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父的黑白人生

第十一章 李大“总统”的手腕

字体:16+-

李登辉在看中黑帮势力的同时,也看中民进党的势力,他要想办法利用这两股国民党外的最大势力。如果说收纳“旱鸭子”陈启礼加入中情局是国民党拉拢帮派势力的一个失策的话,那么,他将从那一次教训中吸取了经验。他伸出了两只“友善”的手,一只手伸向民进党,一只手伸向黑社会帮会。

令人“费解”的是,就在蒋经国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台北各街头不断出现游行请愿的队伍,队伍打着:我们支持李登辉先生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我们拥戴李登辉先生;李登辉现实是我们的精神领袖等巨幅标语。继台北之后,两个小时还不到,基隆、台南、台中、高雄等大城市相继出现这样的游行队伍,且队伍不断扩大,很快,这股请愿风便席卷台湾全省。

“请讲,只要我能办到的。”对于李登辉的要求,蔡金涂是不会拒绝的,就算把他这把老骨头烧成灰给李登辉去种花,他也会答应。

就在民进党对黑帮采取一种不离不弃的态度时,李登辉对黑帮的势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黑帮势力为民进党助选成功,使他意识到了台湾黑帮的真正实力。

在国民党持政的台湾政坛,明的一团和气,私下却斗争异常激烈,连他在内都无法真正弄清国民党到底分多少派,每一派的人都在努力拉拢对方,同时又排挤异己,每个人人都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统”,每个从都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光有蒋“总统”的器重还是不够铁,要靠自身的实力。

在政坛上混了那么多,他当然深知为人处世的玄妙之处。眼看蒋经国的健康日下,哪一个人将会成为国民党主席,下一任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已是台湾政坛人人都很关心的现实。作为“副总统”的李登辉,自然是众人看好的几个“总统”最佳人选中的一个。只可惜他是台湾人,受到国民党内大陆派的排挤。

自从他1984年登上“副总统”之位后,他就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几年下来,国民党台湾本土派的势力已不容人轻视。在台湾县市级政治机构中,以台湾本土人居多。另外,民进党成立后,在帮会的协助下问鼎政治,获得了成功,无形之间,也排挤了国民党的势力。

李登辉在看中黑帮势力的同时,也看中民进党的势力,他要想办法利用这两股国民党外的最大势力。如果说收纳“旱鸭子”陈启礼加入中情局是国民党拉拢帮派势力的一个失策的话,那么,他将从那一次教训中吸取了经验。他伸出了两只“友善”的手,一只手伸向民进党,一只手伸向黑社会帮会。

1988年1月13日。

晚上8点。

台湾“总统府”大礼堂。

当李登辉随“行政院长”俞国华走入大礼堂时,原本人声鼎沸的大礼堂顿时鸦雀无声,连一要针掉在地上也会听得到。数百名党政军领导阶层人物神色各异的将目光凝聚在李登辉的身上。才刚接受蒋经国“总统”突然病故的消息,又要快速目睹“副总统”李登辉由司法院长林洋港监誓,依法宣誓就任“总统”。

李登辉步履稳健地走到主席前,那张线条圆畅、略略内凹的脸孔看不到任何表情,金丝边眼镜后面的眼眸显得那么的深邃和平静。

坦率、健谈、平易近人、老成、这是多数人对李登辉的印象。在台湾人眼中,这位康乃尔大学的农学博士,最适合做大学教授。若在政治上混,至多也是一位技术性的官僚。与那些久历政治风云的宿将和异军崛起的新生代政客相比,李登辉既没有丰富的政治经历,也缺少领袖的风度。他的入阁一直是被看作国民党当权者调和大陆籍官员和台湾本土精英的政治手段。在他担任政务委员的任职期内,只是做一个平淡无奇不辱使命的智囊角色,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成为台湾 第三任“总统”。直到1984年的中常会上蒋经国出人意料地提名李登辉做“副总统”,他才被广为瞩目,成为最耀眼的台籍政治明星。

几分钟后,李登辉面对着“中华民国国旗”和孙中山画像,高举右手,宣读以下誓词: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人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党付托,如违誓言,愿受国家严厉之判裁。谨誓。

宣誓人:李登辉

中华民国七十七年一月十三日

宣誓后,全体人员默哀三分钟,算是对已去世的蒋经国“总统”的哀悼。

接着,李登辉以“总统”的名义与“行政院长”俞国华联名发布紧急令:“国丧”期间(1月14日至2月12日),聚众集会,游行示威及请愿活动一律停止,全省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次日,“国防部长”郑为元和“参谋总长”郝柏村联名致电李登辉,拥戴李登辉继任“总统”。15日郑为元,郝柏村又分别发表公开谈话,表示台湾军方将“赤诚服从李总统登辉”领导。

李登辉的接任显得如此平静,波澜不惊,似乎按部就班,顺理成章,这在国民党政权交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从孙中山先生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开始,哪一次的政权交接不是一番明争暗斗,党内各派斗个你死我活?

