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这些人,那些鬼

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字体:16+-

特殊材料制成的人(1/3)

有句名言曰: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此言确否,看官自有评判。

当我翻开锈迹斑斑而厚重不堪的封建王朝史,却常于霉朽弥漫的页缝间,感触到一阵又一阵电火雷鸣般的震撼;一个又一个灼灼其华的名字,恰如森森夜幕上大放异彩、光耀千秋的北斗,令我自愧望尘莫及,满心崇敬又无限仰慕。他们中多半是朝廷命官,又都是道道地地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高风亮节,尤其是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人格意志、“修齐、治平”信仰和铁一般的忠诚大义,诚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他们,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只能套用那句现成的名言,即他们完全称得上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也决不是三个五个,在我国漫长而黑暗的封建专制史中,仍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佼佼者。其中最典型、最杰出者,以我的阅读视野看,至少有以下三位,值得我们重温他们的壮烈事迹。限于篇幅,仅看看他们在其人生最危难最关键时刻的表现,亦足令我们叹为观止了。

这三位壮士的人格中,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正义凛然、不惜死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可免而死之——他们有点像堂吉诃德,却又远胜于堂吉诃德,真正是在为理想信仰、为国家民族而奋不顾身,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山于已倾。

由近及远,第一位当数谭嗣同。

谭嗣同的事迹不须多说,他的英名多数中国人不会陌生。仅凭他那句掷地作金石声的:“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你也会刻骨铭心。

谭嗣同死于迫害,只活了短短的33岁。他系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因此曾深受光绪帝赏识,被擢为四品军机处章京。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在生命的危急关头之表现,梁启超在其《谭嗣同传》中有生动的描述(译文):

“当时,我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拜访他,相对坐在榻上,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忽然传到。不久,又听说西太后垂帘听政的诏书。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现在想救康先生,也已经无法可救。我已经没有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这样,天下事情知道它不可能却要做它。您试着进入日本大使馆,拜见伊藤先生,请他发电报给上海领事来救护康先生吧。’”

我这个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馆,谭嗣同整天不出门,等待逮捕他的人。逮捕的人结果没有来。就在那第二天,他进入日本使馆,和我相见,劝我去日本,并且携带了他所著的书和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信一箱,托付给我。说:‘没有出走的人,就没有办法谋取将来的事,没有牺牲的人,就没有办法报答贤明君主。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充当他们。’于是互相拥抱一下就分别。

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又和侠士们商议救护皇上,事情终于没有成功。初十日,(谭嗣同)就被捕了。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去日本,谭嗣同不听;再三劝他,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是国家不富强的原因啊。有流血牺牲的,请从我谭嗣同开始吧。’终于没有离去,所以遭了祸。

谭嗣同已经囚在监狱里……在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享年33岁。就义的那天,围观的达万人,谭君慷慨激昂,神情没有丝毫改变。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谭君喊刚毅上前来说:‘我有句话……’刚毅走开不听,于是他从容就义。啊!壮烈呀!

——实际上,谭嗣同在临刑前还疾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践行志向的壮烈情怀。

1898年,谭嗣同的遗骸被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挽联写道: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第二位壮士,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杨继盛。

杨继盛(1516年——1555年)系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

对他的英名,不谙历史者,可能不太熟悉,实际上,杨继盛的风骨、气节及壮怀,并不弱于其他英烈。连后世大清之顺治帝亦给过他极高的赞誉曰:

“朕观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谏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为强御,披膈犯颜,则无如杨继盛。而被祸惨烈,杀身成仁者,亦无如杨继盛。”

说到杨继盛,必先提及严嵩。

严嵩是有明一代最炙手可热的大权奸之一。其权势盛时超过了他以前的任何一个阁臣。“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

嘉靖二十三年,首辅翟銮因事削籍,严嵩成为首辅,先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

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师、少师,获得了文臣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地位。严嵩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其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朝中正士仁人则个个对严嵩道路以目,皆曰可杀却又慑于其威焰而敢怒不敢言。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杨继盛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怀着一腔忠愤,抱着必死的决心挺身而出,上书嘉靖皇帝,以《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严嵩之“五奸十大罪”。

其结果可想而知,严嵩随即假传圣旨,将杨继盛廷杖一百,投入了死囚牢。

有人同情遍体鳞伤的杨继盛,送给他蚺蛇胆一具,说是可解血毒,杨继盛却断然拒绝:“椒山(其号)自有胆,何必蚺蛇哉!”

