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这些人,那些鬼

“五季”的帝王乱象谱

字体:16+-

“五季”的帝王乱象谱(1/3)

“五季”,就是唐末、宋前中国历史中那一段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史称这一时期为“五代十国”,五季,就是末代、最差的意思。

这一时期,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宋,虽然只有短短的53年,却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所以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和北方的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南平)、北汉十个军阀割据政权,地方藩镇裂土为国,独霸一方,称王称帝,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堕坏”,“天地闭,贤人隐”,“甚而哉中国之乱,未有逾于五季者也!”

诸君可以屈指算算,一共53年时光,竟有这么多朝代粉墨登场,故其一大特点就是每个朝代的寿命多不过十来年,最少的只有三四年。十国的传袭也大抵如是。相因的,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帝王也就如走马灯一般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他又把我踢下台。那些个不顾人民死活也不顾自己家族安危的军阀和乱臣贼子们,过瘾倒是过瘾,结局却可想而知,几乎没几个是善终的,不是被弑,就是自杀。怪的是明明前代的短命教训放在眼前,后来者仍明争暗抢,飞蛾扑火般继续去坐那把咝咝冒烟的龙椅。怀着的无非就是种利欲熏昏的侥幸心理,和对权力和自身力量的痴愚和迷信,总以为到了我这儿,从此可以坐稳江山,永享至尊,万世太平。结果……

就让我们来看看,这53年里,究竟催化出哪些个“天子”,他们及其王朝的命运又如何吧——

后梁:太祖朱温

此公值得大书特书。因为他不仅是后梁的开国之君,更是长达近3百年的大唐王朝的终结者。准确地说,是篡唐者,因为他本是唐朝的重要藩臣,后又成为手握重兵的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朱温是今天安徽砀山人,出身贫苦人家,从小不务正业,是一个横行乡里的地痞。后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但他在兵败后背叛黄巢,率军投降了唐朝。被封为左金吾大将军,从此开始了他的扩张腾达之路。

公元901年,朱温趁唐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带兵进入关中,击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904年又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就派人杀死了唐昭宗,并在一天深夜将唐朝的30几名大臣集中起来杀死,尸体扔进黄河。没几年即公元907年2月,他就逼迫为自己篡唐铺路而立起的唐昭宣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从此,唐朝灭亡而五代的地狱之门隆隆打开。

朱温称帝后,改名朱晃。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他不得人心,统治根基薄弱,且因连年军阀争战,国力大衰而民不聊生。朱温又经常屠杀将帅功臣,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政权始终动荡不稳。

在一次亲征李存勖大败后,朱温逃回洛阳,从此卧床不起。

朱温酷爱女色,**如兽而近乎变态。连儿媳们都得入宫侍寝,儿子们便借此谋取继承权。公元912年5月,朱温在病中应允儿媳王氏的要求,要将皇位传于她丈夫、养子朱友文。其三子朱友珪和妻子张氏听说后十分嫉恨,决心杀掉朱温,夺取皇位。

6月的一天,朱友珪和家将冯廷谔率领500兵士,假称奉旨入宫,等夜深人静时候,突然冲进朱温寝宫。左右侍从早就怨恨朱温的荒**暴虐,纷纷逃散。冯廷谔挺剑扑向床边,将朱温弑死。

开“万世”之基业的大梁太祖,就此结束他的美梦。在位不过6年。而那个弑父篡位的养子郢王朱友珪在位仅仅8个月,便被弟弟朱友贞攻败,不得不命部将杀死自己。所以,此公不说也罢。

后梁:末帝朱友贞

注意,这位朱友贞先生的谥号是末帝,也就是说,后梁王朝是在他手中终结的。从其父、兄到他,后梁仅仅传位三代,其中还有一代在位不足一年。

公元913年2月,朱友贞以讨逆之名杀兄自立。即位后虽说成了君临万邦的皇帝,实际上他所继承的并非太平王朝。北有强敌,南有外患,内部诸藩镇和王族又虎视眈眈。

公元923年10月,后唐李嗣源率领大军直逼都城,朱友贞的臣子们纷纷逃离,连传国玉玺都被部下盗走,朱友贞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不过,最后时刻他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骨气。他绝望地对身旁的都指挥使皇甫麟说:“姓李的是我们梁朝的世仇,我不能投降他们,与其等他们来杀我,不如由你先将我杀了。”

皇甫麟不敢:“臣子只能替陛下效命,怎么能杀害陛下呢?”