李登辉之所以这么顺利继任,这与他自1984年以来所做过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他除了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外,对国民党原元老派大加拢络,就象严家淦一样,元老们逐渐改变了对李登辉的看法。在党外,李登辉的亲信势力也不小。

令人“费解”的是,就在蒋经国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台北各街头不断出现游行请愿的队伍,队伍打着:我们支持李登辉先生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我们拥戴李登辉,李登辉是我们的精神领袖等巨幅标语。继台北之后,两个小时还不到,基隆、台南、台中、高雄等大城市相继出现这样的游行队伍,且队伍不断扩大,很快,这股请愿风便席卷台湾全省。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游行请愿队伍中的人,虽然一个个西装革履,却改变不了市井之气,一脸凶神恶煞的样子。游行队伍所到之处,便一顿拳打脚踢,最后抛出一句:“再不答应,我就杀了你全家。”

台湾民众强烈请求李登辉继任总统的民意报告以一种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摆到了国民党中常会几个委员们的面前。面对台湾民众的“强烈愿望”,看来只好顺应“民意”了。

早在蒋经国去世的几个小时,已有几位中常会内保守派人士在一起秘议,先让李登辉以“副总统”的资格代理“总统”,暂时稳定局面。“总统”一职先空着,待一切安定下来,再另选总统。孰料这样的秘议竟让李登辉知道得一清二楚,他先是一愣,然后当着几个中常委委员们的面说道:“关于总统继承一节,宪法有明文规定,六十四年(1975年),先总统蒋公(蒋介石)去世,由严前总统静波(家淦)先生继任,这是先例。如果中常会只推我做代总统,我不能接受,也不参加,因为这是事关法统的。”

说完,李登辉拂袖而去。

其实李登辉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已胜券在握,他在逼中常委内那几个和他有矛盾的人妥协。

果然,在中常委召开的紧急会议上,除讨论蒋经国的治丧事宜外,还决议:“对李常委登辉同志,根据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继任中华国民总统职位,一致表示支持。”

中常委之所以对李登辉做让步,是有多方面考虑的。

其一,蒋经国新逝,权威既倒,无论是元老派(严家淦,俞大维等),当权派(林洋港、李焕、郝柏村等),还是中生代(宋楚瑜、连战、陈履安等人),无一人在台湾政坛上的实力可以和李登辉相比。届时,台湾政局恐会出现动**。

其二,台湾“民意”一致拥护李登辉,也不得不考虑。

其三,还有一招缓兵之计,在台湾政制下,“总统”虽是首脑,但并非权力核心。国民党一党专政,一切权力均集中于国民党之手,国民党主席才是政治舞台上的中心角色。李登辉虽暂时担任“总统”,两年后便要改选。所以真正的权力之争不在于谁继任总统,而在于谁担任国民党的新主席。

就在李登辉成功地在林洋港的监誓下,完成总统就任的宣誓仪式后,一夜之间,全省各处游行示威的队伍消逝得无影无踪。这次波及全岛的“拥李”游行示威活动来得突然去得更快,以至于有的城市的警察局正紧急调集警务人员防止不良分子从中捣乱时,示威活动就已宣告结束。

据知内情的人称,这次示威活动是台湾几十个黑社会帮会共同发起的,其目的是为什么,不得而知。在台湾人的眼里,黑社会帮派和帮派之间向来只会为了利益而血腥冲突。这么多帮会,一齐上街游行,并未有冲突发出,所打出的也是同样意思的标幅。既使昔日刀枪相向的仇家,此时在大街上遇见限。也不忘问一声好。这样的怪事,看得普通市民莫名其妙,莫非“总统”去世了,这世道还真变了不成。

那么多的帮会干着同一件事,而且如此平安无事,协调周到,行动一致。有组织性和统一性,一定是有人在幕后操控。那个人既不是关在绿岛的陈启礼,也不是天道盟的罗福助,更不是各大帮会的后生小辈们,而是病在**奄奄一息的“城哥”蔡金涂。

“城哥”在台湾黑道上声望,至今无人比得过。虽然陈启礼等这一代江湖人物崛起之后,认为“城哥”已经老了,不中用了,多少也做了一些对“城哥”大不敬的事来,然而“城哥”大人有大量,原谅了小辈们的鲁莽。

