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之遁甲天书

作品相关介绍_转汉末风云录~之为诸葛叫屈

字体:16+-

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就是这位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的天下奇才,被后世无数人尊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武侯。如今却被一些人无知之人视为鸡肋,每每思及,痛心不已,今日畅所欲言,一吐胸中憋气。

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说到:诸葛亮之为相国,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步公道;尽忠虽仇者必奖,犯法虽亲者必罚••••••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也就是说诸葛亮只善治国,不善计谋,只会练兵,不会用兵,因此很多半桶水也跟着附和。鄙人却不认同。

我们首先看史实上的战绩: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就连复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可谓势如破竹,关中震动,此战便是用的策反之计,何言武侯不善用计?当时形势对蜀一片大好,如果不马谡大意失街亭,半个雍州就会归了蜀,同时于凉州相邻,蜀国实力将会为之大增。

第三次北伐,魏国名将郭淮一听诸葛亮亲来伐魏,竟然不战而退。

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第五次北伐,这也是第一次与司马懿作正面的交锋——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世称号冢虎、管兵伐,有卧龙凤雏幼麒冢虎一说。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曹魏大都督,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就是这个有卧龙凤雏幼麒冢虎一说的司马懿带着魏国名将张郃、郭淮、费曜,却吓得不敢亲自对战,留下费曜跑了,结果费曜被斩,而自己也被蜀军追上,司马懿逃上山不敢出战,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说:‘公畏蜀如

虎,奈天下笑何!’当时曹军硕果仅存的老狐狸贾诩也在军中,任监军。于是二人鼓动司马懿出战,结果大败,老贾也没招,只能带几个亲信逃走。

蜀军杀了三千多军官头,获五千盔,三千多弩,这仅是战利品,杀死的曹军又有多少?而此战双方兵力均五万以上。可惜大好形势,因李严不送军粮,如同街亭一样失去。

而为众人谈及最多的武侯一生最大败笔“陈仓之战”,有三个客观原因。第一,如果大家去过宝鸡,当知这一带山势,多在千米以上。陈仓关隘狭窄,不容得大规模作战,所以兵源上的优势便没有。第二,一伐之后,曹真就料到诸葛亮会出陈仓,已囤积大量防守物资,准备了半年多。第三,不容否定,郝昭确是善守之人,而古时攻城战也就那么几招,只要敌将不出城,你是老鼠拉龟,无计可施。换了郭嘉、周瑜、庞统、法正、贾诩等也不行。

至于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则不过是愚谋而已,诸位看看魏延的条件,《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作了详细引注:《魏略》曰: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日:“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成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实在是太过低估计了强大的魏国的军事力量。倘若夏侯茂闭关拒战,以逸待劳,后果将不堪设想。后世责难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者,多以为—个军事家不能非有百分之百的把

握才去进攻,只要有百分之六十的希望就可以一试锋芒了。这个道理用到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身上,是不起作用的。蜀汉国小民少,兵员不多,诸葛亮不能不谨慎行事。更何况诸葛亮‘约己爱民’,对士兵也极其爱惜。在第一次北伐退兵后,有人因收姜维,并掠得数千民众还蜀,来向诸葛亮祝贺时,诸葛亮就皱着眉头说:‘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由此可见,诸葛亮用兵岂能在把握不大的情况下,让将士去作无谓的牺牲品?惜兵慎战,这应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兼军事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我们不妨作一假设:诸葛亮采纳了“子午谷奇谋”,魏延率奇兵从子午谷直奔长安。子午谷道路崎岖,遇雨还泥泞,魏延军不能按预期赶到(建兴八年,魏使张邰率军由子午谷攻蜀,就因‘大雨道绝’,不能前进,张郃军只得退还;)勉强走出子午谷,长安的魏国守军已布好防守之备;诸葛亮的大军也不能按期到达(几次北伐都推动不走就是证明)。此时的魏延及其大军,便只能懊悔轻率出征了;蜀国遭此重创,大约也再不可能组织像样的北伐了。

所以,我认为六次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不是诸葛亮少计,主要是国力太弱,而且手下没有良将,但敌方却国强将多。

第二,看外号,诸葛亮一直自比“管乐”,管仲长在治国,乐毅不仅强于治国,更强于军事能力,以弱燕胜强齐,那当时世人有嘲笑讽刺、认为诸葛亮不配的吗?

第三,看作者,陈寿本就不是一个硬骨头,吃着司马家的饭,怎敢褒扬敌国,贬低自家呢。而且我们可以从他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矛盾的评价看出,他也是无奈为之啊!总而言之,诸葛亮无愧三国数一数二的军师,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本章完)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