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军旅长篇小说《蓝军出击》
在不久前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牢记,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谈到军事题材创作时,他特别强调指出,军事题材的作品一定要有“军味”“战味”。这是习总书记对军队文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给军队文艺工作者指出了一个创作的基本方向。
什么叫“军味”“战味”?我理解,那就是要从你的作品的字里行间中能够听到战马的嘶鸣,能够闻到那浓浓的硝烟,能够感受到新军事变革发展的滚滚浪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要求,也是广大人民对于军事文学的由衷期待。可以说,在相当一个时期和阶段,我们的军旅文艺创作,由于承平日久,其作品的“音符”里少了些本应该有的硝烟味和枪炮声,多了些歌舞升平的浮华和浪漫。而人们阅读和欣赏军旅文艺,更多的则是希望能够听到金戈铁马的阳刚壮美之声,能够听到鼓军威壮士气的雄壮旋律。这也是军旅文艺不同于一般其他文艺的价值所在。让我们值得庆幸的是,不论社会思潮多么纷繁多变,在我们的军旅文学作家队伍中,始终有一些面对市场多种多样的**而气定神闲的坚守者,不管外边的世界多么喧嚣和浮躁,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打造具有“军味”“战味”的军旅文学作品。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文艺讲话前后,一部表现新一代知识型军人沙场较量的长篇小说《蓝军出击》应运而生,这部由军旅老作家郑方南创作的作品,以铁板铜琶似的雄浑壮美的吟唱,为习总书记的“军味”“战味”做了最好的解读和注脚,也为社会奉献了一部真正提振民心士气的精神大餐。作品一经出版,不仅为军旅文坛所关注,也为社会广大读者所喜爱。
在今天读者的阅读选择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靠一部小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蓝军出击》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反响,而且被认为是军旅文学创作新时期以来一部难得的好作品,有论者甚至把它与备受赞誉的《突出重围》等作品并列研究,认为是军旅文学领域的又一个重要收获。《蓝军出击》何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我认为,关键一点作品描写的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军旅故事,它回答了社会大众关切的一个问题:这支靠前辈的浴血奋战曾经打造过无数光荣和辉煌的军队,他们今天能够适应新的现代化作战吗?他们还像前辈一样能打仗、敢打赢吗?在今天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极其复杂的局面下,这是社会大众向新一代中国军人提出的时代之问。《蓝军出击》用文学的方式所回答的,正是社会大众的这种关切。
这部浩浩50万言的著作,从头到尾聚焦的是能打仗打胜仗这样一个主题。虽说作品描写的依然是红蓝军实兵对抗这样一些故事,但因为故事置于现代化作战这样一个环境下,新战法、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术以及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型新军人,共同构织和营造了复杂多变险象环生的战场环境,一场本是演习的实兵对抗,却让读者的心绪如同完全置于真实的战争环境中,着实让读者闻到了浓浓的战场上的硝烟味。
《蓝军出击》这部作品浓墨重彩地描述和塑造的是一支颇具现代化意义的部队——山豹旅。按照设计,这支部队专门研究外军的最新战法,使用一切敌人可能使用的非常规手段,为常规部队提供一个真正的强有力的对手,提供一块砥砺三军的“磨刀石”。他的人员组成,是一大批具有高学历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在紧接着的一场场实兵对抗演习中,山豹旅从现代化作战的实际出发,把当今世界上一些最先进的战法用于对抗作战,诸如心理战、信息战、舆论战以及斩首行动、定点清除等最新鲜的作战样式无不灵活运用。曾经有过辉煌历史被称为王牌部队的808师和909师,都相继败在了山豹旅的手下。演习中,正当这两个失败之师被打得晕头转向还没有醒过神来时,山豹旅又按照“假想敌”的思路,以非同寻常的方式袭击了战区核心部门,使红军部队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这是两个王牌部队从未有过的耻辱,由此也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有人认为,山豹旅制胜,是因为不按常规出牌,是违背往常规矩的胡干蛮干。不应视为胜利。也有人认为,王牌师的失败,说明两支部队带兵人思维陈旧。一支变法图强的军队,就应该像山豹旅,敢于打破常规。惨重的失败,在指挥员层面也有两种结果。808师面对失败奋发图强,总结教训,开拓新思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下决心打破惯常思维,按照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带兵练兵,终于在此后的对抗中转败为胜,重振当年雄风。相反,909师还没有从道具、角色、布景这样的“演戏”思维中跳出来,依然在训练中对“米秒环”“跑跳投”这样的陈旧观念津津乐道。此后,在又一场无预案的实兵大演习中,909师又一次吃了败仗。而808师按照全新的战法,出奇制胜,打败了山豹旅,取得了演习的最后胜利。
