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过后不久,陆逊的儿子出生了,陆逊给他取名为陆抗。但不幸的是孙芷烟却因为难产去世。
一代又一代,总有人被埋葬,也总有新生命降临,被埋葬的人无论生前是英雄还是奸贼,也无论是名震寰宇还是寂寂无闻,所留下的也无非是一撮黄土,那些虚名也迟早会被遗忘,只是用来被遗忘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抱着襁褓中的新生命陆逊感慨道:“可是就算明知一场空,谁又能真的摆脱这世上的各种**呢?”
孙芷烟的遗言就是希望陆抗将来能够成就一番功名,名留青史,原来就连一向淡泊名利的她也逃不过世俗的欲念,可能她只是觉得男人在世间一趟总要有这些身外的东西才完美。
但无论孙芷烟是怎么想的,既然是她的遗言,那么陆逊是无论如何也要去尽力完成的。
自从孙芷烟死后,原本就少言寡语的陆逊就更不怎么喜欢说话了。
夷陵之战后陆逊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手中所能掌控的军事实力也占据了整个江东的一半,他现在有这样张狂的底气!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故意消耗其他派系的军事势力,尤其是孙权一直在培养的江东派军事势力。而对淮泗派势力陆逊则采取了拉拢的手段,因为打压淮泗派势力的恶事自有孙权去做,而且淮泗派将领人才逐渐凋零,现在正是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并没有多少的威胁了。
陆逊势力的快速发展是孙权所不愿意看到的,自从孙策死后,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成为江东之主后,就一直没能真真正正地彻底掌握过江东的所有兵权,这已经成了孙权最大的一块心病。
在这乱世之中一切以实力为尊,没有绝对的兵权就注定要受制于人。孙权凭借着父兄三代在江东的苦心经营,又靠着一批忠心的老臣和对江东本地士族大家的拉拢,这才控制住财政大权,靠着这些手段目前能暂时稳住政权。
孙权所掌握的军权本就不多,若军权再继续旁落,或各个军事派系间互相牵制的局面被打破,从而出现一个像以前周瑜、鲁肃、吕蒙那样的超级兵权掌控者的话,那孙权的境地就非常危险了,甚至就连他江东之主的位子都随时有可能被人夺去。
而现在陆逊已经触及了孙权在军权问题上的底线,但是经过荆州、夷陵连番大战,陆逊在江东军队中的影响力已经不可抑制了。
更让孙权不愿意看到的是,淮泗派也有了明显向陆逊靠拢的迹象。而孙权一直倚重的文臣诸葛瑾似乎也和陆逊暗中结成了攻守联盟。
诸葛瑾之所以会这样做也是为了家族利益,不得不和陆逊结成这种联盟关系。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已经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孙权生怕有朝一日这兄弟二人会暗中连手,出于这点考虑,所以夷陵之战后就对诸葛瑾有所冷落。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张昭年迈引退后代替他位置的不是呼声最高的诸葛瑾,反而是江东派的士族大家顾雍。
为了遏制陆逊势力的继续发展,孙权只把他封在了夷陵一带,还派了世子孙登统领孙家的嫡系驻守在武昌城,目的就是监视和遏制陆逊。
一向和陆逊交好的诸葛瑾,在夷陵之战中乃是南郡太守,所立功劳仅次于陆逊,却不加以封赏。还有李异、丁奉等人,虽有军功却也未被封赏。权力的暗战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
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连续经历了魏蜀汉中之战、魏蜀襄樊大战、吴蜀荆州之战、吴蜀夷陵之战四场大的战役,以及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吕蒙等老一辈枭雄战将相继陨落后,魏蜀吴三方势力很默契地进入了休养生息、蓄养民力的战略恢复阶段。短时间内谁也无力再发起大的战役了。
其间虽有曹魏欲趁刘备刚死,蜀中空虚之际重新夺回汉中,也没有动用真正的主力,在诸葛亮的一番运筹帷幄之下,也便没了声息。
短暂休养了几年之后,一场接一场的试探性的局部小战争又开始上演。
魏黄武五年七月,孙权听闻曹丕病逝的谣传信以为真,乘机亲自领兵攻江夏,不克而还。又一次坐实了自己没有统兵能力的事实。
魏黄武七年八月,魏、吴两国开始激烈地争夺江淮地区,他们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从而彻底占领这一片富饶的土地。石亭之战爆发。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宗室大将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前来吴地接应。曹休中计,率军十万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三万,迎击曹休于石亭。陆逊居于中路,统领江东三路大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一万余人,凯旋而归。
魏黄武七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继位。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式向魏国出兵。蜀军开战后势如破竹,连取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然而马谡轻敌被曹魏名将张郃夺取了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为免腹背受敌无奈退军。
除了明面上的战争,私下的权力斗争也无时无刻不再上演,只是权力之战的敌人却往往不是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