陈启礼等人没把“城哥”放在眼里,但政治上有人却把眼光盯准了“城哥”。

李登辉见蒋经国健康日下,早就想到在蒋经国归西之后把总统之位抢到手。几年的苦心经营,早已在政坛上培植出了一大批“李家军”,放眼政坛,再无一人可以和他匹敌。但是,深谋远虑的他早就估料到国民党元老派的实力,所以他装出一副平易近人,尊老爱贤的面孔来,搏得了几位重量元老的信任。再次,他要学民主党,充分利用“民意”。因为自从蒋经国持政以来,对台湾的民意是十分看重的。

但是,李登辉自知在台湾民众的心中并没有多大的份量,如果真正动用民意来达到目的,恐怕民众还没有发出呼声,“总统”已有他人。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最强大的“民意”力量?李登辉颇费了一番心思,单单一两个帮会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股潮流才行。自“一清专案”之后,黑道上有声望的大佬们都被当局抓了起来,象陈启礼,郑秉遑,许海青等巨枭至今还关在绿岛,若要通过关系把那些人放出来,恐怕引起纷议,若被新闻界大肆一炒,他成为舆论攻击的焦点,就大事不妙了。既使到时象“江南命案”一样推出几个替罪羊挡了箭,也得不偿失。

所以,关在绿岛的那几个人他暂时不予考虑。通过汪敬煦和廖兆祥向他反映的情况看,目前台湾的黑道上,无一人可以担当他委以的“重任”。

最后,李登辉将希望押在了“城哥”蔡金涂的身上。

蔡金涂自80年代初就已不大管黑道上的事,但是他在台湾老一辈黑帮分子心中的地位,乃无人可及。

早在两年前,李登辉就想控制台湾各大帮会,他所做的第一步棋就是释放“一清专案”中抓获的帮会元老们。那些元老级的人物一回到帮会,就会立刻重新控制帮会。可是此举也有一点“误差”,就是李登辉太低估了台湾黑道上新生代的实力。元老们虽然释放出来了,但是大多数帮会的实权牢牢控制在新生代的手中。与此同时,台湾黑道又出现了一个颇具实力的帮派――天道盟。

一开始,李登辉就没有小看天道盟。

光有一个天道盟还远远不够,在颜世锡,廖兆祥,张亨岱等人的努力下,四海帮,松联帮等几个大帮派站在了和天道盟的同一条阵线上。

这还不够,就在蒋经国去世前的两个月,李登辉以“副总统”的身份带着一帮政坛上的“李家军”,来到了“城哥”蔡金涂的家中探望病中的“城哥”,同时带去了“总统”经国先生的慰问信。

如果李登辉去见的是另一个黑道人物,则可要在党国的颜面上抹黑了,但“城哥”蔡金涂与别人不同,前“总统”蒋公(蒋介石)就曾不避嫌地和蔡金涂出现在公众场合,并拍照留念。而且蔡金涂在遣返日本人的事上,为党国立下大功,并当选第一届台北市议员。与其说蔡金涂是一个黑帮大佬,倒不如说是一个政界的退隐元老。

自从蒋介石去世后,“城哥”蔡金涂已渐渐被政界的人遗忘,再加上黑道那些新人不太把他放在眼里,从而失去了他原有的作用。近十年来,他很少和政界的人来往。

就在他病入膏肓之时,“副总统”李登辉亲率一大批党政要员登门拜访,令他亢奋不已。一股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原来还有人没有忘掉他。

李登辉的到来,如同一支强心针,使蔡金涂的病登时大为好转,他挣扎着下床,要为李登辉倒茶,不过后来还是由他的儿子代劳了。

一番例行公事般的虚寒问暖之后,李登辉屏退左右,谈话直奔主题:“蔡老先生,登辉有一个不情之请。”

“请讲,只要我能办到的。”对于李登辉的要求,蔡金涂是不会拒绝的,就算把他这把老骨头烧成灰给李登辉去种花,他也会答应。

数日后,蔡金涂以避免帮会冲突,扰乱社会治安的名义向台湾几十个势力较大的帮会发出英雄贴,邀请这些帮会的老大到他家中共议大事。

“城哥”果然没有负李登辉的重托,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拥李”活动拉开了序幕。

李登辉的这一招果然灵,中常委几个保守派的老古董见到上报的民意材料后,大惊失色,以为李登辉真的得到广大台湾民众的拥戴,不敢忤逆“民意”,对李登辉作出了让步。不仅中常委几个人,连手握大权的林洋港、李焕、郝柏村等人也被这场有生以来如此声势浩大的“民意”活动弄懵了头脑。虽然感到疑惑,却一时也难辨真伪,慑于强大的“民意”,没敢在“总统”继位一事上多作纠缠,才使李登辉接任“总统”时异常的顺利。

