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微历史:细节中的中国史

为何不早问

字体:16+-

为何不早问(1/3)

微-宋英宗时有一个丞相姓张,因为仰慕“草圣”张芝(东汉时人)的书法,不仅自称是张芝的后裔,而且凡写字都龙飞凤舞,模仿草书而又不按草体书法的规矩去写,常是笔随心意,顺手涂抹。一天,他忽然想得两句诗,认为这是天来神助的佳句,马上挥笔洒落纸上,写后,他玩赏了一会儿,就叫侄子替他抄录到簿记上。他的侄子把龙蛇狂舞的字幅拿到自己的屋内,拿起小楷笔,一字一字抄成工整的楷书,然而有几个字怎么也辨认不出来,只好又拿起条幅向张丞相去请教。张丞相拿过纸幅仔细看了半天,也说不出来那究竟是什么字了。他不由得大骂侄儿:“你为什么不早问,非等我忘了以后才来问!要知道这是天神灵妙,稍纵即逝,叫我怎么再说得出来?”

王安石写诗驳杜牧

微-晚唐诗人杜牧曾写了一首怀古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诗的前两句是对项羽追随者的安慰,让他们忍耻发奋,后两句是对他们的激励。其主旨是说楚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王安石看到这首诗后,不赞成杜牧的观点,便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据理写诗驳辩了杜牧。他在诗中针锋相对地指出:“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明确地指出了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的道理。项羽的失败是他一意孤行、人心向背的结果,江东子弟是不会再为他们卖命的。由于历史的局限,王安石虽不能充分认识历史的复杂性,但他的这一观点也是应该肯定的,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驳倒了杜牧。

弄假成真当和尚

微-《江西饶州府志》记载了有关佛印的趣闻:佛印本姓谢,名端卿。他喜欢读书,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与苏轼是亲密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据说有一年的夏季,久旱不雨,千里禾苗枯萎,老百姓心忧如焚。皇帝宋神宗知道了这一情况后,便下了一道诏令,让苏轼求神拜佛,祈降雨露。当时,谢端卿知道了此事,忽然产生了“以瞻驾龙颜”的念头,于是便把跟着苏轼到大相国寺求神降雨的想法告诉了苏轼。苏轼答应了他的要求。祈雨那天,苏轼让谢端卿打扮成和尚模样,假装侍者随行。

在大相国寺求雨时,谢端卿的仪表、相貌、装束引起了宋神宗的注意,便把谢端卿召来朝见。谢端卿说他是刚刚出家的。后来,谢端卿侃侃健谈,又通晓经文,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赐。宋神宗即席赐给这个假和尚一个法号,叫“佛印”。谢端卿

接受了“佛印”法号,在大相国寺削发为僧,当起了真和尚。

读王祈的诗不笑为难

微-一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王祈写了首《竹诗》送给苏东坡,希望受到这位大文豪的奖掖。

“这首诗,我自己觉得是我写得最好的一首。请先

生斧正。”王祈颇为得意地说。

苏东坡读完其诗,指着其中“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两句,说:“你笔下的竹子,可能叶子过于少了吧。”

“叶子少?”王祈还没有回过神来,不知苏东坡讲的是什么意思。

苏东坡说:“你屈指数一数吧,千片叶子万条枪,岂不是十竿竹子共一片叶子吗?走遍天涯海角,能有这种竹子吗?”说罢,苏东坡自己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王祈至此方才明白。他从东坡手中接过诗稿,羞颜可掬,满面通红。

事后,东坡感叹不已:“世间事忍笑容易,读王祈的诗不笑为难。写文作诗允许夸张,但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脱离事实,任意涂写,怎能不出笑话?”

