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后述律氏(1/3)
述律氏(878年——953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崛起于我国北方的大契丹国主(辽国的前身)耶律阿保机的皇后。此女也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和影响过辽国的历史,耶律阿保机就在是她的帮助下登上大契丹国主宝座,而辽国的开国皇帝耶律德光是她的二儿子,也是在她的操持下登上的皇位。可见其还是相当有政治头脑和手腕的。然其政治理念相对保守,野心也不大,因而在历史上的影响,不说与吕后、武则天等比,就是与辽国后来的实际国主萧燕燕萧太后相比,其历史功绩和影响也难以比肩。之所以要写上她一笔,并视其为“奇”后,主要缘于其一个让我印象深刻又毛骨悚然的情节。这个情节可谓在古今中外帝后中都绝无仅有的,却见性见情,入木三分地展示了这个女人独特而酷烈的个性,至少令我过目不忘、叹为观止。无怪述律后死后被谥为“贞烈”(后改谥为“淳钦”),没准也与其这一情节有关吧。
欲知这个情节,须从述律后丈夫即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死后,实际主政的述律后苦心孤诣扶持二儿子耶律德光上台之事说起。
述律后和耶律阿保机共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耶律倍,二儿子耶律德光,三儿子李胡。这三个儿子中,按长子继承的封建法统,应该由耶律倍继位。而且,耶律阿保机生前也比较倾心于这个长子。但述律后却比较偏心于二儿子,倒不是她就不喜欢大儿子,而是她认为二儿子能力最强,各方面都最像其父。当然,也有其它原因。我们说过,述律后思想比较保守,小富即安,尤其拒斥汉文化的影响。而大儿子耶律倍虽然才学过人,精通音律和医药,但他相当推崇孔子的思想,一向建议以中原的儒家学说来治理国家,这就令述律氏很不感冒了。
据传,耶律阿保机在世时曾对三个儿子作过一次小测验。让他们一起去砍柴,看谁先回来。结果,二儿子耶律德光首先回来,他胡乱砍了一些就马上往回走,根本没选择柴的好坏。大儿子耶律倍则留心选择了一些好柴带回来,结果慢了一步。三儿子砍得最多,又因太重而扔掉了些。回来得也最迟。耶律阿保机对此测验的评价是:“长(子)巧而次成,少不及也。”
我觉得这个测验的真实性是存疑的,科学性也不足。但不论真假,述律后显然也是赞赏“次成”的二儿子则是无疑的。
因此,当耶律阿保机于出征途中病逝后,述律后按律成为实际主政者。此时她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要在三个儿子中选定一个为新国主。而以她
皇后的地位及家族势力的影响力,其倾向无疑是决定因素。但述律后颇有心机,她并不明说自己的态度。而是召集了所有部族酋领来开会,“民主”选举新皇帝。
她别出心裁,让大儿子耶律倍和二儿子耶律德光各骑一匹马,立于营帐前。然后对酋领们说:“这两个儿子都是我所爱的,立谁为新主,我拿不定主意,还请各位审慎考虑;如果考虑成熟了,就上前去,牵住你选中那位的马辔,就表示你属意于他。”
而当酋领们依次走向两个儿子时,立在一边的述律后,则以目光斜视着二儿子耶律德光,暗示别人选他。那些酋领们平时向来畏服述律后的权威,见此自然心领神会,于是纷纷上前牵住耶律德光的马缰。
于是述律后心满意足地宣布:“既然大家的意见如此相同,我怎么还敢违反众意呢?”
就这样,新皇帝耶律德光便毫无疑义地诞生了。长子耶律倍则被要求立即回到他镇守的东丹国去。
当然,长年追随先皇耶律阿保机身边,时常参议国政的述律后政治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她深知自己舍长立次未必服众。为了帮新皇帝树立权威,扫清一切可能的障碍。她精心设计了一条毒计,要借着安葬先皇的机会,把所有前朝元老一网打尽——那个让我毛骨悚然的“情节”,就此上演了。
在耶律阿保机的下葬仪式上,述律后照例又召集了所有部落酋长及其妻子们前来会葬。临葬时,述律后冷不防地问这些酋长们:“你们是不是思念先帝呢?”
