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巨商胡雪岩的经商谋略

21节李鸿章认为对付左宗棠,首先要拿下胡雪岩,此事交给盛宣怀去办

字体:16+-

光绪九年(1883年)春,北洋大臣李鸿章因父丁忧,开缺回老家安徽合肥守孝。其时,中法关系紧张,法国在越南增兵,矛头对准中国。越南政府派使到北京,乞求清廷出兵援助,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清廷在危难时刻,下旨命李鸿章到沿海监督海防事务。李鸿章不敢违抗圣命,遂从合肥起身,途经上海,到京城述职谢恩。因为预先知道要接管巡视沿海防务,李鸿章到上海后,打算逗留几日。上海道台邵友濂是李鸿章的门生,自然格外殷勤,亲率部属到码头相迎,把李鸿章接回衙门小心伺候。

李鸿章到上海,有件心事需要解决。

他主政北洋事务有些年,深知当今时代,列强争霸,海洋成为激烈冲突的战场。他主张建立强大的海防力量,对付列强进攻。因此,早些年间李鸿章就注重北洋水师的建设,把这支海军视为禁脔,他人不得染指。握着北洋水师,李鸿章的势力果然大增,朝廷视他为国家股肱。一帮大臣重吏也提出“海防”主张,言称中国若要强大,必以海防为要,正合李鸿章心意,他自然而然成为“海防”理论的首倡者。

但是,李鸿章并未独霸朝堂,两江总督左宗棠是他的有力对手。自从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太平军对抗10数年,最终消灭太平军后,清廷中汉人大臣的地位日益重要,出现世人所称的“大清三杰”,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三人手握重权,对朝廷影响举足轻重。曾国藩的湘军势力达江南数省,有“曾半天”之称;左宗棠原为曾国藩的幕僚,后脱颖而出,曾率10万军队进驻新疆,打败新疆阿古柏部,使俄国侵占新疆的美梦化为泡影,颇受国人称道。李鸿章执掌北洋大臣,护卫京师,热衷洋务,乃朝廷重臣。

这三人支撑着清廷天下,功勋显赫。

曾国藩功成名就后,悄然退隐,解散湘军,消除朝廷的顾虑,终得保全自己,于同治十一年病殁家乡,成为善始善终的楷模。曾死后,李鸿章与左宗棠分道扬镳,貌合神离,互相排挤对抗。左宗棠因有天山平乱和西北平回的经历,因此认为中国的安危,在于稳定内陆,故提出“陆防”论,恰与“海防”论针锋相对。

李鸿章也不和他计较,各行其是,加快水师建设,扩大海防势力。前不久,军机大臣张佩伦上书皇上,建议专设水师衙门,创办新式海军。慈禧批下奏折,拟交北洋大臣执行。这正合李鸿章的心意,打算把新式海军基地选在上海,进而控制南洋海防,将北洋水师的势力扩展到南方,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军王”。

此刻,李鸿章传见上海诸官吏,了解上海地理情况,筹划海军基地事务。

李鸿章先派盛宣怀到上海筹划海军基地的选址工作,此刻见到盛宣怀应召前来,便满脸笑容,嘱他落座。因为是亲随,免去了拜见大礼。

盛宣怀面有愧色,对李鸿章道:“微臣愧见中堂大人。”

李鸿章略一沉吟:“莫非你遇到为难之事?”

“新式海军基地不能在上海办了。”

“为什么?”

“左大人已先鞭一着,到上海视察过海防情况。”

李鸿章大感意外,左宗棠向来是只“旱鸭子”,如何对海防有兴趣?

盛宣怀向他详细报告了收集来的情况。

左宗棠率西征军到陕甘平乱后,调京师军机处耽了一段时间。其间,他亲眼看到朝中“海防”势力大盛,主张海防的大臣深受皇上重视。由于中国海军软弱,列强入侵,多从海路杀入,诸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之乱”,全是清廷海战不力,阻止不了军舰水兵。各国在京使节趾高气扬,清廷屡屡卑躬屈膝,左宗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是个彻底的民族主义者,历来对办洋务颇不以为然。但在诸多事实面前,他感到外患甚于内忧,不得不承认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兼以李鸿章手握北洋水师,权势如日中天,令左宗棠耿耿于怀,欲在海防方面削弱对方势力,扩大自己权力。