朱友贞说:“你不肯杀我,难道是准备将我出卖给姓李的吗?”

皇甫麟急忙拔出佩剑,想以自杀表明心迹。朱友贞说:“我和你一起死。”说着,夺过皇甫麟的剑,往颈上一抹,顿时血流如注,倒地身亡。皇甫麟倒也是个忠臣,他也大哭着自刎而亡。

至此,后梁灭亡。前后三传,总共不到18年。

后唐 庄宗李存勖

公元908年,长期与朱温对立的李克用,在听到朱温篡唐称帝消息后,气急丧命。长子李存勖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从此李存勖整顿军纪、大抓训练,规定骑兵不见敌人不准骑马等,将散漫的沙陀兵训练成一支劲旅。

经过10多年激战,李存勖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了北方。在一片劝进声中,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后唐就此诞生。

然而,毕竟不是帝王胚子,李存勖在战场上虽然如鱼得水,政治上却昏暗无知。称帝后,他以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就再也不思进取,成天耽于安乐。他自幼迷恋戏剧,称帝后常常粉墨涂面,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他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出时,他自己呼叫了两声“李天下”,一个伶人上去就打了他两个耳光,周围人都吓得目瞪口呆,李存勖自己也莫名其妙。那伶人笑嘻嘻地阿谀说:“理(李)天下的只有皇上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反而很高兴,厚赏了这个伶人。

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的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另一个大将,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也遭到李存勖的疑忌,几次险些被杀。同年三月,李嗣源在将士的拥戴下,率军进入汴京,准备自立为帝。李存勖忙拿出宫中的金帛赏赐给洛阳的将士,想收买军心。将士位领了赏赐却纷纷窃骂道:“我们的妻子儿女早已饿死,要这些还有什么用!”李存勖知道大势已去,便回到洛阳,企图负隅顽抗。

就在这时,李存勖的指挥使郭从谦发动兵变。郭从谦本是个伶人,认大将军郭崇韬为叔父,郭崇韬被李存勖杀害后,

他一直伺机报复。混战当中,李存勖面门中箭,倒地而死。伶人怕他的尸体遭叛兵肢解,用许多乐器盖住,点火将尸体焚毁。

就这样,后唐的开国之君李存勖就此完蛋。在位仅仅四年。

后唐 明宗李嗣源

李嗣源即位后,还是颇有作为的。他革除庄宗时的政,废除苛法,诛杀担任监军的宦官,精简宫中人员,注意百姓疾苦。他在位期间战事稀少,百姓获得难得的喘息机会,后唐的生产与财政状况也有了好转。但公元933年,年老的李嗣源突然中风,皇位继承问题成了朝中重要话题。长子李从荣势力最大,但他骄横跋扈,朝中多有反对他者。于是当年11月,李嗣源病危时,李从荣以为父亲马上就要死了,决定先下手为强,起兵抢夺皇位。但李嗣源还没死,他立刻命令将军孟汉琼讨伐李从荣。李从荣没想到父亲还能发号施令,顿时乱了手脚。孟汉琼一冲出宫门,就将李从荣的人马冲散,李从荣仓皇逃回王府,被活捉斩首。

病危的李嗣源经此一激,气不打一处来,也很快呜呼哀哉。总计其在位8年。

后唐 闵帝李从厚

李从厚也是个短命的主。他是李嗣源的第五个儿子。李嗣源临死前任命他为皇位继承人。但他即位后优柔寡断,结果朝政全被臣子操纵。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趁机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杀向都城。

李从厚闻讯后立即组织抵抗,结果大败而归。大臣们见势不妙,投降的投降,争权的争权,内讧的内讧。没几天就被李从珂杀进了洛阳。李从厚逃出洛阳,大臣冯道随即打开城门,迎立李从珂为帝。