这种问题,让人如何回答?那些酋长们自然同声应道:“我等受先帝恩德,怎么会不思念他呢?”
述律后满意地笑了:“既然你们都思念先帝,我就成全你们,让你们与先帝常伴于地下吧。”说完大声喝令左右,把所有酋长都推至墓前,一一杀死,然后殉葬!
可想而知,现场是一派何等恐怖而肃杀的气氛。酋长们的哀嚎、詈骂声和他们妻子们的号哭声响成一片。述律后则毫不留情地斥责那些妻子们说:“你们哭什么?我现在不也是寡居吗?你们还不应该效法我吗?”
这还不算,以后一旦碰上述律后看不上眼或者她感到不可靠的臣子时,她就故伎重演,对那些人说:“劳你为我向先帝传个话去。”随即便命手下将那人牵到阿保机墓前,杀死了事。史载其前前后后竟以同样手段杀掉了上百人。
但是,事态也并非全如述律后想象得那么顺利,不久,她就结结实实地碰了个大钉子。
当她试图以同样理由除掉耶律阿保机时
代的宠臣赵思温时,赵思温却尖锐地反驳她道:“要说与先帝的关系,太后你是最亲近的人,你怎么不去地下陪伴他?”
恐怕谁也料想不到,述律后的反应竟是,她操起一把宝剑来,对赵思温说:“我不是不想追随先帝,但因嗣子还幼弱,国家无主,所以暂时还不便前往。但是——”言犹未落,但见寒光一闪,她竟挥剑劈下,生生地将自己的一只手齐腕剁落,随即命令左右将其手拿去先帝墓前殡葬!
初读至此,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什么人,能有这份心气,居然说剁就剁,下得去这个“手”呵!这且不说了,但那是什么年代呵,距今整整一千多年前的漠野草原,既没有现代医疗救治手段,甚至连有效的止血和止痛药物也难说,述律后是如何料理自己的“后事”的,史料上没见记载,但可想而知她将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甚至生命的危险呵。如此一个女人,你说她奇也不奇,铁血也不铁血!
不过,话回来,述律后的行为固然凶悍而残忍,但在那个特殊的封建历史时期,却是有其合理性的。几乎任何一个朝代或国家,在皇权的更替和争夺中,无不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腥风血雨,不要说屠戮功臣,皇族之间兄弟相残,父子篡弑也是家常便饭。所以述律后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当时巩固统治、防止内乱的一种必须。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述律后选择耶律德光为帝,是相当智谋而正确的。勇略过人的耶律德光也没有辜负母后的一片苦心。他对契丹的贡献相当突出。尤其是继位以后,他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契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并且完善了从耶律阿保机开始的政治管制,使之系统化。他还使契丹的领土不断扩张,使辽国走向了强盛时期,多年雄长于北方。农业和本民族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此外,耶律德光也没有忘恩负义。他对母后的恭谨和孝敬也是一以贯之的。母亲有病时,他总是忧急异常,甚至母亲不吃饭的时候,他也总是守在一边不吃饭,直到母亲进食他才进食。有时候偶然说话有违母意,述律后表情稍有不快,他就赶紧赔礼并退出去。母亲不召他进去,便不敢再进去。
有儿如此,有帝如是,述律后丢一只手,想必也是心甘情愿的了。只是她也真够算命硬的,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意志或体质弱些的人,别说下不了狠心剁掉自己的手,就是剁下去,光大出血就足以要了他的命。述律后却硬硬朗朗的活了下来,还历经三朝,活到75岁的高龄。不能不说,这真是一个奇而又狠的女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