他接下来的表现,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有过一段十分传神的描摹——

正是在监狱这个恐怖阴森的地方,杨继盛干出了一件耸人听闻、挑战人类极限的事情。

虽说是硬汉,毕竟不是铁人,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掉,一片血肉模糊,已经昏迷的杨继盛被拖回了牢房,没有人给他包扎,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空气中,他的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唤醒,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肉,却并没有大声呻吟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

“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

就在光亮洒入黑暗角落的那一刻,这位看守看见了一幕让他魂飞魄散、永生难忘的可怕景象: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

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在这个深夜,单调的摩擦声回映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这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独立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

相比而言,杨继盛先生的手术是自助式的,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陪伴他的只有苍蝇蚊子,他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往日吃饭用的碎碗片。

杨继盛继续着他的工作,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掌灯的看守快要崩溃了,看着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双腿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曾见过无数个被拷打得惨不忍睹的犯人,听到过无数次凄惨而恐怖的哀嚎,但在这个平静的夜里,他提着油灯,面对这个镇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于是他开始颤抖,光影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摇动着。

一个沉闷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二十年前,曾有一部极为轰动的电影《第一滴血》,后来还拍了续集,里面的兰博兄极为彪悍,曾把火药洒在伤口上,给自己消毒,国人为之侧目,皆视其为硬汉偶像。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四百多年前,有一个叫杨继盛的人曾经比兰博还要兰博,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兰博是假的,杨继盛是真的。

杨继盛就这样活了下来,就这样名震天下,就这样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以及正直……

——然而,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严嵩还是授意刑部尚书何鰲,将杨继盛与闽浙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苏松副总兵汤克宽等九人处决,弃尸于市。

后来,“继盛妻殉夫自缢。燕京士民敬而悯之,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赠太常少卿,谥忠愍。著有《杨忠愍文集》”。

我要说的第三位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便是那国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的事迹亦无须我多说,那首必将永存人世的《过零丁洋》,便足以概括其一生奋斗经历与精神人格: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忠贞爱国自不必说,其屡仆屡起始终如一、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明知不必死而仍死之的精神意志,亦可谓千古一人。最令我钦敬之处在于,一般人或可因特殊情境下之愤激和信念的支撑而慷慨赴死。文天祥事败被囚至燕地长达三年,时间最易摧折人心,而这期间他又经历了无数威逼利诱;一般人的人格和意志难免不发生动摇,如明末名将洪承畴。他在被俘后也确曾慷慨激昂,抗拒诱降并绝食明志,崇祯帝也误以为他已以死报国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然而数日之后,就传来洪承畴已

在孝庄皇后的诱惑下叛敌投降的消息。而洪承畴这种变节,显然是令人不耻的。但从人性的角度看,我觉得亦未尝没有可以理解之处。“人生自古谁无死”当然是对的,但“千古艰难唯一死”,人生自古又谁不怕死?可见为了理想、正义而慷慨捐躯,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唯其如此,那些虽坚强如铁却又有血有肉的人,才被我们称之为英雄,才格外令我们顶礼而崇敬。

尤值一提的是,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二女,年龄都是十四岁。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这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蒙元政府俘虏后送到大都,他们便利用骨肉亲情来软化文天祥。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却仍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

他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了国既破,家亦不能全,不能为了骨肉团聚就变节投降的凛然大义。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且疾病缠身。

由于他依然决不屈服,蒙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而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还以饱满的**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正义诗篇。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便下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

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

忽必烈又亲自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官,又被他严词拒绝,并说:“天祥系宋朝宰相,不能再事二姓,请即赐死,便算君恩!”

毕竟惺惺相惜。深为文天祥浩然正气感染的元世祖仍悯其孤忠而不忍处死他,后经宰相勃罗等人反复劝谏,才最终下了处死文天祥的命令。

文天祥被押到柴市时,态度十分平静。说了句“吾事毕了”,南向再拜,从容就刑,年方47岁。

而就在行刑刚毕之际,忽然又传来诏旨,命令停刑勿杀。但事已无及。使人返报元世祖,并将从文天祥衣带中发现的绝命诗呈报世祖。

诗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是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据说,元世祖读罢此诗,连声叹息:“好男子,好男子!可惜不肯为我用,现已死了,奈何!奈何!”

说到绝命诗,我也颇有感慨。设若是我,临刑之际,不说精神崩溃,至少也万念俱灰、六神无主了,别说作诗,便是能挺着走路,自觉也属好汉了。而不仅是文天祥,上面所写的那两位:谭嗣同和杨继盛,临刑前也分别留下了令人肠热的绝命诗。

杨继盛写的是: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前未了事,留于后人补!

谭嗣同写的是: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噫!这样的“诗”,这样的人,夫复何言!

顺便再提一点,文天祥一生虽也短暂,却在戎马倥偬的战火中,写下了极多正气浩然的瑰丽诗篇。诸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皆脍炙人口。但也有不少好诗,或为其英名所掩而流传似不够广泛。其中有一首亦特别令我感动的,即其在大势已去、山穷水尽之际慨然吟下的“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的,特别录下,以表我衷心仰慕之意: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忻赵人怨,

大风吹砂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

兵家胜负常不一,干戈纷纷何时毕?

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

厥角稽首二百州,正气扫地山河羞!

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闲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拜不敢当!

出师三年劳且苦,咫尺长安不可睹!

非无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戒为人擒。

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相喷薄。

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

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河带吞。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雄谁雌顷刻分,流尸浮血洋水浑。

昨朝南船满崖岸,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两边桴鼓鸣,今夜船船鼾睡声。

北家去军八千里,推牛酾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泪两垂,明明不敢向人啼,

六飞杳霭知何处,大水茫茫隔烟雾。

我期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