不久后,21岁的李从厚便被李从珂派人杀死。在位仅可怜的两个多月。

后唐 末帝李从珂

——又到末帝了。可想而知,这位新科皇帝李从珂也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李从珂本姓王,后随母亲被李嗣源掠入军中。李从珂当时十来岁,李嗣源对他很宠爱,收为义子,视若己出。

在后唐出兵灭后梁时,李从珂跟随李嗣源南征北战,立下累累战功。李从厚即位后,对他就十分猜忌,先是让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担任刺史,又把它女儿召入宫中为质。李从珂以清君侧为名攻入洛阳后,在大臣和太后的拥立下登基称帝。

李从珂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塘长期不和。李从珂称帝后,派出几万大军攻打石敬塘所在的晋阳城。石敬塘抵御不住,便投靠了契丹。公元936年,石敬塘起兵谋反,并大败前来征讨的后唐军,转而进攻洛阳。这时李从珂的兵力虽然还很强大,但他却丧失了信心,不敢领兵抵挡契丹军。后在大臣的劝说下勉强亲征,可走到半路,当有人劝告他从速出击时,他则吓得不让人提石敬塘的名字,说是“你们不要提石郎,让我心胆堕地。”于是整天连喝酒边哭泣,哭丧着脸坐待灭亡。

许多藩镇见势不妙,纷纷投降石敬塘。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便带着传国玉玺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登上玄武楼,堆柴自焚而死。

至此,李从珂在位不满三年,后唐灭亡。而从李存勖算起,后唐在不断的内斗中,前后四传,一共才存在了15年。

后晋 高祖石敬塘

石敬塘是一个千古罪人。他为了战胜李从珂,自己称帝,不异屈膝事辽,自称儿子。将燕云十六州国土割让给辽国,结果自己也没有风光多久就一病不起,将自己永久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石敬塘是太原人,本是沙陀族。为了表示自己是真正的汉人,他改名敬塘。他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书,而且非常崇拜汉朝名将周亚夫。李嗣源对他很欣赏,将自己女儿嫁给他,并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视为心腹。

李从珂即位后,因为石敬塘在河东势力发展极快,为防患未来,调兵围攻晋阳。石敬塘采纳谋士桑维翰建议,求救于契丹耶律德光,并自称儿子,愿割让燕云十六州换取契丹帮助。耶律德光立刻派了5万精骑帮他解了晋阳之围。44岁的石敬塘亲自出城迎接耶律德光,奴颜婢膝地称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亲。耶律德光也于公元936年攻入洛阳,灭亡后唐后,封石敬塘为儿皇帝,国号晋。

石敬塘称帝后,立即按照协议,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重要屏障。他还每年献帛30万匹给契丹,并每年向契丹国主、太后、贵族大臣们送上大批礼物。有些事只要契丹稍有不满,石敬塘就毕恭毕敬地赔礼请罪。契丹改称辽国后,晋使者到辽国时,却总要受到各种侮辱。许多大臣都反对石敬塘如此奴事辽国,使石敬塘的政权很不稳固。

公元942年,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起兵反辽,石敬塘既怕安重荣强大起来,又经不起辽国的再三责问,只得依靠辽军杀了安重荣。不久,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收纳不愿归附辽国的谷浑白承福部,辽帝又派人来问罪。石敬塘既不敢攻伐实力强大的刘知远,又畏惧辽帝,左右为难间,抑郁成疾,不久便一命呜呼了。前后在位7年。

后晋 出帝石重贵

石重贵是石敬塘的侄儿、养子。石敬塘死后即位。

石重贵登基后虽然也向辽帝称孙儿,却比他叔叔有点骨气,不肯称臣而企图抗辽,并且在军民支持下几次击退了来犯的辽军。但辽军退走后,他却露出了本性,开始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石敬塘尸骨未寒,梓宫在殡,他就纳颇有美色的寡婶冯夫人为妃,并恬不知耻地向左右说“我今日作新婿何如?”直到后晋与辽国在阳城决战前夕,石重贵仍然出外游猎,不但不作战守准备,反而大建宫室。