不久,朝廷又调任左宗棠为两江总督,署理东南半壁政务。

左宗棠感到机会到了,亲自到海口巡察,检视长江水师,并以长江水师为骨干,与水师提督彭玉麟商谈,创立新式海军。彭玉麟系曾国藩旧部,长期主持长江水师,有丰富的治军经验,请他主办新式海军,左宗棠可谓得人。左宗棠又从各省协饷中提出一批款子,创办福建船政,制造新式军舰。南方海防,在左宗棠倡导下如火如荼,全面展开。

“上海处在两江总督治下,我们想在此发展,岂非痴人说梦?左帅怎么肯在卧榻旁容他人打鼾?”

盛宣怀如是说,李鸿章不得不认真考虑。

李、左之争,在于权势。过去,左宗棠以“陆防”反对“海防”,李鸿章尚不与他计较,大不了各据一方,左宗棠喝他的“西北风”,北洋水师灌自己的“海水”,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如今,左宗棠一改“陆防”观点,赞同加强海防,并且把手伸到“海防”势力范围,与李鸿章争夺海军统领权,直接威胁到李鸿章的利益,不容他安心过日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鸿章恨得咬牙切齿,两虎相争,恶斗在所难免,要紧的是估价对方实力,寻隙发起进攻,不可陷入被动。

李鸿章深谙人事争斗奥妙,自信比起大而化之、粗心坦率的左宗棠来,超乎其上,胜券在握。

李鸿章想毕,问盛宣怀:“依你之见,南方海防只好拱手相让,丢给他人了?”

“绝对不行”,盛宣怀断然道,“中堂大人经营北洋数年,已固若金汤,他人不可染指,惟南方海防,统御权尚未确定,可奋力一争,岂肯甘落人后,让左帅捡个便宜?”

“两江总督势及东南半壁,如之奈何?”

“左帅西征北讨,流动不定,根基未固,与中堂大人不可同日而语。”盛宣怀作为智囊,充分显示他的才能,替李鸿章策划分析。

左宗棠虽然战功卓著,但为人坦率直露,居功自傲,易得罪官场同僚。在军机处期间,与众军机大臣不能和睦相处,众人嫌他脾气暴躁,皇上才调他到两江。可见人缘不好,是做官大忌。左宗棠长期征战,部属远离故土,难以扎根,在地方没有影响,自然少裙带关系,看似清廉,却如光杆司令,响应者寥寥。

“带兵打仗,明里是将士拼命,谋臣运筹有方,统帅用兵得当,实则是钱粮之功”,盛宣怀强调道:“譬如左帅率军西征,湖湘弟子跋涉天山南北,这许多兵马要吃要喝,都得大笔银子开销,若无浙江富商胡雪岩鼎力相助,为其筹款接济,休说作战用兵,连挪动一步亦困难重重。”

“哦?”李鸿章很感兴趣:“胡雪岩,这个名字好熟悉。”

“人人皆知‘胡财神’,中堂大人当然听说过。”

“听说过,但只知他经营钱庄很有一套,不知他如何帮助左宗棠。”

“自从浙江巡抚王有龄被太平军围在杭州,自缢殉国后,胡雪岩便失去靠山,找到左帅作后盾,多次筹款支持左帅,甚至不惜举借洋债维持左帅军队开销,才有今天。”

“胡雪岩到底借了多少外债?”精通洋务的李鸿章注意地问。

“经他之手尚未结清的外债,还有两笔,一笔是光绪四年八月向汇丰银行借银650万两,商定期限7年,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平均每月10万两左右;另一笔是上一年又向汇丰银行借银400万两,两笔钱全用在西征事务上面,左帅经这几次‘输血’,自然血气方刚,精力旺盛,终获大胜。”

盛宣怀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令李鸿章大感满意。

李鸿章细心盘算,左宗棠敢于同自己争锋,全在胡雪岩向他“输血”,若切断这根“血管”,则左宗棠阵脚大乱。胡雪岩必除之,此为心腹大患。几乎瞬息之间,李鸿章便作出决定,他对盛宣怀道:“既然已找到症结所在,相机行事,宜早不宜迟,你们看着办吧!”

分明作了明白的暗示,胡雪岩大难临头了。(预知盛宣怀将勇什么办法打击胡雪岩,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