《蓝军出击》之所以充满了硝烟味和火药味,不仅仅是因为各类现代化兵器的广泛使用给红蓝双方造成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实景,更主要的是这种火药味来自每一个参战人员的心里,对一支几十年未经战火的部队来说,发自内心的这种新旧观念的冲击和碰撞,才真正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因为要变法图强,必然伴随战争观念的变革与创新。要打破常规建立战斗力生成的新模式,要冲破守常思维的陈旧羁绊,走出一条发展变革的新路,必然有一场对传统思维的革命。描写这种新旧观念的冲击和碰撞,成为《蓝军出击》最为精彩的篇章。
比如山豹旅作为防御方,在“决战2013”的对抗中,无论是装备还是兵力,与齐装满员的909师相比,都完全处于劣势。但山豹旅运用心理战和信息战的多重作战方式,出乎意料地偷袭了909师的大本营,不仅严重迟滞了909师的进军步伐,而且因为要处理“后院”突发事件,山豹旅还生擒了回来处理危机的909师师长余大刚。被“斩首”的909师无疑由优势完全变为劣势。但909师非但没总结教训,相反说山豹旅是违背规则,是不择手段,认为演习就是演习,不必搞得那么剑拔弩张。当909师政委徐晓村诘问山豹旅旅长韩鹏为什么搞得战场那么剑拔弩张时,韩鹏说:你们失败就败在不考虑面前的敌人用的是什么战术,只想着攻取目标就是胜利,把演习胜利当做终极目标,看得至高无上,甚至与个人职务升迁挂钩,而不是国家和民族荣誉,所以当完全现代化的蓝军出现在你们面前时,你们便手足无措……像这样一种直接的思想对决和讨论,最终使部队上下感到:演习如果像演戏,演得再好也无关提升战斗力,训练场上的演戏到实战的战场上便是没戏。比之战场上的胜负成败,作者对新军事变革年代军人这种心理嬗变出神入化的描述和刻画,是《蓝军出击》最动人最精彩的篇章。字里行间,我们能够听到人民军队向现代化迈进的隆隆脚步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谈到创作方法时,有一段寓意深长的话,他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蓝军出击》这样一部写军事演习的小说,能让读者读后觉得**气回肠,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故事结构一波三折,就在于作者对于他描述的对象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据说为了写好他笔下的人物故事,作者郑方南不是数天数月而是成年累月蹲点在演习部队。对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他都能如数家珍地予以讲述。他所表现的是真正的“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他所塑造的人物是活灵活现的军营当代人物。
在《蓝军出击》的人物群像中,除了韩鹏、余大刚、徐晓村等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之外,我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08师师长王可争。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成为当代军旅文学人物画廊里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打造了变革年代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敢于担当的新型指挥员形象。对个人荣辱、升迁提拔,他可以置之度外,因为他更关心的是部队战斗力的真正提升,这是他的**。作为808师的最高指挥员,对与山豹旅以强对弱的失败,他的确有不可推卸的指挥责任,作为一个任职年限到杠待提拔的师长来说,很多人认为这次失败无疑对他是一次打击。但作为一线带兵人,他想得更多的不是这些,而是怎么好好利用山豹旅这块磨刀石,为国家打造一支完全适应现代战争的作战师。所以他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带领全师研究山豹旅战术,研究种种现代作战新战法,开展战斗力标准的大讨论。终于使808师发生了巨大改观。然而,此后的事让人们不可思议,当上级来向他宣布副军长的任职命令时,他居然恳求上级让他在808师的岗位上再留任一年,别人纳闷甚至怀疑他作秀,但他的真实愿望是要以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甘当第一个“吃螃蟹”者,摸清和实验合成作战中最新的顶层设计新理念,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作战师。这样一个看似不同寻常的举动,表现的是一个当代知识型军人的责任担当和大局情怀。《蓝军出击》正是通过王可争这样的一些军人形象,表现了我军军队建设急需的一批复合型人才的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家的要求中,特别提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蓝军出击》之所以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就在于作者记录的是人民军队向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实践,作品中的生动故事来自于生活的源头活水,不是习总书记批评的那样是“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因为作者自觉地沉醉于生活之中,“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在生活中去发现和传播着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去弘扬和赞美我们这个民族和军队充满希望的伟大力量。我认为,对每个文艺家来说,像《蓝军出击》的作者一样,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创作更多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就是对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最好落实和实践。
(原载2014年11月28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