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说到左宗棠染指李鸿章的海防,惹怒了李鸿章,李鸿章为了对付左宗棠,与盛宣怀商议,定下对付胡雪岩的计划。
盛宣怀领了命,但要对付胡雪岩,还需要寻找机会,李鸿章虽未作过多的指示,盛宣怀自然心领神会,喏喏而退。
中法之间的矛盾迅速恶化,容不得李鸿章“相机行事”了。
法国政府欲侵占越南全境,越南屡次向清廷求援不得,不得已允许刘永福的“黑旗军”入境,抗击法军,不料想获得大胜,法国政府向清廷提出严重抗议,逼迫清廷召回黑旗军。法军乘机向镇南关进攻,又遭老将冯子材重创。捷报传来,举国欢呼。两江总督左宗棠上奏朝廷,力主抗法宣战,并积极募集军队,整装待发。云贵总督岑毓英亦遥相呼应。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已组织军队向广西边境开拔。朝野一片主战声。
法国政府见在南中国捡不到便宜,效法当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策略,故伎重施,转而分兵北上,摆出进攻上海、天津的架势,威胁京城。
李鸿章顿时恐慌起来,北方旅顺、塘沽均驻扎北洋水师主力,系他多年心血所凝成,倘若开战,必败无疑,决非法军对手。回想当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败于日本海军的惨例,李鸿章便不寒而栗。他秘密向慈禧太后上奏,力陈主战的危险,主张向法军求和,以保存眼下实力,图谋今后。
慈禧太后接奏后,留而不发。她以太后身份临朝,垂帘听政,驾驭群臣,全靠铁血手腕,在中外人士眼中是英武果敢的人物,如公开言和,必然损害自己的威望,故表面上主张开战,却无实际行动。
主持政务的恭亲王、醇亲王都热衷于洋务,不愿与法军冲突,又怕被国人骂为汉奸,只好随声附和言战,内心却怕得不得了,背地里向李鸿章传话,请他定夺。李鸿章左思右想,惟有立刻切断左宗棠的“血脉”,绝其供给,才能阻止他抗法。左宗棠一旦偃旗息鼓,其他大员不战自消,对法言和才能顺利进行。
李鸿章命盛宣怀立刻除去胡雪岩,并非要他的脑袋,而是拆他的台,胡雪岩在劫难逃。
同治十二年春,胡雪岩到江宁,拜见两江总督左宗棠。言谈之间,左宗棠开口要胡雪岩拨银25万,交给部属王德榜购枪支弹药。胡雪岩惟有喏喏连声,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左帅的脾气,不问部下有无困难,只要开口,有令必行。左宗棠还要他设法购2000支洋枪运到江宁,合计3万多银子,自然由胡雪岩支付。
左宗棠自恃有恩于胡雪岩,只管大笔向他要钱,不问他手里如何,令胡雪岩感到为难。近来他与洋商斗法,积压了几百万两银子的生丝,替左宗棠借的两笔贷款面临到期结算还本,头寸已感紧张,有些捉襟见肘、周转不灵。
离开江宁,胡雪岩火速赶往上海,找到上海阜康分号档手宓本常,查询帐面往来数目。
宓本常是胡雪岩在上海的财务管家,除主持阜康分号业务外,还负责调剂头寸,应付到期的债务。
宓本常告诉胡雪岩:“向英商汇丰银行借的400万银子贷款,偿还的日期又到了,本息共50万两银子。”
这笔贷款,是左宗棠以各省协饷作保,托胡雪岩以自己的名义借的,风险全由胡雪岩承担。胡雪岩算算日子,预定向各省解到上海的头批饷银有40万,应该已到上海道台邵友濂手中。胡雪岩立刻启轿到邵公馆追问,邵友濂打着哈哈道:“胡先生别着急,这点银子还能难住财神。等饷银汇到,即刻划到阜康帐上。”
胡雪岩见他说得恳切,只好告辞。
他前脚走,听差后腿便进邵公馆,告知邵友濂饷银40万已汇到上海。邵友濂正打算写条子,将银子交给阜康。这时门外通报:“盛老爷到!”
盛宣怀身穿三品补服,踏进邵公馆。
“邵公,一向可忙否?”
