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昆仑

没有镌刻的碑文

字体:16+-

——追忆“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为救灾牺牲的邱光华机组五烈士

回忆像一组长焦镜头,穿越时空隧道,让五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撼场景重现眼前。

那一天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轰隆轰隆的山崩地裂声中,美丽的映秀镇讲倒了,繁华的北川城被巨石掩埋了,欢笑中的聚源中学一瞬间塌陷了……

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把成千上万座房屋摧毁,把成千上万个家庭撕碎,把数以万计的生命扼杀,而连续不断的余震和次生、衍生灾害,还在继续吞噬着濒临死亡的生灵!

这一天大难临头,这一天举世怵目,这之后的抗震救灾,让中国在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历史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在党和政府举国动员抗震救灾的号召下,子弟兵的能量释放出来了,全民族的能量释放出来了,共和国的能量释放出来了。迸发的能量汇聚成光芒,让身陷危境的受灾群众在塌陷中看到了生还的希望;迸发的能量汇聚成暖流,让无家可归的人们在惊恐中获得了自救的力量。大灾的破坏,救灾的辉煌,灾后重建的壮美景象,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自信。这自信为中国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这自信为中国人实现中国梦插上了翅膀。中国梦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在每一个中国人足下,在13亿中国人同舟共济、抵御风浪、勇往直前的航船上。

五年前的大地震逐渐变成历史,但在抗震救灾中献身的邱光华机组五位烈士一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却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他们的生命在蓝天定格,他们的忠诚在蓝天书写,他们是抗震救灾中的铁血儿郎!

在这之前,邱光华只给我留下过依稀的印象。那是2004年春天,我到陆航团了解年度工作开局情况时,曾同邱光华同志见过一面。团领导给我简要介绍过他的情况,我得知他是羌族特级飞行员,是第一次在布达拉宫广场降落的直升机机组成员。返回路上团领导又补充说,邱光华是1974年经周总理批准招收的那批飞行员之一,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的后代。邱光华不同意给首长介绍这些背景,他认为这是周总理对少数民族的关心,是祖辈无可替代的勋劳,更是他做一名合格飞行员的动力,不能成他炫耀自己的光环。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但邱光华是什么模样我后来却记不清楚了。2008年5月1日飞机失事、机组遇难后,我曾为此而自责过。但仔细一想,我军辈出的英雄模范中,又有几个在壮举闪亮之前被人们关注过模样呢?从井冈山到老山,从张思德到黄继光,从雷锋到李向群,他们原都是星群中的一颗星,原都是兵列中的一个兵。这平常的星,只有当他燃烧自己、陨落大地那一刻,你才能发现星与星的不同。这普通的兵,只有当他义无反顾、献身人民那一刻,你才能看到兵与兵的不同。邱光华和他的机组就是五颗照亮苍穹的星,就是五个顶天立地的兵。

然而,正常人谁也不敢相信,被组织恳请为邱光华机组纪念碑撰写碑文的一个文化人,竟因稿酬低于6位数而托词婉拒。部队同志失望了,远在故乡的我困惑了。纪念碑落成在即,被耽误的时间无可挽回,烈士们的简要事迹便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碑文。

是夜,我几次仰望星空,通宵未眠。既为那个文化人的婉拒感到无奈,也为那个文化人的追求感到可怜。部队的浩然正气让烈士英灵没有被玷污,战友的严词拒绝让烈士墓碑没有被褒渎,我为烈士们庆幸!也为战友们自豪!

现在的碑文虽然朴实无华,但它告诉中华儿女:

五位烈士是五棵挺拔的青松

他们让军装的绿色辉映碧空

五位烈士是五盏鲜艳的红灯

他们让八一军徽照亮苍穹

五位烈士是五座巍峨的山峰

他们让军队的意志凝聚成永恒

这些话没有镌上烈士墓碑

这些话永远镌在我心中

五年过去了

烈士们已经化为长虹

激励后来者扬鞭驰骋

我们接替他们担当

我们继续他们传承

我们完成他们未竟的使命

这些都需要奋斗

需要实干

抑或需要流血牺牲

因为每一寸国土都镌刻着

共和国军人的忠诚

五年过去了

中国百姓心目中还有军队抗震救灾的身影

这场灾难让我们懂得

和平年代的军队尊严

要靠军队自己塑造

和平环境中的军人形象

要靠军人自己珍重

不要奢望公民都能理解军队

不要埋怨社会对军人的批评

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批评

永远是子弟兵的动力

永远让子弟兵与人民水乳交融

这深情激励军队弘扬优良传统

这深情激励军人自强不息

跃马征程

那场抗震救灾战斗启示我们

阳光总在风雨后

梅花香自苦寒中

和平年代里军队更要争气

和平环境中军人更要自重

不因艰难而退却

不因委屈而抱怨

不因误解而不平

要像邱光华机组那样

即使没有硝烟弥漫

即使没有枪声炮声

也要敢于在风云中搏击飞行

因为人民需要我们无限忠诚

因为祖国周边并不安宁

2013年3月31日

(刊于2013年4月8日《战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