公元946年,石重贵派大将杜重威和李守贞统兵攻辽。杜重威一心想投靠辽朝,自立为帝。到了前线就按兵不动,派人秘密通辽准备投降。辽国同意后,他便胁迫士兵回军攻打汴京。石重贵闻报大惊却又毫无办法,急忙与后妃十多人准备自焚。后为亲军将领劝下,于是奉表出降。后晋遂亡。

总计父子两传,后晋一共得国11年。而石重贵被辽国掳回后,虽封为负义侯,却颠沛流离,受尽苦难。最终病死于辽国建州。终年33岁。

后汉 高祖刘知远

虽说都是短命王朝,后汉可谓最惨,名义也有两传,拢共不到五年,就呜呼哀哉了。

刘知远也是沙陀人,后成为后唐明宗李嗣源手下将领。石敬塘为后唐北京留守后,奏请明宗将刘知远划归自己麾下。刘知远力劝石敬塘南下,协助他称帝,也使自己获得了军权。但他还是反对石敬塘向契丹臣服的。

公元942年,石敬塘死后,少帝即位。刘知远便远据河东,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公元947年,契丹灭后晋,俘虏石重贵。刘知远不肯施以援手,只是派兵遣将,守住自己的境域。同年三月,契丹主病亡,契丹在河南河北的兵马人心惶惶,举棋不定。刘知远审时度势,采用手下

大将郭威的建议,率军从太原出发,南下攻取洛阳、开封,沿途后晋官兵纷纷投降,契丹在河南的军队也狼狈北窜。六月,刘知远进入开封,改国号为汉,仍然沿用天福年号,史称后汉。不久,拥有重兵的天雄节度使杜威、天平节度使李守贞也相继臣服。

杜威向刘知远称臣时为了表示诚意,请求改任他镇节度使。原本这只是他一个姿态而已,刘知远却顺水推舟,任命杜威为归德节度使。杜威拒不上任,暗地里把儿子送往契丹为质,请求援助。契丹于是派兵赶到魏州协助杜威。刘知远随即率军亲征魏州。五个月后,杜威因粮草断绝,不得不开门投降。

公元948年,刘知远宣布改元,并于是年一月一病不起,当天死于万岁殿。终年54岁,登基仅仅两年。

后汉 隐帝刘承祐

高祖刘知远死后,其次子周王刘承祐即位,是为汉隐帝。

隐帝即位后,国政大事完全把握在以郭威、王章等为主的宿将和以苏逢吉为首的文人重臣手中。隐帝徒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权。为了能夺回权力,自理朝政,公元950年,隐帝在心腹的配合下,将史弘肇、王章等杀死,并马上派兵去杀郭威。郭威得讯后,立即举兵南下,声称诣阙请罪。途中遇到隐帝的军队,刚一交锋,其部下就溃不成军,纷纷投降郭威军。隐帝率众返京,到玄化门时被他宠信的佞臣刘铢拒于门外。无奈之下,隐帝只好匿于百姓空中,结果被追兵揪出斩杀。时年仅仅20岁,在位不到3年。

后周 太祖郭威

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朝代。不仅因为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都是英武有为、政绩斐然之主(可惜天不假年),还在于他们开创的基业虽然短暂,却为中国的统一和后世北宋的长治久安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

后周太祖郭威先后在李存勖、李嗣源、石敬塘手下从军,后来又成为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心腹。刘知远据河东时,郭威就对刘知远说:“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士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后来郭威又劝刘知远称帝,统兵南下,很快恢复了后晋的版图,并协助刘知远平定了杜威、李守贞之乱。郭威为刘知远建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后汉统率大军的将领。

后来,郭威战胜后汉隐帝,杀回开封城后,迫于现实压力的李太后传出“诰命”,将后汉的传国玉玺授予郭威。郭威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年号广顺。

