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都梁长篇小说新作《大崩溃》
都梁的长篇小说《大崩溃》公开出版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被认为是他继《亮剑》之后的又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扛鼎之作。如果仅仅从题材上分析我们是可以做这样一个比较的。如果从都梁的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发展来看,我认为《大崩溃》已经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崩溃》战争场面之壮阔、气势之恢宏、人物之庞杂,不仅超越了他自己以往的同类作品,在近年来关于战争题材的整个文学创作中,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如果说《亮剑》是以人带史,写出了抗战历史的辉煌的话,那么,《大崩溃》则是在恢宏壮阔的历史叙事中,写出了一批个性鲜明的抗战英雄和起伏跌宕的英雄故事。
谈到战争文学,特别是关于抗战题材的作品,有些话不能不谈,那就是近些年来,我们有些作家的有些作品,因为受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很多人笔下的作品已经与历史无关,甚至与抗战无关,只是在那里胡编一些吸人眼球的故事来糊弄人。有些人打着写抗战题材的旗号,却不研究历史,不挖掘素材,在有些作品中,人民抗战的历史主题不见了,一大批土匪抗战、地主抗战、帮会抗战的作品扎堆儿出现。直至2011年,银幕竟出现张艺谋执导的妓女抗战的《金陵十三钗》,这部作品,将人类历史灾难的南京大屠杀,演绎成“秦淮歌女”的“屠城浪漫”。这些现象,表现了文学在市场经济**下的无奈。为一个钱字,可以拿我们民族的血泪历史来取乐,游戏我们中华民族牺牲了数千万人的伟大战争。种种现象,根本原因是有些人立场发生了问题,屁股坐偏了,如此,就会藐视历史,就只能热衷于胡编滥编。
所以,《大崩溃》的重要意义,我认为就在于作者把抗战题材的文学创作,重新又引到了中华民族抗战这个重大历史题材的本身。这部被作者称作“要了他半条老命”的作品,表现了作者极其强烈的历史情怀和民族情怀,倾注了他极大的心血。作者的重心不仅在于分析战争的失败,而且还分析了一个政权、一支军队和一个民族。作品讲述的是1944年日军与国民党军队所发生的三场正面会战,即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战争发生在抗战第7个年头,这时候,眼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眼看日本侵略者已经处于穷途末路,日军却突然在中国正面战场撕开了一条大裂缝,甚至可以直接以广西为跳板向国民党陪都重庆发动进攻,这到底出于什么原因?为什么造成如此大的被动?作品由豫中会战起笔,然后有条不紊地展开几场战争的叙事。
整个故事是通过主人公军委会督军少将蔡继刚的经历来叙述的。作为督战官,蔡继刚是这个作品中的贯穿人物,他先后经历第一战区和第九战区,他见证了豫中会战的惨败和长沙、衡阳的失守,见证了战争失利的原因。除高层指挥官的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外,那就是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内斗。当时,豫中大战之后,日军猛烈地进攻,国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军连下郑州、许昌、洛阳等数城,此后直取长沙、衡阳,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直逼重庆;兵锋所到之处,遍地狼烟。整个战场出现了危机。
应该说,这是一场正规军之间的交锋,场面大、人物多、线索复杂,对这样一场大场面大纵深的战争的描述,与作者创作《亮剑》以几个人物为主线写历史的方法迥然有别。在这部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作者驾驭大场面和宏阔叙事的非凡能力。作战区域之广,参战兵力之多,兵器使用之复杂,在以往的战争题材小说中可以说极其罕见。比较起来,都梁写《亮剑》重在塑造李云龙这样一个传奇英雄,而《大崩溃》从宏阔的场面上看,绝非《亮剑》模式所能承担的。首先这样几场战争,是交战双方最高统帅及高级将领之间的智力博弈,其中既包括中日之间的较量,还包括中国政府与同盟国政府的微妙关系描述,这需要一种大手笔。战争虽然复杂、人物虽然众多,但作者从容叙述,有条不紊,张弛有度。众多人物和众多事件,作者都极其精密精巧地把他们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有的人物虽非贯穿人物,甚至稍纵即逝,但却紧紧被黏附在战争的大链条上,让人过目不忘。