“托你的福,还算能应付。”
盛宣怀眼尖,一眼瞥见案上的笺“胡先生”字样,忙问:“可是给胡雪岩写信?”
“正是,盛公好眼力,各省饷银解到,我要交给胡雪岩,这是左帅关照了的。”
“且慢!”盛宣怀按住纸笺,道:“这银饷千万交不得!”
“为什么?”邵友濂很觉奇怪。
“邵公,你可知道,法国人扬言要炮击高昌庙制造局,进攻吴淞口,没几天好日子可过了。”
邵友濂大吃一惊,法军即将在上海开战,自己作为上海道台,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必须亲率将士御敌。若弃城而逃,必遭灭亡大罪,前程尽毁。
“邵公可愿战死阵前,受朝廷谥封,留芳千古?”盛宣怀嘴角露出一丝嘲讽。
邵友濂打个寒战,感到背脊发凉。他想起前任上海道台逢小刀会起事,被乱民杀死的惨状;浙江抚台王有龄因守孤城杭州,自缢而死的噩耗,自己难道也要遭到那种下场?
“邵公休怕,法军尚未动手,只要你不想打仗,便可平安无事。”
邵友濂糊涂了,一介道台,能阻止洋人炮火军舰?
盛宣怀告诉他,只要压住协饷不发,胡雪岩便无法兑还汇丰银行的期债,信用一时发生危机,阜康立刻倒闭。如此,除去胡雪岩,切断他的经济援助,左宗棠只好干瞪眼,任主和派摆布,仗便无从打起。
邵友濂恍然大悟,差点跪下给盛宣怀磕个响头,他一迭声道:“就这么办,就这么办!”
胡雪岩得不到各省的协饷,无力还债,信用果然产生危机,他的日子屈指可数了。
一天,胡雪岩刚从外地归来,一踏进书房,立刻瞥见文案上一封请柬。拆开一看,是一个名叫贝尔的洋商邀请他出席一家缫丝厂的开张典礼。贝尔系德国商人,做生丝生意,与胡雪岩常打交道。
类似这样的邀请,胡雪岩已收到过好几次,上海近年来接连开张好几家缫丝厂,用洋机器缫丝,据说产量大、质量高,机缫生丝销往国外,颇受外国商人欢迎,直接与胡雪岩抢生意。
胡雪岩顿感不快,把请柬一扔,打算不理睬。
管家赵欣劝他道:“胡先生为什么不去看看新鲜?听说缫丝厂用火油带动,转动飞快,效率很高,胡先生做丝生意,总该关心一下为好。”
胡雪岩想想,觉得有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了解对手实力,一味回避现实毕竟行不通。他掏出银壳打簧表,看看指针正指着九点,距典礼时间不多,于是匆匆换了一身便服,乘轿赶往缫丝厂。
一路上,他愁眉紧锁,心事重重。上海这两年丝价下跌,究其根本,洋商在本地设厂缫丝是主要原因。胡雪岩的生丝收自苏湖乡村农家,农民用土法缫丝,费工费时,成本原来不低,价格无法再降。而缫丝厂设备先进,用工节省,比手工成本明显降低,故而缫丝厂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竞争优势。胡雪岩虽然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作转手买卖,没有缫丝厂,所以没法控制丝价,常感到烦恼,认为自己算不上真正有实力的大商家。
正胡思乱想着,缫丝厂已到。只见厂门口张灯结彩,一队洋鼓手正在奏乐。上海地方社会名流、官宦缙绅、商界人物,大多汇聚一处,可谓群贤毕至。
洋商贝尔上前招呼胡雪岩,用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向他介绍情况。这家厂子,是德国政府特批贷款,在中国建立的,花去款子折合银两300万,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0万包生丝。
胡雪岩暗暗咋舌,外国政府多大度,舍得替商人出钱,贷款建厂,据说这样的厂子年内还有10来家开张。他十分羡慕贝尔,有这么开明的政府撑腰。想到朝廷,胡雪岩便感到寒心,清廷只顾向商人课以重税,大把搜刮,却很少扶持商人经营,更不要说贷款建厂了。他记得自己开钱庄,做丝生意,10多年来向官家缴纳的各种费用不下500万,而官府给予他什么支持呢?