郭威作为后国的开国皇帝,有着过人的治政之道。他调整了中枢领导班子,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农业、商业方面的改革,申明法纪,严禁官吏鱼肉百姓。经过几年的治理,后周的政治开始清明,生产逐渐恢复,后周的政权也日益巩固。郭威的励精图治,也为其义子、后任的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铺平了道路。郭威可说是五代时期难得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公元954年,郭威因病去世,时年51岁。据《旧五代史》载,郭威临终之前,拉着义子柴荣的手说:“我死后,墓前不要立石人石兽,只立一石碑,上面刻写: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

后周 世宗柴荣

公元921年,柴荣生于邢州一个庄园主家廷,父亲是郭威妻子的哥哥,因郭威无子,柴荣从小就由姑母收养,郭威将他视若己出。

郭威称帝后,柴荣以皇子身份出任澶州节度使。公元953年,郭威驾崩,柴荣于柩前即位,是为世宗。

统一中国是柴荣心中一个不变的梦想。他不仅是个具有雄心壮志的皇帝,还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皇帝。为了实现梦想,他致力于将他幼年时改良社会的宏愿付诸实践。

他思贤若渴,一即位就下诏纳贤求谏,而且,只要有才能,不管名位资质,柴荣都设法网罗来,授以官职。柴荣还恢复了久不举行的制科考试,因此很快就得到大批干练人才,有些文臣武将直到北宋仍是朝中重臣。

他澄清吏治,反腐倡廉。柴荣自小朴素,称帝后一如既往,以身作则。他对官吏贪污处罚很重。供奉官孙延希督役时残酷压榨民工,弄得他们用瓦片当饭碗,树枝当筷子。柴荣得知后大怒,立即下令将其处死。由于柴荣严格法治,狱讼不冤,使他的统治进一步得到巩固。

他发展农业,恢复生产。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柴荣在即位三个月后,下令减免租税,凡诸州道百姓去年所欠夏秋两税及杂税,一律放免。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力,柴荣还一度毁佛,严格为僧资格和手续,有私度者处以重刑。柴荣要位期间,共毁去寺院3万多所,还俗僧尼近百万人。通此此举,获得了大量的寺产和金银铜铁,进一步充实了国库。后周出现国富民强的大好局面,而雄心勃勃的柴荣也拉开了统一中国的序幕。

公元955年,柴荣派兵从后蜀后中收回了秦、凤、成、阶四州。次年又出兵南征南唐。柴荣也两度亲征,经过多轮战斗,重创南唐军队,缴获战船兵器不计其数。考虑到北方的契丹正虎视中原,柴荣接受了南唐的请降要求,与南唐签订了城下之盟。

公元959年,柴荣在取得南唐江北十四州土地后,又亲自率军北伐契丹,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那些汉人世代居住却被石敬塘割让给契丹的国土。出兵40多天后,后周军就收复了三关,共得三州十七县之地。正当后周势如破竹之际,柴荣却不幸病倒了,北伐被迫停止。

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柴荣病逝。时年仅39岁。

后周 恭帝柴宗训

柴荣病逝后,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为帝。他任命赵匡 为宋州节度使,封开国侯,使他掌握了禁军大权。

公元960年,赵匡胤与部下经过精心策划,演出了一场契丹进攻的假戏。在距开封四十里的陈桥驿,将士们将黄袍披在以抵御契丹为名出征的赵匡胤身上,史称“陈桥兵变”。于是当了皇帝的赵匡胤 率军赶回了开封,逼迫柴宗训让位。改国号为宋。一度气象非凡却仅仅三传,总共不到十年的后周江山,从此沦落。

称帝后的赵匡胤降封柴宗训为郑王。并于公元962年命柴宗训出居房州。公元973年,21岁的柴宗训去世,死因不明。

五代的状况大抵如是。其它十国的纷纷扰扰,争来打去,除了为中国历史平添了一大批自命的短命“皇帝”,其演绎状况也大抵如五代。限于篇幅,不说也罢。

所幸的是,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黎明前的黑暗”五代十国造成的大分裂局面彻底终结。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群雄割据的局面便再也没有发生过——虽然168年后北宋为金所灭,但偏安江南的南宋仍得以延续了许多年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