待郝柏村、林洋港明白这场声势浩大的“民意”运动只是李登辉为了夺得“总统”之位所制造出来的一个假象时,一切事情已成定局,后悔也没有用了。

两个月后,为李登辉登上“总统”宝座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城哥”蔡金涂因病救治无效,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死在台北市中心医院的特级护理病房。“城哥”蔡金涂不亏是黑白两道都吃得香的大人物,他的葬礼在建成的公园举行,主持公祭的是台湾前“副总统”谢东闵,国民党秘书长李焕,“国防部长”郑为元,以及倪文亚、黄尊秋、辜振埔、吴三连、高玉树、连战、陈履安等百余名政坛要人,都恭恭敬敬的前来上香。

特别令人注目的是在参加葬礼的权贵中,除民意代表,政界要人和财界名流外,还六名高级警官,他们是台湾警政署长罗张、副署长季锡斌,台北市警察局长廖兆祥,刑事警察局长张亨岱,警察学校校长颜世锡,台北调查处处长邹纾予。

与台湾政要共同参加公祭的,还有日本山口组以永野一郎为首的20多各全权代表,菲律宾洪门分会会长及副会长,香港十四Κ帮,新义安帮,大图帮等帮会代表,美国的黑手党,三Κ党以及华商组织的越青帮,华青帮等帮派的代表。

与那些黑社会组织同列的,还有台湾的竹联帮、四海帮、松联帮、牛埔帮、天道盟、下厝庄帮、华西街近两百个帮会的老大。

身为“总统”的李登辉却因公务繁忙没能来参加葬礼。

当蔡金涂的死讯传到绿岛后,“蚊哥”许海青和“跛脚秉遑”郑秉遑放声大哭。

蔡金涂、许海青、郑秉遑三人是台湾黑道上公共推认的“三大教父”。三个人彼此尊重,且多年的交往,使他们的感情颇深,“城哥”一死,三去其一,叫剩下的两个怎能不伤心?

建成公园的公祭一天就结束了,而绿岛监狱却足足祭奠了一个星期。

李登辉接任“总统”既然实现了顺利过渡,下一步人们关注的焦点便集中在国民党中央代主席的评选上了。

在台湾的政体中,由于一贯实行的是“权威统治”,所以“总统”与国民党领袖向来是由一个人兼任的。蒋经国生前既是“中华民国总统”,也是执政国民党主席。在蒋介石时代,这一职位称为“总裁”,蒋介石几度“下野”,但对“总裁”一位却始终紧握不放,足见“党国”体制之下,有党便不“国”。

1975年,蒋“总裁”在“总统”任内去世,依宪法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而国民党的领导权,实际上操纵在“行政院长”蒋经国的手中,严家淦成了傀儡“总统”,连放个屁都不响。继蒋经国之后,总统职位由副总统接任成为“党国”宪法体制的必然,但是国民党主席是否仍由“总统”兼任,由于蒋经国生前并未明言,所以一时难以定论。

在“总统”是否兼任“主席”的问题上,国民党内有两种意,一种意见认为,应该象蒋“总裁”(蒋介石)和蒋“总裁”(蒋经国)执政时期一样,仍由总统兼任国民党主席。另一种意见认为蒋家体制已随着蒋经国的去世而远去,除了国民党外,在台湾政坛上,民进党的势力正在增长,不容人轻视,若以后两党竞争,“总统”和主席绝不可能同为一人。

林洋港、郝柏村等在“总统”的竞争上已输给了李登辉,他们绝不能再让李登辉成为国民党主席,否则,台湾就是李登辉一人的天下了。

对国民党主席之位,李登辉势在必得。早在他登上总统之位后,就已考虑到这一点了。

在1月14日至30日蒋经国下葬前的两个多星期里,李登辉连续每天清早向蒋经国生灵致礼,这一举动经新闻媒体渲染一番之后,深深打动了民众惶恐的心弦,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民心。诸不知,这是他和民进党的一次亲密合作,国民掌握政权,民进党却拥有新闻媒体,象利用帮会势力一样,李登辉利用新闻舆论。日后民进党人得以在台湾政坛上大施拳脚,是与李登辉的支持分不开的。

他还按顺序逐一登门拜访宋美龄、严家淦、张群、陈立夫、俞大维等国民党元老,体现了一个新上任的“总统”对元老主们的尊敬,这一举措令那些国民党元老们对他大加赞赏,无形之间,替自己增加了份量。

另外,他遍访“总统府战略顾问”刘安旗等人,询问台湾安全问题,体现了一个新上任的“总统”的敬业精神。

他还接见“行政院长”俞国华,“立法院长”倪文亚,“司法院长”林洋港,“考试院长”孔德城,“监察院长”黄尊秋,要这些人监守岗位,履行其责。

在此后,他以“中华民国总统”接见各国“驻台大使”,商谈有关台湾外交方面的事宜。

他的这一系列活动做得有礼有节,面面俱到,层次清楚,展露他作为一个“总统”应有的谋略和才华,使他在众多国民党人眼中的地位增高不少。

他深知自己能否当选国民党主席,除了要元老派的支持外,当权派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虽说他自恃“李家军”的势力已无人可匹敌,但在国民党顶级领导价层中,真正支持他的人并不多。