贝尔陪同来客进入缫丝厂的生产车间,只听耳边机器声震耳欲聋,车间里线路纵横交错。许多机轮飞速转动,让人眼花缭乱,心惊肉跳。一锅锅雪白的茧子在汽蒸锅里煮后,经传送带运到缫丝机上。若干名被称为“湖丝阿姐”的女工站在机器旁进行缫丝操作。最吸引人的是湖丝阿姐们的工作效率,她们手脚麻利,从热水锅里捡出熟茧,抽出丝头往机器轴上一挂,机轴便飞快旋转,倾刻间便抽完一个茧子,机轴上绕着雪白的生丝。
胡雪岩见过乡下农人手工缫丝,虽然过程和机器大同小异,但速度极慢。他估量一下,机器比人工缫丝,起码快了六七倍。怪不得缫丝厂敢于降低价格,原来是机器在作祟。
看罢厂子,贝尔在厅房款待大家喝洋酒,吃西餐。外国人进餐不喜欢坐着,通常端着一只酒杯,盛着威士忌或者白兰地什么的,在大厅中走来走去,与熟人交谈。
贝尔抽空走到胡雪岩身边,同他对饮,问他感想如何?胡雪岩说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厂子如此先进,今后土法缫丝要饿肚子了。贝尔哈哈大笑,说在德国,土法缫丝早被机器淘汰了。胡雪岩如果愿意的话,不妨同洋商合作,停止收生丝,把蚕茧直接送到缫丝厂,可减少许多周折。
这话激怒了胡雪岩,贝尔分明揶揄胡雪岩敌不过洋商,早晚要将生丝市场拱手相让。他未怒形于色,只对贝尔说了一句话:“贝尔先生,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喜欢机器缫丝。”
贝尔一愣,似乎在回味胡雪岩的话。胡雪岩实际上已向贝尔下了战书,他要保住传统的土法缫丝市场,同洋机器作一番较量。
在后世看来,胡雪岩这举动可与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相提并论,显得既愚蠢又顽固,人工和机器怎么能相匹敌呢?
但当胡雪岩说这话的时候,他不无自信,他有遍布江南的无数手工缫丝农户,有几百万两银子的雄厚资本,有多年来操纵市场的经验,同洋商抗争并非不可能。
归来之后,胡雪岩立刻作出决定,大量投入资金,收购生茧,屯货入库,不卖给洋商。他估计经此措施,会刺激千家万户农户加速手工缫丝生产,本来有限的蚕茧大部分被消化。洋人的缫丝厂收不到蚕茧,只好关门大吉。到头来,外国丝厂收购不到足量的生茧,只好向他胡雪岩求购,那时自己任意定价,大捞一笔。
胡雪岩的策略果然奏效,上海的外国缫丝厂纷纷原料告急,开工不足。英国驻华公使收到商人们的控告,立刻向清廷提出抗议,认为中国商人垄断茧源,屯集居奇是对外国政府最不友好的举动,违反通商条约。各国公使群起响应。朝中洋务派大臣亦推波助澜,指责胡雪岩无事生非,开罪洋人,挑起事端。胡雪岩深恐成众矢之的,只得停止收茧。洋人又以高价向茧商收购,渡过难关。
一场争斗下来,胡雪岩未占到便宜,反而积压了400多万两银子的生茧。他暗暗发愁,生茧积压久了变色生黄,价格更低,而400多万两银子的资本滞留库中,使胡雪岩周转不灵。其时,他已在全国开了30多家阜康分号,承担着近千万两银子的外债风险,尚有多家典当行、丝行的日常开支用度。胡雪岩分明感受到沉重的压力。
但他是极好面子的人,不甘心灰溜溜地败在洋商手下。在中国,胡雪岩因筹款助军立下大功,深受左帅赏识,朝廷破例赏穿黄马褂、赐紫禁城骑马,授二品顶戴,成为朝中惟一的戴红顶子的商人。殊荣已至登峰造极,怎肯受洋鬼子欺负,屈人于后呢?
胡雪岩决意孤注一掷,同洋人作最后一次较量。(预知胡雪岩能否背水一战,使自己度过难关,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