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昆仑

看书展 忆故人

字体:16+-

暖阳如秋,寒意尽消。12月2日下午,我乘车来到成都市会展中心。

天府大道车流滚滚,马路两侧风景如画。银杏的黄,榕树的绿,枫树的红,把本来不起眼的紫叶李夹在中间,半遮半掩,反倒显得羞羞答答、楚楚动人。

会展中心前面,“2019天府书展”一组大字映入眼帘。看到书展的主题是“爱阅读·会生活”,我不禁怦然心动。这不正是当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石宗源署长说的“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句话的新版本吗?

展厅外的墙面上,全国二十余家出版集团和大大小小出版社的招牌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我的车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车位,赶到展厅门口,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

四川人民出版社办公室副主任石龙早早在2号展厅门外等我。石龙是老朋友石宗源的亲侄子,今天在书展大厅门口见到这个年轻精壮而又不失斯文的小伙子,石宗源的形象霎时浮现在脑中。

石宗源同志1964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后在甘肃农村劳动锻炼,直到成长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在甘肃待了35个年头。我认识他时,他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任州委书记。我在兰州军区政治部任宣传部长。1997年秋季,他作为甘肃省委宣传部长,我作为总政宣传部长,一起参加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我们在本来就熟悉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同学友谊。他转任吉林省委副书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贵州省委书记期间,我们的联系也没有中断过。孰料2013年3月28日,石宗源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上一病不起,再也没能回到他准备继续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办公室,他才67岁呀!

我走进展厅时还在想,石宗源同志若健在,他一定会来这里,继续他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秉持的观点:“中国不仅要成为新闻出版的大国,还要成为全民阅读的大国,要使读书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一边回味石宗源2013年两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同我喝茶时的交谈,一边抓住石龙的手,好久没有松开。

时近下午4点,读者依然如织,或寻觅展位,或驻足阅读。小石同我边走边聊,并将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助理、编辑章涛,编室主任陈欣,他爱人、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总编室副主任朱丽巧介绍我认识。其实,石龙本人也是一位编辑,他秉承伯父意愿,从中央电视台转职四川人民出版社,想为四川的出版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刚满而立之年的年轻人,迄今已参与编辑了一批榜上有名的图书:《丝路之魂: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消费社会与当代小说的文化变奏:1990后的中国小说批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发展丛书”等图书都是从他手上付梓的。我暗自思忖,石宗源同志应该为有这样一位事业有传的后人而含笑九泉了。

我重点浏览了四川、北京、上海和陕西几家出版单位的展位,发现好书令人目不暇接,但重复出版的书目多,反映当代“三农”题材和军事题材的书目偏少,这恐怕得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民以食为天,“三农”题材的书目关系种粮人的积极性,国家应该资助能写“三农”题材的人多写这方面的图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当今的新时代,强大的舆论支持和理解,是军队砥砺前行的动力,是军人燃烧**的火炬,在这个领域里图书的效应是不的。

走出展厅前,我特意到陕西出版集团展合前看了一圈,有关贾平凹的书有好几本,但购者寥寥,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则已售罄。

一路走来,我发现机在展合前读书的年轻人最多,各个出版社展合也都是年轻人,这大抵说明当今时代的读者主体是年轻人,出版从业者的主体也是年轻人,我这个望八老翁应该向年轻人致敬!

“2019天府书展”虽是四川出版近年来首次举办的大型图书展览,但办得书香四溢、亮丽养眼、可圈可点。书籍是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夕阳橘红,环球中心如波浪起伏的巨大顶盖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华。

我眺望窗外,遥想“2020天府书展”的蓝图,禁不住为成都激动起来!成都,一个读书声正在压倒麻将声的都市!

2019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