要想取得那些人的支持,必须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在运用这些办法前,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金钱。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对金钱不感兴趣,一种是傻瓜,另一种是死从。

他李登辉的钱的不多,但台湾那么多帮会,每个帮会拥有的财富可以抵得到几个大财团,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

李登辉充分利用国民党人保守派的心志,力争由自己兼任国民党主席。

在台北几大帮会“慷慨解囊”下,他已筹到了近5个亿的活动资金,这笔资金绝大部份都被他用作对立法院的立法委员们意思意思了。

蒋经国尸骨未寒,由赵少康领头的39名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发起集体签名活动,力荐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主席。民进党已和李登辉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协议,以江鹏坚、费希平为首的民进党人也纷纷公开表示支持李登辉兼任国民党主席。在民进党控制下的舆论界趁机闻风而动,大造声势推波助澜,掀起了一股拥李热潮。甚至连大洋彼岸的美国政府也示意,表示支持李登辉。

兼任国民党主席,不是象继任“总统”那么简单。这个国民党主席的位子要想争到手,得颇费一番气力了。

李登辉身边的智囊团提议,不如让黑社会帮派再来一次轰轰烈烈的“民意”运动,被他拒绝,前一次的“民意”运动,已让他的对手察觉,如果再来一次的话,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弄不好被对方抓住把柄,那就功亏一篑了。

李登辉不亏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对摆在面前的政治形势估计得很清楚。有民进党帮忙已经足够,何必再劳各大帮会。

利用舆论为自己助威,只不过是李登辉在这场兼任主席的“比赛”中组织的“啦啦队”,而真正决定他是否兼任国民党主席的,还在国民党中常委的会议上。

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是蒋经国生前最为信任的老臣,蒋经国晚年更倚重他,要他全权主持党务,所以在众多中常委员们的心中,公认他是蒋经国留下的影子。这样一位超重量级人物的意见无疑会对李登辉继任“主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在国民党中常委会议上,绝大多数人已被李登辉买通,表示支持他兼任国民党主席。李焕在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后,审时度势地说:“我支持李总统继任主席一职。”似乎没有什么阻力,中常会上一致通过李登辉继任国民党代理主席待7月7日后国民党十三大上,再循党章完成交接,正式就任主席。李焕还建议由行政院长俞国华来充当这一历史性提案人。

李焕是力阻李登辉当选国民党主席元老派之一,为什么突然会有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拐弯。连李登辉都有一点弄不懂了。

会议结束后,李焕走在李登辉的身边轻声说:“我算见识到你的厉害了。”

李登辉回到办公室,刚巧廖兆祥打电话来向他表示祝贺。

会议刚结束,廖兆祥怎么那么快知道他当选国民党代理主席?他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廖兆祥说:“只要李秘书长不反对,你这个主席是当定了。”

李登辉笑着说:“看样子,你比我知道得还多。”

“当然,”廖兆祥说:“今天早上,我打了一个电话给天道盟的福哥(罗福助),要他们帮你一把,那点事对于他们那些黑社会的人来说,是小菜一碟,李秘书长再笨,也不会笨到连自己家人的性命都不要。”

“你――”李登辉的脸色一变,想不到他能当上国民党的代理主席,还要仰仗于黑帮的下三滥手段,难怪会议结束时李焕会说那句话。

廖兆祥在电话里听出李登辉的情绪来,忙问:“有什么不妥吗?”

事情都已发生了,就算有不妥也没有用,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吃的,得想办法补救。李登辉一声不吭挂上电话,细想廖兆祥的做法虽然不妥,却下矢中的,不管怎么说,原以为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抢到手的位子,同样轻而易举就到手了。

正要打电话给李焕,想解释一下不久前发生的事,不料门开了,李焕走了进来。

“噢!李秘书长,”李登辉慌忙离座,上前握着李焕的手,亲热地说:“我正要过去看望你,你倒先来了,怎么好意思呢?”

“不用了,李主席,”李焕坐下后冷冰冰地问:“什么时候放掉我的家人?”

