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昆仑

为有心泪拾遗曲

字体:16+-

50年前的战友来信告知,古稀之年的张洪波依然神情呆滞,语言表达迟钝,任凭大家想方设法也未能唤回他早年丧失的记忆。但搜集张洪波音乐作品结集出版的工作已获进展,范维华同志将33首歌曲的清样寄给了我。在此时多少还算是让人有些欣慰的消息,让沉淀在我心底的酸楚再次漫上心头。

张洪波是1962年从西安入伍的,自幼家境贫寒,曾在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求学,还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后与我在同一座军营中共过甘苦,是20世纪60年代新疆部队中难得的音乐人才。他参与创作的一些歌曲,从军内唱到军外,从新疆唱到北京,从过去唱到现在,而且还在年复一年地唱下去。其中《边防战士见到了毛主席》被赞为《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的“姊妹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西陲军人向祖国奉献忠诚。张洪波的音乐作品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新疆部队的文化阵地上,令人如仰高山。

依稀记得,我是1966年秋在阿克苏驻军的葡萄园前与张洪波道别的。在这之前,张洪波参与创作的《听说边防军下了山》《双送礼》等作品,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等节目一起,被所在部队的战士业余演出队带到北京,参加总政治部的文艺调演,前后献演了50余场,在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广大观众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张洪波虽未进京,但他热情不减,刻苦有加,音乐创作进入了灵感丰沛的高峰期。他以革命战士的赤诚和热烈,讴歌共产党和毛主席,歌颂解放军和新疆各族人民。他苦心孤诣地搜集素材,夜以继日地捕捉旋律,如醉如痴地编织曲谱,从音乐创作的成功中获得了难以替代的愉悦和快感。然而,热情创作的张洪波,并未幸免于时代的悲剧。

张洪波的人生悲剧,是“**”期间发生的,但却没有随着“文革”的结束而落幕。当历史的车轮校正方向,迎着曙光呼啸而去的时候,青年音乐家张洪波却在关中大地上形影相吊,抱杖牧羊,在病痛折磨中老去。

虽然创作过200余首音乐作品,但张洪波没有留下片纸只字,那些从他笔尖下流淌出来的美妙曲谱亦**然无存。这次结集付梓的33首歌曲,是战友们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从记忆深处集体发掘出来的,其难能可贵不言而喻。歌曲小集虽然薄如草履,但在我心中却重逾千钩。它寄托着战友们对张洪波命运的叹息,更蕴含着战友们对在张洪波身上发生生命奇迹的期望。

2011年冬季,我在西安看到张洪波的两张近照。若非战友提示,我断不会把记忆中的张洪波与照片中的叠加成一个人,前者曾是名动天山南北的音乐才俊,后者却是黄土地上满头堆雪的垂暮羊倌。但他们确实是同一个人,确实是同一个张洪波!

我暗自惊叹,无情的岁月让一切都模糊了……

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拨乱反正,让张洪波恢复名誉,他有了衣食保障。但从悲剧中走出来的张洪波却成了一个残疾人,丧失了正常的思维功能和语言功能,不能与人交流沟通,意识不到改革开放让他的生命沐浴到春天的阳光,更无法回到跌宕起伏的音乐世界。张洪波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的时光里打发着剩余的岁月,把常人难以察觉的残愁余绪传递给与他朝夕相伴的羊群,从那里寻找心灵的寄托与晚年的慰藉。但战友们仍然心存侥幸,苦苦等待他回归社会、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历史是从昨天走来的。纳入《张洪波创作歌曲集》的歌曲,都是张洪波被抛入命运谷底之前的作品,难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但却蕴含了一个青年音乐家对事业的追求。即使今天,人们仍然能够从《双送礼》《听说边防军下了山》《边防战士见到了毛主席》等歌曲的优美旋律中,感受到张洪波那时的审美情趣与坦**情怀;感受到那个时代部队的精神风貌与军人的价值观念。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文化“软实力”吗?

张洪波的悲剧不是哪个人的过失酿成的,而是时代造成的不幸。我庆幸不幸的张洪波有一群年届古稀却依然至真至诚的战友。张洪波的音乐作品能保留至今,战友们功不可没!张洪波的音乐作品能载入史册,战友们功不可没!50年来,战友们没有忘记张洪波这个人,没有忘记张洪波写的歌。这让我想起万绿的一句诗,“只有逝去的岁月,没有逝去的灵魂”。

高山流水,历史会向张洪波的战友们致敬!

2012年春节

(刊于2012年2月14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