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我们的英雄

鼓荡春风的使者

字体:16+-

——评5集专题片《白山黑水夕阳红》

当从央视看到《白山黑水夕阳红》的专题片时,我便先入为主地想:这是否又是一部好人好事的资料汇集呢?然而,当看完第一集《壮心不已》时,我便被深深震撼了,紧接着就一集不落地看完了《老兵新传》《心系未来》《新雷锋歌》《情注夕阳》4集。应该说,在当今热闹非凡的电视荧屏上,这是一部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由一批老军人和老共产党员们精心维护的精神世界,看到了前辈们那种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说到离退休老同志,人们常常以为既然退休了,年纪大了,也清闲了,就该含饴弄孙,或习字作画,享受天伦之乐。一句话,他们就该识时务地进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休闲状态。这虽然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生选择,但对视国事天下事为己任的一代老兵和共产党人来说,它未必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他们看来,践行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岗位的限制,没有年龄的分别,他们在一个新的战场上,吹响了继续奋斗的集结号。

不管是当年南征北战的名将曾思玉,或是为国防科技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退休干部薛权、刘家忠,还是退休后回家乡并从此以绿化荒山为业的某军分区原司令员李守发,他们身上始终奔腾着军人特有的**和豪迈。这种情感,当年28岁创作了《我是一个兵》,如今已是88岁的离休干部的老兵陆原,用一句话作了概括:既然当了兵,不管在岗还是退休,军人的队列意识不能变,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是一个兵。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队列意识,曾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张云晓,离休后以讴歌长征精神为己任,即便已经身患癌症,仍然在医院以写新诗来记述长征,先后出版了6本表现长征及革命历史的诗集。也正是有了这种队列意识,某师原政治部主任、退休干部张清不顾年老体弱,专注于收集整理本部队的一部英雄谱。他所在的部队,战争年代曾涌现出数百位战斗英雄,但由于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关于这些英雄的资料很不健全,有的连墓地在哪都无人知晓。张清看来,整理好这些英雄的事迹,不仅是告慰先烈英灵,也是给部队留下激励后人的传世家谱。因此,他不顾年迈多病,右手不能写了就用左手写,他进军史馆,走访战场故地,终于完成了他所在部队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英雄谱。还有身患癌症的某旅退休干部王继新,主动请缨带领几名战士办起了军营电视台,先后播出军营新闻7000余条,制作专题片50多部,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运用模范典型进行思想教育的先进个人”。还有,曾有过科技发明的退休干部薛权、刘家忠,拒绝了地方公司的高薪聘请,分文不取地为部队科技创新尽心竭力。在部队立过功的一等伤残军人蒋建兴,退休后自学成才,成为全军第一批注册律师。从这些老干部身上,人们看到了一批老兵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看到了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在专题片第二集《老兵新传》中,老同志们对党的创新理论,不仅仅去宣传,更是用具体行动去实践。李守发退休后回到故乡开始了绿化荒山的事业。在他的带领下,原来贫困的山村不仅被省里评为“环境优美村”,人均收入还增加了7倍。同样,大连陆军学院教员、转业干部沈火田,离开工作岗位后26年坚持“理论助农”。他把艰深的理论变为通俗易懂的道理,向家乡农民传授,并带领百姓一起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他所在的村,最终成为年产值达22亿元的全国小康示范村,沈火田也收获着一个理论工作者的精神快乐。

在专题片中,一批这样的老同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人民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些为军队建设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兵们,他们退休后依然用一种赤子情怀引领着时代**。专题片中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仅沈阳军区离退休老同志的捐款就多达400多万元。有的老同志身体多病,家境并不宽裕,但当人民有难时,他们依然慷慨解囊。正如片中一位老红军所言:战争年代我们打天下,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和平时期人民有难了,我们这些老兵依然应该力所能及地为人民做点事。一段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代老兵的高尚情怀。

今天我们国家发展了,人民富裕了,社会进步了,但不管在物质上多么富有,生活多么殷实,我们唯一不能放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应该说,军队成千上万的离退休老干部,是我们开掘、发扬和传承民族精神的一座富矿。长期的军营生活,数十年党的教育,培养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如果把党的创新发展理论比作春风的话,那么千千万万的老同志、老干部就是鼓**春风的使者。

(原载2009年11月15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