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我们的英雄

守望一种精神

字体:16+-

——读黄开中新著《50年守望》

这些年,关于人物传记类的图书,可以说浩若烟海。然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并不是太多,很多作品为了迎合市场需要,甚至用夸张的手法,编织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有的作品,极尽渲染人物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却少见走麦城的失误。因此,一些人物故事往往让人将信将疑。但是,读完黄开中的新著《50年守望》,确确实实让我感动了,甚至让我热泪盈眶。我敢说,所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不能不为主人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动容。

掩卷深思,《50年守望》何以让我们为之感动?是因为身为红军战士的余新元曾亲自聆听毛主席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后的演讲?是因为他赶着地主家200只羊投奔红军的传奇故事?是因为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亲自给他做过手术?还是他亲自参加击毙日军阿部规秀的作战,抑或是在血战狼牙山战斗中他掉下悬崖的传奇?想一想,是,又不完全是。有读者说,《50年守望》之所以感动千万读者,是因为余新元这个曾在辽宁鞍山当过分区首长的老红军,任职期间曾先后送过两个闻名世界的青年参军,一个是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一个是新时期的“活雷锋”郭明义。这两个从鞍山走出的军人,最后都成了感动中国的时代楷模。这在当今中国,无疑是社会焦点,但是,细细一想,送两个英模参军,是可以引人关注,的确是个热门话题,但它同样不能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缘由。《50年守望》感动读者的,不是人物的传奇故事,而是人物在50年守望中秉持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好好做人,做个好人”。这句朴实的简洁的话语,概括的是余新元躬行不辍的毕生实践。

《50年守望》语言质朴,开篇便给读者讲述了一个过目不忘的故事,那是1936年初秋的一天,天高云淡,大雁南飞,13岁的余新元满怀家破人亡的仇恨,赶着地主家200只羊投奔红军,他挤进人群听一个红军领导人的讲演,他并不知道讲演人是毛泽东主席,从那半懂半不懂的湖南口音里,他知道了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北上抗日要挽救民族危亡。从那一刻,他下决心跟定了共产党。他更不知道,毛泽东的那个讲演,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关于长征的总结报告。于是,这个一心向党的小战士,13岁参军,14岁入党,山城堡战斗,黄土岭战役,狼牙山之战,大大小小的作战他参加过500多次。身上被子弹穿了7个窟窿,右脚掌被炮弹完全炸掉,左手被打残,军功章挂满了前胸,“抗日战斗模范”“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独立自由勋章”“八一勋章”等等,数不清的勋章记录着他生命的辉煌。特别是在著名的黄土岭战役中,所在部队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余新元身负重伤,骨头碎了,筋断了,左腿的肉被炸飞了,当战地医护人员准备给他截肢时,白求恩大夫前来巡诊,在没有麻醉药的困难情况下,成功地为余新元做了手术,保住了他的腿。时隔不久,白求恩在给余新元所在部队另一伤员做手术时光荣殉职。然而,战争年代的光荣和辉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老英雄的人生光彩,比之战争年代,更能打动人心的,是余新元在和平岁月的人生故事。他居功不傲,用满腔热血燃烧报国之情,点亮社会道德之光。事有凑巧,他先后送雷锋和郭明义两个伟大士兵参军。虽然一身战功,却从不自满,一身正气、一如既往地传播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离休32年,先后担任146所大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先后为194个部队和党政机关做过理论辅导。他拖着两次做过直肠癌手术、右脚掌装着假肢的病残躯体,累计作报告3000余场,听众达400万人次。他以耄耋之年、癌症之躯,秉持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品格,书写着一个红军英模的生命辉煌。

读这样一部书,让我们联想很多。如今,当我们的经济以让世界叹为观止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当我们的多项指标荣膺世界第一的时候,许多人突然感到我们当今社会缺少点什么,我们缺什么呢?我们缺少了信仰的力量,缺少了高尚理想给社会带来的精神的无穷张力。相比昨天,我们的确富足了,可以说基本做到衣食无忧了,而我们许多人在享受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常常觉得陷入了精神上的贫困和苍白。所以,当有些人一旦有了权,便去滥用谋私,便去追求额外的贪欲。有些人一旦有了钱,便会向往纸醉金迷,便会挥金如土地去满足自己的奢靡欲望。一句话,因为缺了理想和信仰,有些人便失去了人生的正确方向,便会放弃对远大目标的追求。余新元的人生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高尚目标的追求。他曾与被他送入部队的郭明义有过一次语重心长的交谈。他这样告诉郭明义:“你为人民做了很大好事,说得质朴点,为民做好事,就是有良心,就是菩萨心肠,就是好人。说得高一点,我们是党员,可不能忘的是党的宗旨。有些领导干部,为什么腐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心里没有人民了,甚至为了个人的利益坑害人民。记住了,一个真心为人民的官才是好官。”余新元并没有多高的文化,但是,对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他心里明晰得很。有人问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哪儿?他的回答简洁明了,关键在党。他还说,党的十八大明确告诉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每当读到这些章节,我们会为之怦然心动。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因为有余新元这样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人民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我们社会的精神系统就不会“死机”。阅读《50年守望》,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所征服,这种人格魅力,就像其正能量凝聚的巨大气场,在强烈地影响着、感化着我们整个社会。

此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纪实性的报告文学著作,这个作品从上世纪30年代写起,一直写到21世纪的今天,八九十年的历史,在作者笔下如此清晰地展现开来,关键就在于作者善于写故事,善于捕捉人物生命历程最感人的细节,因此,余新元虽然也是一名红军老英雄,但又独具个性的光彩。他的人生经历,朴实中闪耀着大德大爱的光辉。他战火中的青春岁月,他对生命中两个女性的感恩之情,他立军令状送雷锋参军的故事,他“走后门”送郭明义进军营的情节,他以毕生之力张扬美好道德的不懈努力……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在叙述着一个红军老英雄对精神的守望。我相信,余新元的这种守望,一定会演化为全社会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便是对理想信仰、对社会道德的追寻。假如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万个、十万个、千万个像余新元这样的坚定的守望者,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就会真正建立起一道精神的万里长城。当十三亿中国人不仅在物质上富有,在精神上也成为富翁时,我们将无敌于天下。我想,这或许是《50年守望》作者的用意所在。愿余新元的人生对当今社会有更多的精神启示。

(原载2014年6月6日《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