李登辉一愣,原来李焕早猜到这件事和他有关,但他仍然装傻:“李秘书长,我听不懂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李焕说道:“当郝柏村和林洋港对我说你利用了黑社会帮派的势力时,我还不相信,现在我总算见识到了,只是我有一点不明白,1984年的全面扫黑行动,蒋总统(蒋经国)是在你的建议下发出命令的,看来你和他们(黑帮)的关系已不是一两天的了,总统一死,拥护你继任总统的民意活动也是你利用黑社会势力制造也来的。”

既然李焕什么都知道了,李登辉也没有必要再隐瞒下去,他说:“李秘书长,你说得一点都没错,我是和黑社会势力有关系,堂堂一个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党代理主席,竟和黑社会有关系,如果传扬开去,后果会怎么样?李秘书长,不用我明说你也会知道。你以为我想和黑社会有关系吗?那都是你们逼的,你们那些从大陆过来的人一个个手握大权,说话有人听,而我们台湾本土人,虽然也有不少人象我这样高居显位,可是我没有实权,说一句话人家当是放屁,就拿今天的中常委会来说,如果没有你李秘书长那句话,我李总统就会象当年的严(家淦)总统一样,成为你们的傀儡。李秘书长,今天你家里发生的事,只是一点小误会,我担保,这种误会以后不会再有。”

李登辉看着呆若木鸡的李焕,从办公室上拿起一张支票,递了过去:“这里有两千万,是我的一点意思,你的家人受惊了。”

李焕抬头望着李登辉,和李登辉共事了那么多年,今天,他才真正认识了李登辉。他接过李总统递过来的大票,说道:“无论是立法院,还是中常委,已经有不少人收到你的支票了,难道你没有考虑后果?”

李登辉笑着说:“不用考虑后果,那么多人支持就是很好的证明。”

“算你狠,”李焕当着李登辉的面将那张支票撕得粉碎,一字一句地说:“我告诉你,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钱。”

李登辉如同被人抽了一记耳光,恼羞成怒地说:“你这人真是一个白痴,好李秘书长,如果你硬要和我过不去,我奉陪了。”

李焕走到门口,又转身,对李登辉:“别以为你的总统和主席位子已经坐稳了,就算我李焕支持你,还有一个人不支持你。”

“谁?”李登辉问。

“蒋夫人!”李焕说完甩门而去。

李焕说得没错,身在台北阳明山士林官邸的宋美龄得知李登辉成为国民党代理主席后,又急又气,在此前不久,她刚听到郝柏村和林洋港等人向她密报李登辉利用黑社会势力为其继任“总统”呐喊助威一事,担心李登辉一旦成为国民党主席之后,会做出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来。

李登辉好梦难圆,事到临头却又节外生枝。就在中常会决定李登辉为国民党代理主席后的第二天,一封蒋夫人宋美龄的亲笔信函由李焕的助理秘书交到了他的手上。

信的大意是推举国民党主席一不,根据党章应由全体党员代表选举,故应在7月7日召开的“十三大”上进行,目前中央可采用蒋经国在世后期的方法,由中常委轮流主持会议。

看完信函,李登辉顿时出了一身冷。虽然蒋氏父子持政的时期已成为历史,但是蒋氏父子在国民党员心里的威望已根深蒂固,无人能及,蒋氏父子相继去世后,蒋夫人宋美龄这们“太后”级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蒋氏父子,说话的份量比起李焕来,不知要重多少倍。

李焕将宋美龄的亲笔密函给李登辉看,是要警告李登辉,别以为“江山”坐稳了,只要稍不听话,随时都可以叫他滚下来。

李登辉将宋美龄的亲笔刻函小心折叠好,装入信封。来到李焕的办公室,推开门后,见李焕正同俞国华和沈昌焕共同商量什么,见他进来,三个人的脸上掠过一丝异样,瞬间恢复了正常。

李登辉把宋美龄的亲笔信函往李焕的桌上一放,微笑着说道:“我认为蒋夫人说的话不无道理,应该予以考虑。”

说完,和李焕、俞国华、沈昌焕分别握了一下手,走出了李焕的办公室。

宋美龄见亲笔信函如石沉大海,觉得老脸丢尽,干脆使出“杀手绝招”来,命蒋经国的三儿子蒋孝勇,以她的名义打电话给俞国华,要俞国华重新在中常会上提出主席一位暂空,职责由中常委全体主持的提案。宋美龄仍不放心,又让蒋孝勇打电话给李焕,与此同时,蒋孝仪、蒋仪勇和宋美龄的秘书用三部电话代表宋美龄分别与每个中常委通话,力推提案。

在中常委召开的会议上,迫于宋美龄的压力,俞国华提出免去李登辉代理主席的职务,主席暂时空缺,其职责由中常委全体人员负责的提案。

面对俞国华的提议,中常委大多数人沉默不语,彼此各怀心事。这时,担任国民党中央首席副秘书长的宋楚瑜却站起来大声责问:“推举常务委员李登辉同志任主席职务一事,经过党内数日运筹,全体中常委都已经有了共识,也都签名联署提案一致通过,为什么又要改变主意?李登辉同志任主席不仅是中常会肯定的,也是台湾民众的愿望,美国方面也点了头,如果现在又改变,国民党的形象将置于何地?全台湾,全世界的人将如何看待我们?蒋夫人的话我们适当予以考虑,但是她的话并不是圣旨,我们是讲究民主的,独裁的时期已经过去……“

