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损人不利己?就是不但伤害别人,同时也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这种病态通常以四种面貌出现:
(一)幸灾乐祸的心理病态
一般人总有某些幸灾乐祸的心理,看到不好、不幸的事情,心里窃窃私喜,毫无同情心及恻隐心,这就是病态。例如看到什么企业倒闭了,我们不但不同情,反而故作先知状:“哼!我早知道它会倒闭,倒得好,罪有应得嘛。”看别人跌倒了,嘲笑他:“哎呀,像个不倒翁,很好玩。”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幸灾乐祸心理,都是病态的一种。
(二)同归于尽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自己没有本领去创业,去发展,见到别人创业、发展,心里就不喜欢他成功。以佛教来说: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出家人,很难!做一个无沾无染的法师,做一个弘法利生的布教师,更困难!你很会演讲,马上有人批评:“瘸和尚说法,能说不能行,光是会说,不会写文章,有什么用?”
你努力写文章,以文字弘法,讥笑你的声音又来了:“光是会摇笔杆,有什么用?雕虫小技而已,又不懂修行。”
你精进修行,他又摇头撇嘴:“有什么了不起,只会修行,不会办事情,没有策划执行的能力。”
当你办了几个大规模的法会,替佛教开创了新风气以后,冷言冷语又飞来了:“那个法师有什么能耐?虽然会办活动,不过像英语、日语这些外国语,一句都不会说,有什么用。”
当你能够用外国语言应对交谈了,人家骂得更难听:“这个和尚,明明是中国人,却不讲中国话,会讲几句英语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不管你怎么做,做来做去,都是一个“没有用”。这种心理就是这样:你怎么好都没有用,我没有用,你也不要想有用;你也没有用,大家都没有用,同归于尽好了。
我在高雄建设佛光山,不断地遇到困难,尤其是购置土地。因为地主不是佛教徒,不喜欢佛光山,出再高的价钱给他,他也不肯卖。我的弟子慧礼法师,和山下老百姓的感情很好,有人建议他,有个办法可以把土地买下来,就是要他假装和佛光山有仇,跟地主说:“现在我被佛光山赶出来了,没有地方去,我想跟你们买一块土地,盖个寺庙,和佛光山斗一斗、对一对。”那人认为:只要慧礼法师义愤填膺地这么一说,地主就会把地卖给他。厚道老实的慧礼法师听了以后,吓一大跳,立刻合掌谢绝:“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诳语,阿弥陀佛。”
(三)以折磨人为乐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以折磨别人为乐,越是让你为难,让你痛苦,他越觉得得意。有一位从美国南加州大学回国的教授,到户政机关办土地手续,他一大早从高雄赶到屏东,承办员说:“这要验户口簿,户口簿呢?”这时他急忙坐车赶回去拿,一个多小时以后满头大汗赶回来,承办员慢吞吞地看着户口簿,说:“请出示身份证。”身份证也要?怎么不早讲呢?这位教授看看表,快中午了,只好先打长途电话向学校请假调课,再坐车回去拿,等到下午拿回来,以为可以办成了,想不到承办员又问:“咦,你户长怎么没有印鉴证明?这样不行的。”这位教授跑了一次、二次、三次,跑得头昏脑涨,承办员却显得洋洋得意,这就是“以折磨人为快乐之本”的病态心理。
(四)损人为己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不肯舍己为公,不屑参与公共建设。比如大家做好事开路,被他那一小块地堵住了,怎么说他都不肯捐出来;政府要盖一栋公益大楼,偏偏被一小块畸零地切割了,地主硬说那块10平方米大小的地是畸零地,绝不肯合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大众利益,这就是损人为己。
有人到寺庙礼佛,带了些鲜花、水果、饼干等供品,到了坛前一看,佛祖面前已经摆满了别人的供品,这时候他把别人的供品摆到一旁,把自己的供品摆在正中间。这样的做法,佛菩萨会喜欢吗?还有人到寺庙去诵经、超度,立了个牌位供在那里,隔天一看,别人的供品摆了一大堆,摆过界了,他马上心里不高兴:“怎么可以把你的供品摆在我供的牌位前面呢?”就把别人的再挪回去,这样的做法,相信佛菩萨也不会喜欢。其实,供养诸佛菩萨,在于虔诚一念上,只要你心到,放在哪里都一样。分别你我,争功抢位,不但不是佛教徒应有的做法,而且是一种既损人也不利己的病态。
这些损人不利己的病态,应该如何治疗呢?以下提出四个对治的方法:
1.与人为善: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只要能有利于你的事业,有利于你的前途,能助你向善向上,帮助你进步,我就助你一臂之力。
2.和人随喜:给人欢喜,就是给自己欢喜。有时嘴上说两句好话,做随口的欢喜;帮别人做一点事,指引一条路,就是随手的欢喜;别人做好事,做功德,我没有力量做,没有关系,我跟你微笑,赞叹你,用微笑来随喜,甚至口不会说,脸不会笑,但是看到你做好事,我打心底喜欢,都是随喜的欢喜。
有人认为,到寺庙里祭拜,要做功德、添油香,必须出钱出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一个佛教徒,出钱是最低的程度,比出钱高一点的是出力,比出力再高一点是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别人作佛事添油香,我虽然没有钱没有力,但我心里虔敬欢喜,真诚护持,这个功德,跟出钱出力一样大,甚至比出钱出力更大,因为在佛教里面,心力比金钱力气还要大。《华严经》中“普贤十大行愿”,其中的第五种广大行愿,就是随喜功德。
3.凡事随缘:凡事随缘,自然更得人缘。所谓“欲成佛道,先结人缘”,结缘是为自己学佛铺路,是给自己方便。你处处结缘,时时随喜,不求安乐,安乐自然会跟随你。
4.遇事服务:遇事服务,自然就得到多助。我为你服务,消除三劫诸烦恼;我为你服务,消除傲慢自大的骄心;我为你服务,断离一切利养名闻;我为你服务,不分别内外法,不动受想行识;我为你服务,给你欢喜,给你快乐,这不是菩萨道吗?
所以说,损人利己的心理病态,源自心的贪欲、虚妄分别,源自心的颠倒想,心的欺瞒念。心病还须心药医,只要坚持“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道念,日修月省,自然能断贪瞋痴,洗涤心垢,成大自在。南岳慧思禅师有一首偈:“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就是对治心理病态的基本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