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陆联盟体系——为现代外交拉开波浪壮阔的的序幕(1/3)
(一)铁血宰相俾斯麦
柏林会议后五年的时间里,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一个包括俄国、奥匈、意大利、 罗马尼亚等国的复杂的同盟体系,欧洲的国际政治一时为俾斯麦同盟所左右,柏林成为欧 洲外交舞台的中心。1885年爆发的保加利亚危机却使俾斯麦同盟濒临破灭的边缘。这个贯穿19世纪末的联盟体系,就被称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俾斯麦 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
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
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
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
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
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二)外交背景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德国统一并且在欧洲大陆中部崛起。它的崛起使得欧洲旧有的均势格局土崩瓦解。
德国力量的迅速上升,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安,法、奥、俄、英等国纷纷把外交焦点从维护“欧洲协调”转向对付德国,积极扩充军备与之对抗,尤以法国为甚。
战败不仅使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剥夺了它在欧洲大陆 的主导地位,更大大恶化了它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样法国对德国来说就成为一个无法和解 的国家。法国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对付德国,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准备复仇,法国都需 要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这就使得涉及德国的危机均会加剧,而很难局部化,因此也就限定了德国外交的基本走向。
1871年5月,法德两国签署了《法兰克福和约》,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可是两国的关系却被置于一个难以调和的基础之上,法德矛盾从此成为欧洲政治的一个焦点。
法国人迫切要求废除屈辱的《法兰克福和约》,因此法国积极地寻找反德同盟,俄国就是潜在的盟友。而俾斯麦德国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削弱法国,孤立法国,阻止各国联合对付德国。
在俾斯麦看来,孤立法国、维护欧洲现状与保障德国 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麦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为了孤立法国就必须保持俄国、奥匈和 德国三个君主大国的保守联合,为此他还需要对俄奥关系发展施加影响,俄奥关系过于密 切以致于撇开德国,或者为争夺巴尔干发生冲突都会损害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在把俄 德友谊视为德国外交基石的同时,他还不能得罪在近东、中亚与俄国尖锐对立的英国。1875年-1878年的近东危机,反映了俾斯麦政策相对于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俄奥矛盾的激化 ,使俾斯麦难以长期回避在俄奥间作出选择的问题。俾斯麦通过1879年的德奥同盟暂时找 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归宿是1881年6月结成的俄奥德三皇同盟,这就使德国得以继续保持 对俄奥关系的牵制及在两者之间的调停地位。
所以他精心构建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孤立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也已取得的霸权地位。为此,他奉行名为“大陆政策”的均势外交,联合俄奥,拉拢英国,防止任何大国与法国结盟。
1873年,俾斯麦促成了俄、德、奥三皇同盟,阻止俄向西欧、南欧扩张,也设置了一个阻止法俄联合的屏障,使德国免于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虽然俾斯麦促成了俄奥接近,但是东方问题始终困扰着俄奥关系,威胁着三皇同盟的稳定性。1877-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俾斯麦表面上充当“诚实的政治掮客”,实际上却向沙俄反戈一击,在柏林会议上联合英、奥迫使俄国吐出战争掠获物,体现了其势力均衡的外交策略,同时也使俄国人十分不满,俄德奥三皇同盟受到威胁。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使俄德奥三皇同盟分崩离析,俾斯麦在英、俄、奥之间的中庸协调并不成功。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势,俾斯麦开始采取正式结盟政策,由此揭开了19世纪后半页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缔结秘密同盟条约的历史。
