部应景之作,更非一部概念之作。一些老将军和老艺术家们观后评价,这部作品延续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雷战》《地道战》的军事题材辉煌,让军事题材彻底摆脱了风靡一时的“甜丝丝、黏嘻嘻、嗲叽叽”的柔性时尚,续演了中国军人的阳刚和豪气。如此评价并不过分,这个不少地方借用西方大片表现手法的作品,展示的是今天的新一代军人在新军事变革中的心理嬗变。目标战,本身就是我军适应现代战争发展创建的新军事理论,这个新理论,与过去大兵团作战炮火覆盖,攻城掠地、占山头插红旗的战法完全不同,强调的是一个作战单元根据作战目标确定方案,制定打击手段,充分利用战场资源,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效益。把这个似显枯燥的理论概念变为形象化的故事展现给观众,并要达到赏心悦目、震撼人心的效果,这本身就给作品创作提出了一个思想的和艺术的高度。实践证明,《目标战》不仅达到了这个高度,而且为当下陷入困境的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开辟了一个新路径。

电影《目标战》非常精巧地把故事主体设置在一个红军连队,这个连队就是当年毛泽东同志“三湾改编”的红一连。用这样一个连队作为故事主体,本身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上就很具象征意义。一个红军老连队,能不能适应变革的新形势,能不能在现代作战条件下敢打必胜,这是现实的考验。故事主人公特种作战团的队长戈睿灵活运用“目标战”理论,一举打掉“红一连”常胜不败的神话。故事一开始,红一连就遭到毁灭性打击。在突然的失败中,“阵亡”的红一连连长林浩楠蒙羞离开战场并神秘失踪。于是一个常胜连队的惨败引发各级指挥员思考,仗该怎么打?兵该怎么练?前辈的传统和光荣在新形势下怎么传承?错综复杂的信息化战场让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于是一波三折的故事便由此拉开序幕,随着特种兵的队长戈睿被任命为红一连新连长,一场围绕步兵的特战化、多样化训练,彻底打破了传统步兵训练的种种条条框框,给红一连官兵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换脑筋变思路,必须适应新的军事变革,因循守旧必吃败仗。

但是,对新观念新理论的接受和实践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习惯于步兵传统作战样式和思维的红一连,在新的变革面前哪怕一丝彷徨犹豫,就可能付出惨败的新代价。事实正是如此,紧接着在突发性的城市特种作战中,让遭到打击的红一连再受重创,其结果导致深入虎穴的连长戈睿、班长赵忠宝、李默斗等一大批官兵被俘进入“复活营”。沉重的打击逼使红一连做出新的决断,要么接受惨败,要么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进行超负荷、高强度的训练,突出重围,起死回生。于是红一连官兵在连长戈睿的率领下,进行脱胎换骨的训练,历经情报观察、信息传递、隐蔽渗透等新的战术技术的磨砺,官兵一步步被锻造成特战精英,最终突出重围。一系列接近实战的锤炼,让红一连这样一个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英雄连队,最终成为现代战场上一把永不卷刃的钢刀。

作为一部电影作品,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人物塑造,是能否成功的关键。《目标战》作为一部军事题材作品,其磅礴的气势及一些现代化大型装备真打实爆的演练,是军事题材电影史上不多见的。作品中,许多波澜壮阔的画面,使观众一睹我军诸如新型步战车、两栖登陆车、新型坦克、新型直升机等大型装备的崭新风采,使影片颇具现代军事大片的特质。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此,《目标战》可能是功败垂成,因为它可能被误读为一部大型纪录片。对现代化装备和恢宏场面的展现,最终是为烘托主题和塑造人物服务的,这一点是《目标战》编导们把握作品成败的关键。《目标战》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艺术地塑造了以副军长鲁豫军、连长戈睿、林浩楠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军人形象。作为高层指挥员的鲁豫军,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别于过去这类高级指挥员形象,他身先士卒实践新战法,有一种锐意改革的韧劲,既严酷地摔打部队又善于加以具体引导,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侠骨柔肠的新一代知识型指挥员。作为基层指挥员,不论是连长戈睿,还是林浩楠,他们在新军事变革中所经历的艰难蜕变,在思想上接受新军事理论过程中所经历的纠结、阵痛和重生,都给观众以刻苦铭心的记忆。即使如李墨斗、赵忠宝这些普通士兵的形象,也一个个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

如果说《目标战》有什么值得总结的经验的话,我认为最值得总结的经验,是编导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挚爱和对精神的顽强坚守,它让中国电影市场的英雄气真正回归,传达了当代新型军人的精气神。它对生活的表现绝不止于视听的快感,而是老老实实按照艺术的规律去发现和感悟生活的真谛。为了把握和再现生活,济南军区领导指示,把本来属于社会制片单位的拍摄,改为战事真打实爆的实兵对抗演习,一切完全按照作战态势来准备和完成,这在电影拍摄的历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这与当下有些电影以放弃精神引领为代价,一味制造视听刺激的做法明显地拉开了距离。有的作品,缺乏对生活的追求,缺乏对未来的思考,缺乏对精神的引领,即使剧情再紧张,矛盾再夸张,场面再奢华,也无法掩饰它思想的缺失。如果说《目标战》的思想意义的话,那就是它在追求视听快感和精神美感的统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作为一部带有尝试性诠释新军事变革的文艺作品,在展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是,对中国当下影视作品如何再现生活,如何从唯票房马首是瞻的泥潭中解放出来,《目标战》具有引领和示范的意义。

(原载2013年10月10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