我认为,好的战争文学,不仅对战争场面写的真实生动,而且要用战争语言来讲述战争。这一点,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崩溃》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真正具有军事和战争元素的小说。它体现战争的精细,可以说直至一些细微末节,是一部十分考究的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文学作品。有的战争题材作品,往往一写到武器、战术等一些具有军事意义的内容,便捉襟见肘,显得虚假,甚至躲躲闪闪,原因就是作者战争知识的贫乏。这部作品,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对战争、战场及军事知识的了如指掌。作品中战术使用得准确,各种武器的口径、射程及战场配备,各级作战单元兵力的配备,甚至坑道怎么挖、各种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协同、兵力配备的数量,等等,作者叙述得如此清晰而具体。表现战争的文学,毕竟不是军事教科书,但是真正做到用战争语言来写战争,必然会大大增强战争文学的军事品位。我觉得这正是作品显得更加真实的原因所在。
《大崩溃》不是战略战术的军事教科书,不是进攻防御的战术教材,但是正是因为作者如此娴熟和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和语言,所以,便从战略战术上十分准确地揭示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作品能让读者记住的是几个人物和几个故事,但这部作品不同,它让我们记住了那场无比惨烈的战争,记住了那场战争的失败原因,不管是洛阳保卫战、衡阳之战,还是西南空军基地的飞虎队空战,作者都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沉重。作品中,阵地战、突袭战、空战、情报战、巷战……轮番上演。不管是机枪手、投弹兵,还是集团军司令、高层幕僚,每经历一次大战,许多鲜活的面孔便消失了,由此,一幅不断展开的波诡云谲、充满了血色狼烟的战争画卷,展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纯粹的战争题材作品。特别是对热爱军事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展现的不仅仅是文学,还有更多的军事知识。
以史为经,以史带人,不等于忽略人的描写,恰恰相反,作品对人物的塑造和刻画显得非常精细。作品中高层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人。大量鲜活的中下层军官和士兵形象,都一样让人过目难忘。着墨最多的当属督战官蔡继刚。这个人物对战争的冷静观察和睿智,桀骜不驯的性格及在空战中的剽悍表现,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下层士兵写得多的是满堂兄弟,作为普通人,他们由对战争的迷茫、躲避到成为坚定的铁血战士,作者写出了这两个人物的成长。还有作者写出了国民党政权下,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佟满堂这个人物,他思想上更多的是官逼民反,当政府不能为百姓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时,那么百姓就可以无视政府的存在。当他逃出日军的战俘营后也并没有想到第一时间回到部队,而只有回到家看到被扫**的家乡以及死去的亲人后,佟满堂才带着国仇家恨重新入伍抗日。督战官蔡继刚也在深刻反省,经历了自抗战爆发以来大大小小多次战役,他冷眼旁观国军从上到下的诸多将领,深刻理解了国军之所以败退的原因。他空有一身本事却被埋没在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和政治纠葛中。其弟蔡继恒,王牌飞行员,以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过硬的技战术水平,在中美日空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他同时也在想,为什么国民党部队只能通过抓壮丁的方式而不能动员百姓参军?因为国家不能给公民一个期许的美好未来。每一位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思,串联起整个大战场不同角落、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深度思考。如借助日军士兵山田圭一的帮助而越狱成功的满堂对人性的思考,飞虎队王牌飞行员蔡继恒击落日军战斗机后,与日军飞行员关于战争的争辩,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战争和人的关系。这样一种描述,大大增强了作品对当时社会的表现和思想意义的凝重。
我认为,《大崩溃》的创作成功,不仅给抗战文学带来诸多启示,给整个军事文学创作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那就是写战争文学,要站在一个民族的和国家的高度去思考题材,去解构故事。要有更宏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思考。都梁在驾驭大题材方面表现了他非凡的能力,同时他在表现主题和突出思想意义方面,更有独到的发现和创新。他的这部作品应该给军事文学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原载2013年8月17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