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我们的英雄

为中国革命打造的辉煌史诗

字体:16+-

——评王朝柱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四十八部皇皇巨著,从《李大钊》《我们领袖毛泽东》《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周恩来在上海》,到近年创作的《长征》《延安颂》《解放》《辛亥革命》等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大作,还有即将播出的《寻路》和正在创作的《转折》足有等身之高。这就是而今已经73岁的老作家王朝柱倾其数十年心血收获的累累硕果,是他用文学语言书写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历史长卷。从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王朝柱的电视剧几乎用无缝对接的形式展示了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辉煌历史,这些作品,为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留下了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为中国人民留下了一部可以世代传承的红色家谱。这一系列大气磅礴的史诗性作品的播出,不仅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堪称中国电视艺术的“别样风景”。这些系列作品,不用说对个人,就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然而王朝柱同志凭一己之力,蜗居斗室数十年,在这些年市场经济使人心浮气躁的热闹背景下,以别人无法想象的寂寞沉醉于革命历史的研究,为中国电视剧艺术创造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创造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辉煌,这正是“王朝柱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所在。

今天,研讨王朝柱现象及他的革命历史题材史诗性作品。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王朝柱凭一己之力,何以能创造足以影响中国影视艺术的如此辉煌?分析王朝柱的创作,我以为,这应该首先源于他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对国家对军队的忠诚,这种忠诚,绝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从骨子里对国家对党对军队的炽热情感。王朝柱同志有句常讲的话:作为一个出身贫苦的农家子弟,我始终不忘的就是我曾经是一个军人,是军队和党的培养使我这样一个农家子弟有可能取得被社会认可的成就。和许多老同志一样,在动乱的年代,他也曾受过委屈,挨过整,甚至蹲过牛棚,对党内的腐败现象,王朝柱同志也同样有自己的看法。然而,王朝柱决不因此以偏概全,他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对党坚定的革命信念,坚信党必定能战胜自己,把中国革命的航船引向新的胜利。人们谈起王朝柱,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名作家、名编剧,却很少有人知道王朝柱的确曾经是个军人。他曾在总政歌剧团、话剧团担任专职作家多年,曾以大型歌剧《狂飙曲》、声乐套曲《中国革命之歌》以及大型话剧《决战淮海》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而享誉军内外。多年部队生活的特殊历练,造就了他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军旅情怀,也使他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情有独钟。看他的作品,观众如同循着先辈们的足迹重新经历了那段风云激**的革命战争历史。这对党史军史的普及,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国防大学在内的许多军事院校都把王朝柱的传记文学及其电视剧当作辅助性教材。他以文学之笔对战争史所作的清晰勾勒、对从领袖将帅到普通士兵形象的成功塑造、对英雄精神和战争史观的正面弘扬,不仅对中国当代军人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也影响着今天中国国民精神的重塑。

第二,王朝柱用影视形式表现中国革命辉煌历史系列,作品为什么能在大众中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王朝柱的作品为什么能跳出纷繁的历史事件,从看似琐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纲挈领,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来,从而给今人认识历史以极其重要的启示,关键是作者有唯物主义的哲学和历史的思维。比如,他倾心创作的《寻路》,无论从表现驾驭重大历史题材还是表现历史人物,都将具有重大的尝试和突破。对当今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历史将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众所周知,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帮助中国共产党寻找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伟大真理,而此后井冈山的斗争及其上海白区的斗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大批革命先贤苦苦寻找,以血的代价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这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真理,使中国革命的重心由上海等中心城市转向农村。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寻路中,一代领袖们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发现,当然也有极其尖锐的矛盾和斗争,这是在茫茫黑暗中的探索,这是前无古人的寻找,最后的历史证明,不论是周恩来的城市中心理论,还是朱德的依靠旧军队的思考,都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最后自觉统一到毛泽东同志正确的理论一边。这就是真正的历史。王朝柱同志跳出了简单地演绎事件的局限,从更高的层面讴歌了一批共产党的领袖们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艰难探索,不论历史证明是错的还是对的,那一代人为民族和人民的命运艰难寻找的精神,都是值得歌颂的。《寻路》所张扬的精神,也同样是今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人民沿着复兴大道走向崛起之路所应该发扬的精神。同样,王朝柱同志正在创作中的《转折》,也以高屋建瓴的思路,表现了新中国建立时,毛泽东等一代领袖们的敏锐发现。28年的以农村为主的革命斗争已经结束,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向城市。于是有了解放战争中关于南京、上海、杭州、宁波、广州、成都、重庆等城市的解放及管理的战略布局。这一切,都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这样一个大题目,对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战略格局,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王朝柱的作品,无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表现历史,绝非是简单的历史再现,而是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到对现实的观照和启示。这或许是他的每部作品都能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的关键所在。