宋楚瑜越说越激动,最后向俞国华发难:“我以一个党员的立场,对俞国华同志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失望!现在我退席。”

说完,宋楚瑜拿起桌上的文件,掉头走出会场。

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对在座的老中常委员们来说也是平生仅见,全场愕然,人人肃容,面面相觌。倒是一个元老派人物余纪忠临事不乱,站起来大声说:“宋秘书长刚才的一席话,表现了爱国的精诚与确保本党团结形象的赤忱,令人敬佩,本人变亦深有同感,现在各个方面都注视着代理主席这件事,如果真的要改变的话,等于自己抽自己的耳光,让别人看着笑话。”

李焕正要说话,却见他的助理秘书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蒋夫人来电话,她的提议可以暂时不予考虑。

这是怎么回事?李焕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无论是宋美龄的亲笔信函,还是蒋孝勇以蒋夫人的名义打来的电话,无不是义正辞严,仿佛是力挽党国的危机。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快?

为了慎重行事,李焕离座,亲自打了一个电话到士林官邸,他要和宋美龄亲自讲话。

“夫人,为什么要改变你的提议?”李焕问。

电话那头的宋美龄说道:“李秘书长,我只是个妇人,蒋总统(蒋介石)生前就说过,不允许我插手国家大事,关于李登辉同志是否成为代理主席一事,还是遵照大家的意思办吧。”

就在李焕打电话到士林官邸时,殊不知李登辉就在宋美龄的身边。坐在一旁的,还有蒋氏家族的两位重要成员――蒋纬国和章孝严。

章孝严是美国乔治城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台任外交部秘书,又赴美作低级外交官,回台后任外交部一科科长,后任北美司长,1987年升任台湾“外交部”常务次长。由于章孝严是蒋经国的非婚生子,在此前不被蒋氏家族所认可,直到蒋经国去世前的几年,蒋氏家族才接纳了这位“外人”。

李登辉到阳明山来,拉上蒋纬国和章孝严,无非是在宋美龄面前体现他对蒋氏家族的亲善使宋美龄打消了对他的顾虑。

就在来阳明山之前,李登辉带蒋纬国去一趟当年竹联帮帮主陈启礼投资几个亿开办的6家大型军需工厂看了看。原先这6家军需工厂是陈启礼和蒋纬国合伙的,陈启礼因“江南命案”被抓后,这6家军需工厂实际已归属了蒋纬国,后来,新闻媒体爆出了政坛人物和黑帮合作的“黑幕”,蒋纬国为了避嫌,忍痛将这6家军需工厂暗中卖掉。当李登辉告诉他说现在这6家军需工厂物归原主时,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李登辉的帮助下,蒋纬国又与天道盟和四海帮签下了合作协议。

对于章孝严,李登辉只说了一句:“凭你的才能,完全可以胜任外交部长。”

李登辉的这一招迂回战术果然非同凡响,连宋美龄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李登辉一个屁股坐稳了“总统”和“主席”两张宝座之后,所面对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一系列的危机与隐忧,首先是国民党官僚层老化,保守的形象不再适合现代政治,而“新生代”正以锐不可挡之势迅速进入决策层,“官邸派”在国民党主席争夺战中败北,从另一个角度上反映蒋家势力的日落西山,但其影响力仍不能低估。

此外还有省籍之争,党派之争,统独之争,民主化之争,种种矛盾在蒋经国去世后都一发而出,如山洪暴发,势不可挡。再加上解禁后的多党竞争,政治体制的变革,两岸关系的发展等等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问题,都等着李登辉去解决。

从某种程度上讲,蒋经国留给李登辉的是一个烂摊子。

面对这样的一副烂摊子,李登辉显现出他那“破烂王”的个性出来,将这副烂摊子收拾得井然有序。

他那“超凡”的政治手腕,首先就表现在几个月后的国民党“十三大”上。

“十三大”除了提出有关对内,外政策之外,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人事问题”。由于是第一次在没有政治强人操纵下而进行的权力再分配大会,因而格外受到关注。

“十三大”首先以起立方式推举李登辉为国民党主蒿。接着,又以李登辉提名(180人)和与会代表联署提名(180人)方式,共提出760名中央委员候选人。经过会内会外角逐之后,从中选出180名中央委员,90名候补委员。选举名单揭晓,联署提名的180名中央委员候选人中,有33人被选为本届中央常委。而李登辉提名的280名中央委员候选人中却有29人跌列候补中委,4人落选。

