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练兵的宗旨是:首战定要胜。不真正练成,绝不轻易出兵。他说:“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若仓皇一出,比于辽东自诩之豕,又同灞上儿戏之师,则徒见笑大方耳。必须练百金精强之卒,制十分坚致之械,转战数年,曾无馁志,乃可出而一试。
湘军的训练很严格,“ 训”的是政治思想,“练” 的是军事、技艺的学习、锻炼。
训好了,练好了,是骡子是马,该拉出去遛遛了。
咸丰四年( 1854)年初,太平军西征军攻克汉阳汉口后,又挥师南下湖南,直指长沙。湖南巡抚骆秉章慌忙向曾国藩求救:虽然我曾经怠慢过你,也差点使你死在兵乱之下,可是后来我也给了你一万两银子了,算是补偿了。长沙不是庐州,离衡州不远,兄台你可别见死不救啊……
战火烧到身边来了,曾国藩不可能坐视不管,他亲率水陆大军齐集誓师。一万七千名湘军士兵整齐列队于操场之上,全军着统一服装,什长以上的军官都坐于马背之上,等待着出征的命令。远远望去,高高的旗杆上飘着一面杏黄旗,旗上面是一个大大的“曾”字。练武台上,坐满了湘军的官员及衡州知府、县级官员、土豪乡绅等人。
炮声响过后,曾国藩起身来到点将台。他望着台下的湘军士兵,心里充满着自豪。四十四岁的曾国藩神态凝重,精神抖擻,他双拳抱在胸前,向周围的地方官员及远处的百姓致以深深的谢意。之后曾国藩慢慢地跪向北方,向苍天和皇帝拜了三拜。显然,曾国藩的此举是希望苍天和皇帝保佑他能取得首次出师的胜利。接过部下递来的血酒,他慢慢敬天。这些便是出征前的祭礼,做完这些之后,一些官员纷纷向曾国藩敬酒,嘴里说着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还呈上一面大匾,“国之于城,民之瞩望”八个闪闪发光的大字顿时跃入眼帘。此刻,曾国藩心里被这几个字暖热了,眼中闪现泪光,憋屈了一年,终于可以释放一下了。
接下来,曾国藩站在点将台上,开始阅读他的讨贼檄文。此时的文武百官均各司其位,静听曾国藩操湖南口音的讲话。他的声音虽然有些嘶哑,但却极富有**和力量,而且这种**足以振**人心,这种力量足以穿越千里。
出师了,师出必有名,这是自古以来的恒理,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名士,他极看重名分,所以行军打仗一定要师出有名。就像当年陈琳为袁绍讨伐曹操所作的檄文、骆宾王的《讨武檄》一样,曾国藩也亲手写了《讨粤贼檄》,而且写完之后又经过众位湘军大儒润色,可谓是完美至极,无可挑剔。虽没有叱咤风云山崩地裂之气概,但也算是恢弘大气,铿锵有力。
他明白人心的可畏之处,得民心方可得天下。大清正因为上下贪腐成风,民不聊生,才导致了太平贼寇势力的快速发展壮大,所以振奋军心,拉拢人心,最为重要。
这篇檄文还有一个高明之处,那就是以卫道姿态来争取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的仇视。知识分子尊崇孔孟,而太平天国却轻视孔孟,他们曾破坏了各地的孔庙和孔像。不仅如此,他们还焚烧了儒家典籍,这就深深打击了知识分子的自尊心,侮辱了知识分子的尊严。而曾国藩则恰当地抓住了这些,并在檄文中夸大了太平军的恶行,他号召所有的知识分子团结起来“以卫吾道”,共同对付太平军。
之后便让人抄写了数千份,张贴在闹市及主要位置,以便使人人皆知。
果然,檄文张贴之后,不少拥有武装势力的士绅主动找到曾国藩,要求和他并肩作战,一同对抗太平军。从地方来到长沙的地方团练组织,多达两三万人,后继还有不断招募来的。
还未正式出师,曾国藩已经先胜了一招。
这一招叫造势。如今很多企业有新产品研发出来,也会通过各种媒体的途径,铺天盖地的进行广告,也是造势的一种。
曾国藩也想试探一下太平军到底有多么大的战斗力,于是他便决定小试牛刀一番,派湘军前锋储玫躬率领五个营赶往宁乡,进攻太平军。
