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觉悟的菩萨慎于始,毫末小恶不敢违犯;刚强的众生放恣身口意业,只有看到报应现前,才开始畏惧悔恨。你可以天不怕,地不怕,但因果不能不怕。一般人畏果不畏因,一方面由于因是隐微不可见的,另一方面也由于“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病态心理作祟。像监狱里的犯人,十个有九个在案发前肆无忌惮,心想:逍遥法外的罪犯那么多,不见得就我倒霉,正好在作案时被逮到。等到事后被捕了,才悔不当初,有什么用?过去,舍卫国有一个大财主,名叫提婆,爱财如命,不但多方聚敛,而且连一件极小的公益都不肯做,家藏8万余斤黄金,日常生活却过得和穷人一样,人们对他的印象坏极了。他死后,没有子孙继承,依照法律,财产全归国有,这下子人心大乐,不免议论纷纷。舍卫国的波斯匿王觉得疑惑,去请教佛陀:“佛陀,像提婆这样悭吝的人,为什么他今生会这么富有呢?”
佛陀微笑回答:“大王,这是业报,是有前因的。提婆过去世中,曾供养过一位辟支佛,种了不少善根,所以感得多生多世的福报。今生的富贵,是他最后一次余福了。”
波斯匿王追问:“他今生虽未行善事,但也未造恶业,在他生死相续的来生,能不能也像今生的大富呢?”
佛陀摇摇头:“不可能了,他的余福已享尽,今生又没有布施种福,绝不会再享受福报了。”
这就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不要以为因果无影无形,隐而不显,就忽略了业报。畏果不畏因的心理,实在是一种病态。
对于这种病态心理,应如何防范治疗,弭患于无形?有四种方法可以对治:
1.诸恶无染:须知小罅可以溃堤,微隙可以伤谊,防微杜渐,始能弭患。我们要有一种戒律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五欲不贪不拒,对六尘不染不着,远离一切恶因恶缘。
2.诸行无私:一切行为,不自私,不自利,可以避免很多因果的障漏。曹山和尚说:“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就是一种对世间不厌不求的态度。
3.诸心无住:很多信徒入佛门,是为了生脱死而来,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却不能真正断灭人我,看破生死,结果徒然虚有其表。经典梵呗朗朗上口,道理能讲一大堆,真正的思想却不通,持戒也不严。《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了知无心处,自然能得度。”我们要以菩提心来长养慧命,慧命有了,自然知道畏因畏果。
4.诸情无执:人是感情的动物,常常因为一时的感情起伏,种下因缘,贻祸半世,像韦应物的诗:“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感情太浓,风波多;感情太淡,还是有风波。最好不执不舍,用中道的智慧来调御,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度越感情因果的险恶风涛。
因果,不仅是观念上的通透,更要靠行为的印证,没有造恶因,就没有恶报,谁也违背不了因果的规则。我们应要多多行善积德,畏果亦畏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