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这些人,那些鬼

一个远见卓识的“女流之辈”

字体:16+-

一个远见卓识的“女流之辈”(1/3)

“女流”者,原意是对妇女的一种统称,并无贬意。但成为成语“女流之辈”后,明显地有了贬义。其要旨无非是指女性“头发长,见识短”,偏于感性而缺乏理性。如清代袁枚在其《祭妹文》文中即提及:“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

实在说,此类观念不无道理,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因男尊女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话语权,知识便不够全面;更因缺乏社会经验而地位低下,长期受“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礼教束缚,只能持家而不能预闻政治,加上女性自身心理因素,一般女性的思维与男性相比起来就确实比较单一,狭窄。所以通常被人认为她们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上总是只顾及眼前,而不虑及长远。

但以今视之,此类观念无疑是失之偏颇的,笼而统之将所有女性都视为“头发长,见识短”,更是站不住脚。如今社会上杰出的女科学家、女政治家和女文艺家比比皆是,便是明证。而即使从封建社会来看,不说武则天、萧太后之类极具权谋和政治才干的佼佼者屡见不鲜,即使一般受过些教育,有一定话语权的女流中,也不乏让人刮目相看者。比如历来被视为“化外之地”的蒙古族,便于元代出过一位以贤惠善良、知书达理著称的优秀女性,足令人肃然起敬。

她便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

这位皇后出自弘吉剌部,是地地道道蒙古大草原哺育的女子。她身为贵族之后,却继承了草原民族勤劳朴实的优点,勤俭为本,谦抑持重。后来她当了皇后,这个优点依然完美地保持了下来。据传,在她所居住的王宫丹墀前,她曾亲手栽种了一株从成吉思汗故地带回的青草,名为“誓俭草”,以此告诫皇室子孙不要忘旧,要保持过去节俭淳朴的风尚。

《元史·后妃传》称美察必皇后:“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并非溢美之词。察必皇后爱随事讽谏,且卓识多智,许多方面

完全可说超越了以雄才大略称雄一时的忽必烈大帝。因此忽必烈对她相当宠爱,对其建议也往往能按捺。

比如,忽必烈喜爱打猎,可京城从上都开平迁到大都燕京后,游猎不便。因此忽必烈让他的禁卫军长官在京城郊区开辟游猎场。下面的人立马去办,并将圈定的土地绘成地图给他看。当时察必皇后在场,认为此事不妥,因为只要忽必烈御笔一挥,那片区域内的居民就要被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流离失所。皇后不忍,但也知道不能强行劝谏。所以她先打发走禁卫军长官,然后扶忽必烈进内室休息。这时,太保刘秉忠有事奏报,察必皇后看机会来了,便将其拦在外室,故意提高嗓门对他说:“陛下要征收京郊的农田为游猎场。像这样的大事,你作为国家重臣,怎么不知道呢?土地在国都迁来之前已经分配了,如今又征收为游猎场,土地的主人岂不要迁往他乡,从而引起百姓的怨气,造成混乱?皇上事多,日理万机,像这样的小事想不到也是难免的,你们做臣子的应及时提醒才对。若陷陛下于不仁不义之中,怎么得了?”

刘秉忠会意地笑道:“我马上带图去亲自查看,然后再作禀报。”察必皇后说:“这么做就对了。”而她与刘秉忠的对话,忽必烈听得一清二楚,后来便命令刘秉忠先去视察,再做定夺……

当时,南宋的全太后母子被掳来大都,因为水土不服,不习惯北方生活。心性善良的察必皇后惺惺相惜,请求忽必烈放她回江南,忽必烈不肯答应。一直求了三次,忽必烈才说:“如果使之南还,或浮言一动,反而可能废其家,非所以爱之也。”

他让皇后多做全太后母子的思想工作,物质上多加体恤,使其心安。察必后兰心蕙质,一点即透,以后不再提放还之事,而是配合夫君,诚心怀柔。后来,全太后母子觉得南归无望,便出了家。察必皇后还特拨了360公顷免除租税的土地,作为两人的生活保障。以致后来全太后对自己的家国仇人亦心

生感激并得以善终。

但察必皇后最令我钦敬的是,她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思谋之深、眼界之远,别说一般女流,便是许多杰出男性,也往往相形见绌。

如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将南宋幼主恭帝与全太后全都掳到大都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典礼。满朝都兴高采烈,饮酒作乐,唯有察必皇后却闷闷不乐。

忽必烈奇怪,便问她:“我终于征服了江南,以后也不用再动甲兵了,大家都为之快悦,为什么独独你不见欢容呢?”

察必皇后立即下跪,庄重地回答道:“从古至今,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千年帝国。如果将来我和你的子孙们,不会落到像南宋这步田地,那才是值得庆贺的事呵!”

忽必烈不禁也为之震悚。但为了让皇后稍展欢心,他又命人将从宋朝宫中掠来的大批珍宝奇玩堆在殿前,然后请皇后来欣赏。

谁知察必后草草浏览了一番,什么也没说就默默地走了。

忽必烈追问她为什么还不舒心,让她喜欢什么就尽管拿回宫中。察必后却连连摇头,话中有话地回复道:“宋朝皇帝积蓄了这么多财宝留给子孙,可子孙却守不住,都成了我朝的战利。我怎么还忍心贪取财物呢?”

如此一位睿智、明敏又襟抱独具的女子,其言虽质朴无华,却分明比大多数男人乃至其皇夫更准确、更有震撼力(当然,许多人如历代帝王、政客,未必都看不到察必后忧虑的远景,只不过他们的视野和胸怀,都为名利二字所蒙,以致只能是且图眼前或自以为得计地以千秋万代之幻梦来自欺欺人了)。

而历史也分毫不爽地验证了察必后的远虑——仅仅80余年之后,曾经纵横欧亚、席卷半个地球的大元王朝,便土崩瓦解了。其末代皇帝元顺帝及其皇族,也恰如前朝末帝一样,仓皇北遁,最终惨淡匿迹于大漠深处!而最往后、往前看,大明、大清,乃至前朝那些个赫赫帝国,哪一个不是灰飞烟灭于历史的无尽风云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