(三)外交事件全记录
1、大陆联盟体系概况
俾斯麦希望与奥结盟,迫使俄放弃反德立场。于是1879年10月双方签订《德奥同盟条约》,德奥同盟建立,德奥的接近使俄国担心被孤立,于是主动便是愿意与德奥订立一个条约。1881年6月,三国签《三皇同盟条约》,新的三皇同盟建立,使得俄奥再次合作,俾斯麦重新控制了欧洲局势。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法意矛盾加深,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而此时意大利扩张也积极寻求同德奥结盟,1882年5月三国在维也纳订立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1883年,新独立的罗马尼亚担心俄国威胁,寻求奥支持。因此,德国又与奥匈、罗马尼亚结成了针对俄国的同盟。至此,俾斯麦在五年之内建立起一个包括了德、奥、意、俄、罗马尼亚在内的同盟体系,德国处于这个同盟体系的核心位置。
为了控制保加利亚公国,1886年俄国策动了保加利亚的政变,派出特使直接统治保加利亚。英、奥两国支持保加利亚的抵抗力量,使俄国失去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俄奥关系再次恶化,俄把奥看作在巴尔干地区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同盟不足以遏制俄的扩张野心。由此,1887年三皇同盟没有续订。三皇同盟没有续签,使俾斯麦再次考虑采取外交行动,来达到牵制法、俄,阻止法俄接近的战略目的。于是调整政策,继续加强同盟体系。这次调整的关键是争取英国的加盟和德俄关系的加强。俾斯麦十分重视英国的作用,他试图让英和意、奥两国接近,达到牵制法、俄两国的战略目标。当时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法、俄两国,所以也愿意结盟去牵制法国,但是看穿了俾斯麦的意图,不愿与法、俄两国发生直接冲突。在俾斯麦的努力下,1877年3月和12月,英、意、奥分别达成两次《地中海协定》,规定三国共同维持地中海、黑海和近东的现状。虽然协定只是声明相互支持,并没有明确的承诺与义务,但是也达到了联合英国牵制法、俄的目的。
俄国始终是俾斯麦均势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三皇同盟条约没有续订,俾斯麦担心法俄接近,希望与俄加强合作。而俄国希望获得在巴尔干问题上的支持。因此,1887年6月双方秘密签订《再保险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国交战,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但是德国进攻法国,法国进攻奥匈除外。德国支持俄国在巴尔干已有的权利。德奥意三国同盟确保的是,如果法国进攻德国,奥保持中立;这个条约保证的是,如果法国进攻德国,俄国保持中立。所以称之为“再保险条约”。通过三个三国同盟,两个《地中海协定》及一个《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环环相扣的大陆联盟体系,为德国的强大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确保了在欧洲已获得的优势地位。
从以上俾斯麦体系建立的过程不难看出:“大陆均势政策”是俾斯麦时代德国总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其外交战略布局是: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其均势体系的关键。德国在统一之后奥对其复仇已无可能,德、奥在“叙旧”基础上极易结盟,可以阻止俄国向西欧和南欧扩张,铺设一条阻止法俄联合的通道。拉俄,意在阻止法、俄结盟,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俄国为反英抑奥,为巩固与德国农产品市场的传统关系,有可能与德国接近,奉行亲德方针,增加它在近东和巴尔干地区与英、奥争夺势力范围的筹码。因此,德,俄可以彼此利用。亲英,则是利用它来牵制俄法,并使他们相互对抗,借以维系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均势局面。俾斯麦说:“德国的政策应当努力造成英国与俄国之间的敌对关系,而不是过分亲密关系。”英、德在对外利益中尚无冲突,为与法俄争夺势力范围,英国宁愿联德制法俄。反法,即通过前三个环节关系,消除法国与英、俄、奥结盟反德的可能,集中全力摧毁法国。
俾斯麦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重点放在联俄拉奥上,对俄、奥均采取亲善联合的态度,他说:“如果我们在坚定地忠于奥地利的同时,也保持使从柏林到圣彼得堡的道路畅通无阻的话……就能保持三大帝国之间的一致。”
但是由于俄国在1875年法德危机中偏袒法国,以威胁的方式制止德国对法国实施战争打击策略,导致俾斯麦从联俄变为遏制俄国,视之为潜在的对手。在1878年解决近东危机问题的柏林会议上,德国倾向英、奥,抑制俄国。