湘军组建已有好长时间,可是从未和太平军进行过真正的较量,彼此都不了解对方的实力,所以交锋起来都很小心。太平军的将领石祥祯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所以行事比较谨慎,只在宁乡和湘军的前锋部队作战,并不做大的动作。之后,他见这支湘军果然不同以前的绿营兵,个个勇猛善战,如果坚持下去,必会有大的牺牲,所以石祥祯便暂时退去。不久,太平军另一将领林绍璋便率军前来支援,两人一商量,便掉头向咸宁和蒲圻进攻。很快攻下了咸宁和蒲圻,围住了岳州城。
湘军和太平军这一接触,使曾国藩探明了太平军的底细。太平军其实就是一伙打家劫舍的贼寇,只是仗着人多势大不畏死,所以屡败清军。
知道了对方的底牌,曾国藩可不急了,他必须出奇计,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他纵观全局,太平军的势力都在长沙以北的地方,只有湘潭有一支孤军。
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
曾国藩与众将商议,决定主动出击,攻打湘潭的那支孤军。他命塔齐布带领五个营的水陆大军为前锋,先一日出发,他自己则率领剩余五营陆师和船作为后卫。
塔齐布走后,曾国藩安排出征事宜,准备第二天增援湘潭的行动。他这招棋其实挺好的,打一个胜仗鼓舞士气,也给皇帝和群臣瞧瞧,我一介书生训练出来的兵,并不比朝廷的绿营兵差。
可是,就在这天夜间,靖港一带的人跑来汇报 ,说靖港一带的太平军人数不多,只有几百人。
曾国藩一算,除了后继五营,他手中还有水陆兵员三千多,以数千对付几百,处于绝对优势,胜算极大。更重要的是一旦拿下靖港 ,就解除了长沙北面的威胁,并且可以截断湘潭之敌的北归之路。
战机稍纵即逝,不容错过。
一个字“打”。
四月初二日(公历4月28日)清晨,曾国藩率领水师大小战船四十只、陆勇两千人,从长沙出发直攻靖港。
曾国藩认为,以他的几十艘战船和两千兵勇,对付几百个人的贼寇,完全不在话下。可惜他错了,给他情报的那些人是太平军的眼线,是忽悠他去上当的。
太平军将领石祥祯的知道这支湘勇的厉害,很快打听到湘勇的人数不多,于是和林绍璋商议之后,聚集了数万兵力,在靖港布下一个陷阱。
战斗一打响,曾国藩就知道不妙了,从岸上的那些密集火炮发射点看,太平军不少于上万人,急忙下令撤退,可惜已经迟了。
陆地上的两千湘勇被数倍之敌围困且分割,一见太平军的人数实在太多,湘勇的军心大乱,哪里还敢抵抗,能逃就逃吧!
水师比陆师更惨,正要掉头撤退的时候,天公不作美,南风骤起,水流迅急,将湘军的战船全都吹到了太平军炮火兵营前面,想退都退不回来,成了别人刀板上的肉,转眼间损失一大半。
曾国藩看得要吐血,急忙登岸集合陆师,想要强行攻下太平军的火炮阵地,缓解水师的压力,
谁知败兵争逃活命,抢渡浮桥,浮桥被挤塌了,溺死者无数。曾国藩一看,勃然大怒,在岸上竖起“曾”字大旗,亲自拿着利剑,大喊:“过旗者斩!“然而也无济于事,败兵纷纷从他身边绕过,砍也砍不过来。王阁运在《湘军志》中说:“国藩亲仗剑督退者,立令旗岸上日:过旗者斩。士皆绕从旗旁过,遂大奔。……
曾国藩一心想首战必胜,却迎来了首战惨败。他在几个将领的保护下,乘坐船只逃离。他望着岸上溃逃的兵勇,想着一年多的心血和平生的指望,转瞬之间化为乌有,心痛不已,他眼前马上浮现出长沙官员那一张张讥笑的脸,浮现出咸丰皇帝那刻薄的神情。他既羞愤,又沮丧。
船只经过铜官渡时,他一步跨出船舱,想迎着南风清醒一下头脑,怎么对付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不料船只被风一吹,晃了一下,他站立不稳落进水中。幸亏身边的护卫们跳下去相救,把他救了上来。
很多史料上都说曾国藩在靖港失败后投水自杀,大家可以仔细分析一下,他手下有一万五的兵力,这次去靖港的兵力,充其量不过三千人,就算全军覆没,他还有一万多人的后备部队。失败只是暂时的失利,他还有翻盘的大把机会,何至于要自杀呢?