念诗能治病

微-北宋哲宗年间,有个皇族子弟爱好作诗,但写得粗俗可笑。他曾经作《即事》诗说:“日暖看三织,风高斗两厢。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泼听琵梧凤,馒抛接建章。归来屋里坐,打杀又何妨?”别人问他此诗的意思,他回答说:“开始看见三个蜘蛛在屋檐前织网,接着又看见两只麻雀在厢廊斗耍。已死的青蛙翻着白肚,好像是个‘出’字,死蚯蚓身躯盘旋又像是个‘之’字。全家人开始吃浇卤饭,听见邻居弹琵琶《凤栖梧》的词曲。馒头还没有吃完,看门人禀报建安府章秀才来拜访。迎接章秀才回来,看见内门上画一幅钟馗击拿小鬼的门画,所以说‘打死又有何妨’。”哲宗皇帝患病正准备灸烧疗治,有个小太监在一旁诵念此诗,哲宗皇帝大笑不止,顿时精神好转,也就不再针灸了。

“书巢”中寸步难行

微-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给自己住的房子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书巢”,还在门口

贴了副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陆游的一位朋友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就问他:“你住的房子,门、窗、墙都有,和一般人的房子一模一样,为什么偏偏叫‘巢’呢?”陆游回答说:“你进我屋里去看看,就自然明白了。”朋友半信半疑跟着陆游走进他的书巢。

屋门口堆满了书,挡住了路,进不去。费了好大劲儿钻进书的“重围”,又迈不开步,手上、脚下、头顶到处都是书,一不小心,把书碰翻了,那位朋友被埋在书海里简直动弹不得。他终

于信服地说:“一点儿不错,真像个‘巢’,像个‘巢’。”

这老东西风流得很

微-司马光任定武从事时,一次,与同僚一起,在僧舍里喝酒,还召来一名妓女陪饮。王安石知道了,前去干涉,吓得妓女跳墙逃跑了。司马光见隐瞒不住,就讲了实情。王安石听了,集古人诗句赋诗一首嘲笑他们这帮登徒子:“年去年来来去忙,偷闲暂卧老僧床。惊回一觉游仙梦,又逐流莺过短墙。”

司马光曾赋《西江月》一首,记述他狎妓的心情: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杨元素学士见了这首词,感叹道:“这老东西风流

得很哟!”

屋中无妓,心中有妓

微-程颢、程颐二夫子到一士大夫家里赴宴,有舞妓在旁边劝酒,伊川先生(程颐)拂衣而起,明道先生(程颢)却尽欢而罢。第二天,伊川到明道屋中,余怒还未解。明道说:“昨天座中有妓,而我心中却无妓。今天屋中无妓,可你心中却有妓。”伊川自认为比不上明道。

两句诗值两万钱

微-蔡京的书法自成一格,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书法不如蔡京。有一年夏天,两个下级官吏极为恭谨地侍奉蔡京,不停地用扇子为他扇凉。蔡京心中喜悦,于是要过扇子,在上面为他们题了两句杜甫的诗。没想到,几天之后,这两个家伙忽然阔气起来,一问才知,他们的扇子被一位亲王花两万钱买走了。两万钱,大约相当于当时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而这位亲王,就是登上皇位之前的宋徽宗。可以想见,这位本身就是书法大家的宋徽宗是何等喜爱蔡京的作品。

岳飞之孙为辛弃疾改词

微-有一次,在宴会上辛弃疾让歌妓唱他的旧作《贺新郎》和新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宾客们提出了一些意见,但却无关紧要,辛弃疾有些失望,最后他就把目光转向了坐在席侧的少年岳珂身上。由于辛弃疾的再三相问,岳珂见这位老前辈态度诚恳,于是就大胆地提出了对这两首词的看法。他认为《贺新郎》虽豪视一世,但首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尾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前后诗意有些重复;而新作《永遇乐》,连用四个典故,“微觉用事多耳”,辛弃疾听后大喜,举杯对宾客们说:“岳公子的意见正中我的痼疾!”此后,他数十次地修改自己

的作品。

这位少年不是别人,正是岳霖之子、岳飞之孙,后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