联俄、拉奥、亲英、反法的外交战略是通过执行均势外交原则与建立一个包含有多边、双边国际条约、复杂的欧洲均势体系以维护德国的大陆霸权地位来实现的。均势外交,是俾斯麦核心的外交原则,他是从奥地利著名外交家梅特涅那里借鉴过来的。梅特涅时代始终奉行“大国均势”外交策略,俾斯麦时代也不例外,只不过随着时代变化,均势的内容有所不同他的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通过下述几个同盟和国际条约来实施:一是1873年建立的俄德奥三皇同盟,其目的是确立三皇协商原则,消除彼此间的冲突,对外采取共同行动。二是德奥同盟,是1879年建立的秘密军事同盟,矛头直指俄国。“两帝国之一遭到俄国的进攻,两缔约国有义务以其帝国的全部军力实行互助。”三是其他反法、反俄同盟。1883年建立德奥罗同盟,相互承担军事义务,旨在反俄。1887年在俾斯麦的努力下奥、英、意签订了两个《地中海协定》,矛头都是针对法、俄结盟。但同时,德国又与俄国秘密签订了《再保险条约》。通过这几个同盟、协定及条约,俾斯麦相当成功的实现了他的外交构想,为德国赢得了二十年的和平时间,从而基本上实现了他所期盼的保持德国在欧洲已获得优势地位的外交目标。俾斯麦不失为十九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外交家,他的外交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同时也奠定了未来德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俾斯麦体系在取得巨大外交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这个体系难以长久维持。
首先是英国的均势外交政策。总所周知,英国十九世纪后半期所奉行的是“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这也是英国外交的特点,即英国不加入军事同盟,不用固定的军事义务来束缚自己,但是不是中立。其本质依然是大陆均势政策,可以牵制大陆各强国,当欧洲大陆均势有明显强弱分明后,去支持较弱的一方,发挥“重砝码”作用,使局势重新平衡,为英国的海外霸权扩张创造条件。这一特点,决定了英国是一个难以依靠的国家。再加上俄奥之间利益矛盾重重,因此这一体系内部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能平稳运行那么长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俾斯麦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一体系的另一大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太过于依赖俾斯麦的个人能力。在复杂的大国关系中,联合奥、意,拉拢英、俄,孤立法国,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俾斯麦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将这一体系运作了二十多年,但实际上这也是这一体系的一大弱点。一旦俾斯麦离职、死亡或有什么变故,这个体系就面临危机,当时德国很难再找出一个像他这样可以“同时在空中玩儿八个球能耐的人”。
俾斯麦的个性,使得他和德国皇帝以及其他人的关系比较紧张。1888年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上台,俾斯麦与新皇帝不和,经常发生政见冲突。1890年3月的一次冲突使俾斯麦辞职,德国队俄国的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1890年《再保险条约》期满,俄再三提出续订,但是德国政府都拒绝了,理由是它无益于保护德国利益,不能保证德国免遭法国进攻。拒绝俄国的这个建议,德皇及其资政等于是把俾斯麦交错的结盟体系中,最要紧的一根主轴给拔掉了。于是俄国被迫与法国接近,法国求之不得。
1891年8月法俄签订军事协定。俄法同盟标志俾斯麦体系的解体。至此,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同盟,一个是德奥意,一个是法俄,俾斯麦体系不复存在。
2、关键事件
1878年柏林会议
柏林会议(德语:Berliner Kongress)是指1878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与会国包括欧洲强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后,强国希望重建巴尔干半岛的秩序。因此,德国首相俾斯麦代表德国举行会议,邀请各国出席,以平衡英国、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的利益。会后,俄奥关系却渐渐变差,而巴尔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完满解决。
经过回教帝国数个世纪的统治,保加利亚与数个主要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国家终于在会后获得强国确认,成为独立民族国家。会议目的主要是修改《圣斯特凡诺条约》的条款,让土耳其保得住君士坦丁堡。此举防止俄罗斯在打败土国后,向巴尔干扩张。
最后,与会国家签订了《柏林条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黑山获得独立;保加利亚得到自治;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划归奥地利管理。