他做人实诚,也会看人,可这次却“打眼”了,归根到底,主要是因他求胜心切,才有此一劫。
曾国藩就这样灰溜溜的回到长沙城外,正如他所想的那样,引来了众人的责难。湖南提督鲍起豹说他是引狼入室,劳民伤财,所以关上城门,不让他进城。此时湖南按察使陶恩培荣升山西布政使,长沙官场送往江边登舟赴任,湘江码头离曾国藩的座船咫尺之遥,但所有的官员竟然就像没看见他一样,无一人顺道过来拜访一下。
以布政使徐有壬为首的长沙几个官员,不但幸灾乐祸,还落井下石,准备起草奏折,弹劾曾国藩。曾国藩自己回忆说:“甲寅年(咸丰四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
看看,这就是人性。就这么实际,同样是这些家伙,在曾国藩誓师时候百般巴结逢迎,好话说尽,可这时候却给他一个冷屁股看。连曾国藩的亲兵进城买点饭,都遭人驱赶和追打。
坐在船舱里的曾国藩,正考虑如何写奏折给皇帝,陈述首战失利,并解释自己还有一万多人,正寻机与太平贼寇决战等等。
只要手下有兵,咸丰皇帝就不敢对他怎么样,首战失利而已,算不得什么,老子重新整顿,再来就是。
曾国藩命人进城买一口棺材,打算下一次抬棺决战,与太平贼寇好好拼一次。不料棺材抬上船的时候,跟来了一个人。
来的人是曾国藩的好友左宗棠。
原来左宗棠听人说曾国藩投水自杀的消息(以讹传讹),在送完陶恩培之后,为了防止其他官员看到后有什么想法,所以回去后又转了回来,偷偷前来见曾国藩。他见一口棺材抬上船,以为曾国藩真的死了,三步并作两步抢上船来,却看到曾国藩安然地坐在那里,当即不问三七二十一,批头就是一顿大骂,什么不忠不孝那些难听的字眼全都出来了。
曾国藩知道左宗棠的性子很急,也不解释,等左宗棠骂够了,这才拿出他刚写好的奏折给左宗棠看:老兄,你看我是一个要自杀的人吗?
左宗棠看完之后,愣了一下:那你抬棺材上船干什么?
曾国藩笑着说:三国时期,庞德抬棺出战,以表决心,我这不也要做做样子给皇上看吗?再说了,我都抬棺出战了,能不上下一心击溃太平贼寇吗?
左宗棠一听有理,当下也不吭声了,陪着曾国藩喝茶,说一些湖南官场上的恶心事,还把有人要上折子弹劾他的事业说了。曾国藩听了之后不以为然,都在他的意料之中,那帮兔崽子们,就知道瞎起哄,正事干不了,就算他被弹劾,也不惧他们,老子手上有兵,大不了再降级。
左宗棠离开之后,也学了这一招,所以后来他进兵新疆的时候,也是抬着棺材上阵的,效果还真不错,把新疆给平定了。
半夜的时候,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闯了进来:大哥,天大的好消息,塔齐布来信了,湘潭大捷,歼敌上万,已经拿下了湘潭。
原来塔齐布奉曾国藩之命,率部赶到湘潭城外。他是一员猛将,一到之后,见太平军正四处劫掠,立即对太平军展开猛攻。塔齐布身先士卒,手执大旗,麾各路兵勇奋勇向前,周凤山严督后队继进,手刃临阵退缩之勇。湘军的大炮一顿猛轰,士兵闻炮即伏,炮止即进,直冲太平军营垒。面对湘军的猛烈进攻,太平军渐呈难以抵御之势,坚持了几天之后,就溃败而逃。
湘潭之战,湘军水陆不足万人(塔齐布手下两千余人,后继兵力五千余人),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做殊死战,前后六天,十战十捷,以少胜多,毙敌近万,太平军逃散者也上万,太平军精锐林绍璋部几乎全军覆灭。湘军占领湘潭之后,迅速追击逃窜的太平军,斩首数千……
《长沙志》记载:……湘潭一役,始经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杀贼之志矣。湘潭失守,靖港的太平军闻讯大惊也自动撤退,长沙之围遂宣告解除……
这是太平军骚乱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大胜战,也是太平天国与清朝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曾国藩果真没有看错人,塔齐布是他的贵人,在他人生即将坠入黑暗的时刻,给了他光明。
听到曾国葆的禀报之后,曾国藩显得很平静,对弟弟说:他们总算没有令我失望。
曾国藩站在船头吹了一阵子风,哈哈大笑起来,他已经想好要怎样和咸丰皇帝摊牌了。(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