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朝柱《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
王朝柱八卷本的精选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不仅对于王朝柱本人,对于中国文学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因为这八卷本精选文集的出版,不仅对作者本身是一个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史传类文学中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与影视创作成功结合的回顾。因为这八部作品,绝大多数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并在国内外观众中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反响。人们通过影视熟悉了王朝柱这样一位73岁的老作家,影视为他打造了一个“天下无人不识君”的作家形象。但是,这些年来,当人们热议为中国电视剧创造辉煌的剧作家王朝柱时,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文学作家的王朝柱。按照朝柱自己的话说,他是由作曲家、小说家而走向剧作家的。八卷本的精选文集,可以看作是他文学创作阶段的八部代表作。在这八部代表作中,我想就《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谈点读后感想。
应该说,这八部著作,对作家本人而言都是倾尽心血的**之作,但是横向比较,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读者反响,《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应该放在八部精品作之首。这一点,有据此改编后的《长征》电视剧所产生的强烈反响可以证实。作为洋洋洒洒七十余万字的大作,这部书以长征为表现题材,这需要一种大气魄大胸怀,因为长征作为人类征战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它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事件,都可以产生文学的长篇巨制,比如湘江之战、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三军会师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而这些事件,都以小说、影视、戏剧等不同形式为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作者要对这样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题材以一本书的形式来进行全景式表现,就必须要给读者以新的启示和感受,就要出新出奇出彩。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诗与史的最好结合。
《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最值得总结的创作经验,是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历史与文学、诗与史的完美统一。首先说史,长征作为人类征战史的奇迹,是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表现好这段历史,就要求作者必须具备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审视和表现这段历史。毛泽东、周恩来作为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不仅要表现他们的伟大的历史功绩,而且要客观地去描述一些细节故事。其次,既然给作品冠以史传类文学的属性,就应该有文学和艺术的表现。在这两者的结合上,作者寻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点,这有书中大量的生活故事和情节细节可以佐证。比如,沙窝会议后,周恩来病倒了,邓颖超捧着周恩来灰色毛背心捉虱子,毛泽东赶到时,正好邓颖超捉到173个虱子,毛泽东怦然心动。类似这样一些大量的情节细节,通过客观与微观的结合再现了历史的真实。
第二,透过这部70万字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王朝柱不仅是驾驭大题材的高手,而且也是善于写矛盾的高手。一部文学作品,回避矛盾,作品就会失去它的魅力所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的魅力,就在于作者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地表现了国共两党以及我党高层内部斗争等等纷繁复杂的多种矛盾。其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要数关于遵义会议的党内斗争,以及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诚如作者本人总结:历史人物越大,可供虚构的内容越少,历史人物越近,可供虚构的选择更少,历史人物若有争议,便不可能允许虚构。这部作品在写矛盾方面之所以独具特色,成为亮点,就在于作者以极大的毅力,沉于书斋案头,寻访名人贤达,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他从大量历史史料中披沙拣金,找出了最具光彩的部分,总结出符合历史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比如,关于遵义会议,此前无论是专著还是影视,都已经有不少形式的表现,但是,王朝柱的这部作品,却以令人信服的文学表现,给人全新的感受。作品展示了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使人们看到遵义会议为什么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历史上由失败到胜利的伟大转折的标志。湘江战役之后,毛泽东为了纠正三人团左的严重错误,一步步争取左倾主要骨干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的支持,从而一步步完成了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思想舆论准备,最后终于结束了三人团的左的统治,使党的决策回到了正确路线上来。这中间,对王稼祥、张闻天作为两个重要人物的转变写得详尽深刻,即使对周恩来这个享有崇高威望的主要领导者,作品也能触及他的思想变化过程。可以说,从上海到井冈山,周恩来一直是党的最高领导者之一,但由于对革命理论的理解和实践不同,他与毛泽东有着较大的分歧。特别是作为三人团的主要成员,在长征开始时犯有左的错误。对这个矛盾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作者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做了非常客观的记述,虽只是浅尝辄止的描写,但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更加真实的周恩来形象。这种表现,不仅无损领袖形象,反而真实地再现了党的早期领导者为探寻中国式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艰辛和不易。当遵义会议毛泽东同志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以后,周恩来以他卓越的组织才干、领导艺术和党性原则,给予毛泽东全心全意的配合和支持。还有,这部作品在写中央红军长征的同时,还第一次全景式描写了四方面军的长征。特别是一、四方面军两河口会师后,张国焘公然向中央夺权,对抗中央北上建立川陕苏维埃的决定,企图分裂红军,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与其进行坚决斗争,断然决定把两大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党中央随右路军北上行动,在十分危急的关头,毛泽东率一、三军团脱险北上。这既是党史上的一次尖锐斗争,也是这部作品所表现的最为尖锐的矛盾冲突。但在俄界会议上,党内有人主张开除张国焘党籍,毛泽东毅然决然不同意。这个细节,表现了毛泽东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一代伟大的典范。
第三,《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不仅是一部辉煌史诗,同时也是一部英雄主义和理想精神的颂歌。近几年来,关于长征的研究,不论国内或者西方,有一种错误的导向,即长征是人类挑战生命极限的奇迹,企图以此来消解长征的政治意义和理想色彩,把长征精神仅仅局限在对人的生理对苦难承受力的研究上,这无疑是将长征研究引向超越意识形态的邪门左道。《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也写了红军经历的极其罕见的苦难,写了饥饿、写了寒冷,写了疾病伤亡,但在对战胜苦难的描写中,无时无刻不高扬理想信仰的旗帜,作品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红军英雄们对理想的向往和对信仰的坚守。这也同样表现了作家王朝柱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老军人坚定的政治信仰,表现了他本人对红军英雄们发自内心的敬仰和赞颂。而这样一种坚守,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谈到自己的史传类创作,王朝柱有一种期待,希望有一天,人们会把他的作品当作当代版的《三国演义》来看,我们相信,这些记述20世纪中国革命的系列作品,一定会成为记述中国革命的信史,在中国文学历史上以独具的特色,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今年王朝柱同志已经73岁了,73,是一个人生命的节点,也历来被老人们看作敏感和忌讳的年龄点,一般的老人们都选择在家静养。而王朝柱却把73岁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他言谈中毫不避讳地称自己73岁老汉,73岁这一年,且看王朝柱做了什么:73岁,他在电影《第一大总统》、电视剧《辛亥革命》完成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完成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寻路》的创作;73岁,他创作的电影《走过雪山草地》在中美电影节荣获最佳编剧、最佳故事片、最佳剪辑三项大奖;73岁,他再次踏上红地毯,电视剧《辛亥革命》荣获电视金鹰奖;73岁,他创作的《解放》《解放大西南》《辛亥革命》同时荣膺五个一工程奖;73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委联合评选的北京辉煌三十年最佳编剧奖他荣膺9人获奖者之首;73岁,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相继为他召开专题研讨会,几天以后,他的电视剧《寻路》即将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这些数不尽的荣誉的每一项,对一个作家艺术家来说,可能都是毕生奋斗的目标,但这些荣誉却朝王朝柱纷至沓来。有人说,今年是王朝柱年,殊不知,这些荣誉的背后,包含着他艰辛的劳动和创作。一个老作家离开温暖小家,躲进小楼自成一统、面对键盘避开喧嚣三十年,绝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这需要一种高尚的情怀和远大的追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英雄暮年,壮心不已。在王朝柱即将迈向74岁人生的时候,我们衷心希望他的创作之树永远常青,为中国文学作更大贡献,我们期待着迎来为他召开文学创作六十年、七十年甚至百年回顾。
(原载2013年12月31日《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