内容概况:
保加利亚分为三部分:保加利亚(获得自治权)、东鲁米利亚(Eastern Rumelis)(仍属土耳其拥有,但有自治权)及马其顿(Macedonia)(归还土耳其)
俄国仍持有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
英国获得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Cyprus)
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及黑山的独立
波斯尼亚及赫塞哥维那名义上仍由土耳其统治,在行政上则归奥地利统治
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在1882年5月20日签署的条约,是一个军事联盟。三国同意任何一国被其他两个或更多国家攻击时协助对方。而且,德国与意大利约定,如果对方被法国攻击,将会协助对方。然而,根据一项补充宣言,意大利的承诺不能被认定为针对英国。1902年6月,意大利延续同盟协定后,对法国许下了类似的承诺。
1881年5月,法国夺得突尼斯这个意大利希望得到的殖民地。于是,为了得到支援,意大利加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结为三国同盟。不过,意大利的民意并不太满意与奥匈帝国结盟,因为她曾阻止意大利统一,并且仍然控制着被认为是“尚未收复的意大利”(Italia irredenta)的特伦蒂诺和伊斯特拉。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几年前,很多著名军事分析家都预测意大利会改变立场。1911年,意大利入侵并占领原本由奥斯曼帝国控制的的黎波里,令此预测更有说服力。而且,英国和法国在开战后又作出承诺,会让意大利获得安那托利亚东南部,以及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地区大部分领土。不过,英法在战后并没有兑现承诺。
1914年8月,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和奥匈帝国与英、法、俄三个协约国战斗。意大利保证支持同盟国,可是后来加入协约国阵
营,先后在1915年5月和1916年8月向德奥两国宣战。
虽然意大利是被动的国家,但其希望保持欧洲均势的意念,很明显是倾向支持规模较大的同盟。她之所以不支持同盟国,是因为她们是主动攻击的国家,而协约国是防守同盟。而且,英国和意大利签署了有关地中海的协议。英国需要畅通的地中海道路,以容易接触其非洲和印度殖民地。由于意大利大部分边界被地中海包围,她就付不起与英国为敌的代价。这也被认为是意大利改变立场的原因。
两次《地中海协定》
地中海协定(Mediterranean Agreements)是1887年大英帝国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及西班牙王国签订的协定,上述国家结合,以对抗法国及俄国在地中海地区增加势力的威胁。
经过
由于奥匈因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和俄国就巴尔干势力分配问题产生纠纷,以逐渐令三皇同盟瓦解,德国无意和俄国公开决裂,迫使奥匈因而转而寻求英国协助,与此同时鉴于法国对埃及的势力扩张日益显著,于是英国亦把握时机加强与地中海国家的关系以抗衡法国的威胁,而意大利又和法国在突尼斯殖民地争夺中失败,甚为不满法国,三国遂联合于1887年3月及12月先后签订两次地中海协定,同意对近东问题采取共同行动,着力保持地中海地区的现况。西班牙亦有参与第一次地中海协定的协作。
影响
地中海协定并非一项军事协定,仅是一种接近军事同盟的一种合作关系,此协定的而且确保了英国对地中海的控制,不过因为英国既想确保对地中海的控制、又不愿承担如军事同盟般以军事行动支援盟友的责任,加上奥匈和意大利在尚未收复的意大利——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及达尔马提亚的领土争夺,意大利统一也曾被奥匈大力阻挠,故此最后此一协定亦无疾而终。地中海协定打破了俾斯麦同盟体系对欧洲局势的垄断,而法国和俄国被英国的的外交孤立,亦为两国日后的关系,进而结成法俄同盟改善埋下伏笔。
再保险条约
再保险条约 (德语:Rückversicherungsvertrag,英语:Reinsurance Treaty1887年6月18日) 是德国与俄国的秘密条约。1886年,保加利亚危机发生,俄国与奥匈帝国关系恶化,令三帝同盟崩溃。俾斯麦有鉴于此,借此寻求与俄国修好的机会。只要能保得住俄国支持,他才可以继续孤立法国,以保德国安全。
此条约分为两部分:
德俄同意,如果对方与第三国交战,己方保持中立。但此条款不适用于德国攻击法国或是俄国攻击奥匈帝国。
在附加的议定书中,如果俄国干预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亦即黑海的入海口,德国将会保持中立。换句话说,德国会容许俄国进犯两边海峡,甚至是君士坦丁堡,威胁地中海的势力均衡。
条约有效三年。作为俾斯麦系统的一部分,条约的成功非常视乎俾斯麦的声望。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德国外交部自感无力继续推行此政策。在1890年,俄国要求续订条约,但德国多次拒绝。德皇威廉二世认为他与俄国沙皇有血缘关系,故此深信可以保持良好外交关系。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壮大,威胁英国在中东殖民地利益,已经令两国关系紧张;如果强求与俄国结盟,德国可能因此失去与英国结盟的机会。然而,在条约失效后,俄国只觉得遭到孤立,所以在1892年与法国结盟,令俾斯麦心中“法国突破孤立的噩梦”(Bismarcks Nightmare)成真。