这又是李登辉玩弄的一个花招,联署提名的人多是他的“李家军”,而他提名的则是保守派和元老派的有,如此一来,既可以展现他的博大胸襟,堵住保守派和元老派诸人之口,又可以在“光明正大”之下削减了对方的势力,使他的权势进一步得到巩固。

这次选举结果的名将排列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动,开明派排名高升,李焕获1055票,名列榜首,少壮派大幅入阁,宋楚瑜排名第三,马英九,林洋港,宋时选,连战等跻身前20名,官邸派元老俞国华由提名前的第三位跌至第35位,李国鼎、沈昌焕、倪文亚等人排在30――100名之间。

然而李登辉所做的还不够。李焕在大会上锋芒毕现的动作,大有压过党主席之势。李登辉知道李焕对他利用帮会势力要胁而耿耿于怀,欲借“反李派”的力量攻击他。除李焕外,郝柏村、林洋港等人处处与他作对,至于那些少壮派如马英九、宋楚瑜等人各自为阵,形成势力不同势力团体。国民党的派系之争一直以来是最厉害而又山水不露的。李登辉深感自己虽贵为主席,却根本无力控制党内局面,有时也不得不任人摆布。

他要做的,除了巩固势力,还是巩固势力。

1988年4月12日,因“孙立人事件”而被蒋介石软禁了近30年的孙立人将军终于可以走出那幢阴暗潮湿的“孙公馆”,公开亮相,接受记者们的访问。

当听到记者说:“好象有不少人想为你平反。”时,孙立人苦笑着回答“我从未‘反过’,何‘平之’?我只希望在我余生之年,政府能还我清白,如此,亦将含笑九泉。”

言语间颇有沧桑之感,使人觉得像极了张学良第二。

孙立人祖籍安徽舒城,早年入清华大学读书,毕业后被保送赴美留学,在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攻读土木工程,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转入费吉尼亚军事学院深造,曾与后来美国赫赫有名的五星上将马歇尔有同窗之谊,毕业归国后,任中央政治学院训练官。不久,宋子文建立监税旅,孙立人被任命为团长。后历任三十八师师长,新一军军长,长春警备司令等职。孙立人作战勇猛,1937年上海抗战,他曾率部与日军作战,身负十三处伤,几乎丧命。1941年,率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以不满1000人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已的敌军,救出10倍于已的英军,曾轰动全球,受到中外人士称许,美国人称其创造了“罕有的成就”,英国人则授予他皇家勋章。在后来反攻缅甸北部的战役中,他再创奇迹,战功显赫,获美国勋章,被誉为“东方隆美尔”,奠定了孙立人的国际声望。

1949年7月,孙立人任东南行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台湾防卫总司令,负责台湾岛之安全防卫。1950年3月任陆军总司令,1951年晋升为四星上将。

在步步高升的过程中,孙立人饱受嫉妒倾轧之苦。比起同辈的黄埔系将领,总是受到猜忌和冷落。1947年,国民党军队东北指挥部人事大改组,杜聿明调走,作为副司令的孙立人理应继承其位,但他不但未能升迁,反而被解除职务,调任中国陆军副总司令及陆军南京训练营总司令的闲职。直到1949年9月,蒋介石为巩固台湾防务和讨好美国人,才重新起用孙立人。1954年,台湾海峡局势趋缓,再加上艾森豪威尔上台,孙立人的“门面”作用减少,蒋介石便乘机借口任期已满,免去孙立人“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而任命嫡系桂永清为“参谋总长”,以削去孙立人的兵权。可是不巧,桂永清大负“总裁”所望,上任不久即病亡,桂永清一死,能够担此重任的,除了孙立人之外再无他人。

蒋介石早有人选,硬生生把一个中将衔的后生小辈彭孟缉提升为“参谋总长”,蒋介石此举足见他对孙立人的不信任,这怎能不让孙立人感到委屈和不满呢?

孙立人不甘心就这么被老蒋愚弄,暗中联络旧部,培植自己的势力,想在政坛上大展一番手脚。怎奈蒋介石老谋深算,早设下圈套等孙立人入“套”。孙立人在党界,政界全无势力,在军内的根基又不牢固,所以他未发难,蒋介石倒先下手为强了。实际上,他的那帮老部下密谋的兵变计划,他压根就不知道。

不管怎么样,孙立人输了,在战场上,他是常胜将军,但玩起政治权术,他比蒋介石差远了。

孙立人能够走出蒋介石为他划定的囚禁地,完全是李登辉的‘功劳’,除了孙立人外,张学良一批被蒋介石囚禁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一一得到解禁,另外,李登辉还解除了因“美丽岛事件”逃亡国外的民主人士,并且释放关押在狱中的“政治犯”。

李登辉此举,除了向世人显示他与蒋氏父子的“不同”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博得台湾民众的信任,替自己捞取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