一个作家,需要有一种大情怀,需要将个人创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如此,才可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高更强的社会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文艺提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光荣使命。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王朝柱的作品起到的正是这样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重要作用。别的不说,当《长征》《延安颂》播出的那几年,正是对毛泽东、对党的历史进行非议和诋毁的邪音杂音甚嚣尘上的时候,作为一个作家,王朝柱没有加入理论之争,而是用手中之笔,去艺术地真实再现了党的卓越领袖们的伟大形象,这些作品在各阶层观众中引起巨大轰动效应,这对当时校正杂音引领方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诚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长征》《延安颂》对社会正确舆论的引领,胜过了任何一部教科书和论文的力量。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中国问题专家托尼塞奇有句评论说:中国人对毛泽东的肆意丑化超越了一个民族应有的理智界限。挽救中国危亡,非毛泽东一人之功,他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英雄群体,作为一个历史符号,毛泽东代表的是一个民族追求解放的悲壮历史。王朝柱作为一个作家,他运用作品在教育人民引领风尚,同时也在校正着某些不和谐的思想杂音。同样,他以一部《辛亥革命》,大气磅礴地再现了那段辉煌历史,也使那些借此题材愚弄观众、张扬告别革命论的观点得以校正和批判。

研究王朝柱的作品,不仅对影视剧创作,对整个文学创作,都具有现实意义。毋庸置疑,当前的文艺创作,由于对市场的片面强调,导致有些作品对国家主流意识产生背弃和疏离。有的著名作家、艺术家公开宣称:我的作品首先要有“意思”,其次才说“意义”,“意思”是我第一的追求。言外之意,他这个“意思”就是市场和票房。在这种堂而皇之的口号之下,一些调侃搞笑甚至颠覆经典的作品大行其道,还有一些对党的领袖、将帅和革命历史进行解构甚至颠覆的无聊故事,也被一些人当成创新和时髦追捧;一些对英雄主义精神进行肆意扭曲的作品竟然票房颇高。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忧虑的现象。王朝柱这位有着数十年军营生活历练的老作家,清醒地看到了这种观念的偏差对国家的危害,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那就是凭着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一腔赤诚,在自己的创作中旗帜鲜明地高扬国家意识和主旋律精神,赞颂我们的党和军队,赞颂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赞颂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他始终把“有意义”当作自己创作的第一位追求。他的创作,绝大多数都是表现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在创作这种历史大戏时,王朝柱从来不因所谓的“市场需要”而放弃对高品质、艺术性的追求。他永远都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为自己的创作主导。他的作品中,向来都充满着英雄精神和浩然正气。

尽管如此,他的创作却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因为是主旋律题材而远离观众,相反,这些作品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不是群众喜不喜欢主旋律作品的问题,而是看你拿不拿得出真正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的问题。有些作者不过是打着“市场需要、大众趣味”的幌子,放弃对高尚艺术品格的追求,而选择庸俗低俗媚俗罢了。

在王朝柱看来,军旅作家,特别是以革命历史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作家,首先应该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必须有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读历史的博大胸怀。否则,是不可能写出具有史诗品格的历史题材大作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浩若烟海的原始素材,选什么,不选什么,怎么解构才能真正表现革命历史的主调,这是对一个作家历史观的最现实的检验。不论是《长征》《延安颂》还是《解放大西南》《解放》《辛亥革命》,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出,王朝柱在创作中自始至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叙述历史。

尊重历史,如实并且艺术地表现历史,是王朝柱一以贯之的创作追求。在中国当今的作家中,恐怕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进行沙里淘金、史海钩沉般的研究和发掘。为了研究“西安事变”的始末,他曾用6天时间对张学良进行专题采访,从而掌握了大量关于事变的第一手材料,为在作品中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佐证。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他是唯一对张学良进行过如此长时间采访的作家。他对党史军史、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把握,甚至连一些研究史学的专家们也为之惊叹。正是在做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他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发现,也才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老军人、老作家、老党员,贯注于王朝柱作品之中的,是一种强烈的国家精神和国家情怀。这些年来,他用文艺作品与那些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言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对质疑甚至歪曲中国革命的一些言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用作品回答了全社会关注的理论话题,那就是:历史的前进,是由革命来推进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中国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通过革命完成的;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更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中国共产党也是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他的作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的展示,让人们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认识先辈们抛头洒血从事革命的意义。

王朝柱站在一个老军人和老共产党员的角度,对革命历史的再现及对革命精神的由衷颂扬,对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缺失、思想迷茫的当下社会,无疑是用艺术方式奉献了一副清醒剂。洋溢于他的作品之中的,有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精神。不论是他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还是对历史人物的塑造,都通过艺术手法形象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阳刚之美和家国情怀。对革命传统的弘扬、对英雄精神的张扬,是王朝柱文学及影视艺术创作的主调,也体现了他作为军旅作家所具有的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今,王朝柱虽已年过七旬,但他依然以毫不懈怠的精神进行着创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期待着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更多经典之作、传世之作。

(原载2013年12月6日《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