1896年,德国报章Hamburger Nachrichten暴露条约内容,引起德国与奥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俄法同盟令德国受到孤立,所以是造成战争爆发的远因之一。
3、大陆联盟体系的瓦解
(1)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力图摆脱俄国控制,保俄关系紧张。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反土起义,自行宣布与保加利亚合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的存在,要求列强施加压力,迫使亚历山大大公解散保的合并。1885年10月,君士坦丁堡会议,俄国建议恢复《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俾斯麦支持俄奥合作。
1886年8月,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下对俄进行抵制。1887年7月,保另立斐迪南为保加利亚大公,俄失去对保的控制。奥同英抵制俄在保恢复控制的努力,使两国关系恶化。俄将奥视为它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同盟根本不足以遏制俄的扩张野心。俄奥在巴尔干扩张利益的对立性注定了俾斯麦强求俄奥合作的努力将归于失败。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未续,俾斯麦体系重要一环脱节。
(2)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
保加利亚危机期间,俾斯麦担心法国趁机进攻德国。为吓阻法国,俾斯麦采取加强德国军事力量的威胁手段。俾斯麦决定加强德奥意三国同盟关系,以确保德国的安全。意也有意续订三国同盟条约以获益。1887年2月10日,《三国同盟续约》。通过《三国同盟续约》,意在条件允许时若主动对法开战,将得到德国的援助,这使得三国同盟演变成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同盟。
(3)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
俾斯麦构建结盟体系的重要考虑:希望通过英意和英奥之间的协约联系,将英国也拉入到牵制法俄的路线上来。英意在地中海存在着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英奥在巴尔干问题上也存在遏制俄国的相同立场。如果英国加入反法俄阵营,德国就可以在地中海和近东调动起足够力量对付法俄,同时又赋予德国与法俄交往时更大的回旋余地。
英虽与法俄有利益矛盾,但不信任德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洞察俾斯麦想把对抗法俄的责任推至英国身上而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的意图。他认为英国的政策是既要反对法俄的扩张野心,又要避免卷入与法俄的冲突。他主张与意奥只订立一种不承担明确援助义务的协定,并将范围界定在维持地中海地区的现状。 1887年2-3月,英意奥以互相交换照会的形式达成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2月,三国又以照会形式达成了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德国虽没有参与这两个协定,但通过其盟国意奥的参与而间接地实现了与英国的非同盟性联合。但由于协定条款规定了英国承担义务时的模糊性,又揭示了英德合作的有限程度。
俾斯麦希望与俄国订立协定,获得三皇同盟所规定的俄国杂法德战争时采取善意中立的保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也有意从德国那里获得其在巴尔干和海峡问题上的支持。
(4)1887年6月18日,《再保险条约》
自三皇同盟终结后,俾斯麦借助《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实现了对其结盟体系的调整,而其目标就是要牵制法俄的力量,阻止法俄结合,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占据支配地位。但调整后的结盟体系仍很脆弱。首先,法德、俄奥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矛盾,俾斯麦对此始终未能解决。由于德奥间存在同盟关系,一旦俄与德关系再恶化,它就极有可能寻求与法国联合。其次,英国态度暧昧。英国虽与法俄在殖民扩张上有矛盾,但它宁愿信奉自身实力也不愿依靠大陆结盟。俾斯麦如不能很好地处理与英国的关系,其大陆结盟体系的前景仍是未知数。最后,结盟体系深深打上了俾斯麦个人的烙印,反映了他联合奥意、拉拢俄英、孤立法国的策略思路。这一思路有待于德国政府继续通过卓有成效的外交去实践。但自威廉二世(1888-1918)上台后,俾斯麦与之政见冲突不断。1890年3月,俾斯麦被迫辞职。新内阁的政策措施开始与俾斯麦拉开距离。此后,英德矛盾不断上升,法俄不断靠拢,结盟体系遂趋于瓦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