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刚、权妮得到教育局长郑凯萍帮助,争取到了让儿子复学的机会,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回到家,他们却发现孙权不见了,客厅茶几上有他给父母的留言:
爸爸、妈妈:儿子给你们丢人,让你们受累了。我出门去寻找自己的出路,等有结果了我会打电话给你们。不要找我,肯定找不到。我会永远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将来会报答你们的!
孙权 ×年×月×日
看了儿子的留言,孙刚、权妮目瞪口呆。问题的焦点立即发生转移,儿子能否继续上学瞬间退为其次,首要的矛盾是怎样才能找着离家出走的少年!
权妮腿软了,挪不动脚步,嘴里冲着弟弟兼老公的孙刚嚷嚷:“找啊,赶紧把儿子找回来呀……”
孙刚必须强打精神:“找,咱抓紧找,一定能找回来。”
两口子动员了亲戚、朋友、老乡以及的孙刚手下的员工等等,大家竭尽全力四处寻找。火车站、汽车站是首先要找的地方,这是孙权假如远走高飞的起点,但这些地方都没有他的踪迹。孙权的同学、朋友家里以及他有可能去的一切地方一一打问过了,不但没人,也没有相关的信息,包括和他最亲近的魏国、韩冬等人无一知道孙权的去向。市区所有的街巷以及远近郊有可能供离家少年藏匿的角落都拉网式搜索过了,照样没有一点痕迹,一个大活人眼睁睁人家蒸发了。报警也报了,《龙川日报》登了寻人启事,市电视台飞播找人的广告字幕,后来还将相同的做法延伸到省级新闻媒体,照样毫无结果。
几天下来,权妮不吃不睡,眼看要急出神经病,权大妈唯一的爱孙失踪了,也终日以泪洗面。孙刚同样心中焦虑,但他作为男子汉、家里的主心骨必须强撑着。
又过了几天,孙权还是没有一点音信,权妮简直要崩溃了。她闯到三中去,责问何玲“你为什么把我儿子生生给逼走了?”纠缠着何老师“你还我儿子,还我儿子!”弄得何玲难以招架,正常工作无法进行。这样以来,孙权同学被勒令退学尔后失踪,如同扔下一颗震撼弹,在三中校园掀起轩然大波。老师议论纷纷,说这是何玲赶撵后进生、体罚学生造成的恶果。大家把她家玻璃被砸的情节忽略掉了,同情心都倒向失踪学生及其家长一边,让何老师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
何玲找到许生祥校长,哭哭啼啼说:“我辛辛苦苦带实验班,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严格要求学生有什么错?况且孙权、魏国半夜砸我家玻璃,把我吓得要死。凭什么学生一出问题,责任都成了老师的?要这样,谁还敢当老师,谁还敢当班主任呀?校长你必须出面给我说句公道话!”
许生祥也让这件事弄得心里发毛,顾不得安慰何老师,说:“这种时候了,你先别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好不好?再怎么说人家把独生子丢掉了,情绪激愤一点可以理解嘛。”
把何老师晾到一边,许校长赶紧出面安慰孙权的家长,并且找了两位女老师陪着权妮。权妮情绪好不容易安静些了,许生祥对她说:“大家齐心协力,赶紧把孩子找回来,这是最重要的,其它的事好商量。”
但是,失踪的孙权并不好找。他真失踪了,而且失踪得蹊跷,正像他给父母留言中说的:“不要找我,肯定找不到”。一大堆寻人启事没起到一丁点儿作用,所有熟识孙权的人没有一个真正的知情人,公安局也找不到任何线索。
辛辛苦苦养育了十五年,所有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独生儿子身上,说不见就不见了,说没有就没有了,当妈妈的权妮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儿子失踪一周时间,权妮几乎没睡过觉,基本不吃东西,身体竟然能够奇迹般地保持高速运转,到处跑,把她所能想象到的、儿子有可能去的地方找了若干遍,逢人就问,“你见过我儿子吗?”“你知道孙权哪里去了?”身边的人看她这样,都觉得再这样下去人恐怕要疯癫,都劝她歇一歇,吃点儿喝点儿,但统统没有用。
后来,权妮不再到处找,她只盯着一个地方,那就是龙川市三中,她也只找一个人,那就是何玲老师。权妮每天纠缠着何玲,嘴里不住念叨:“你把我儿子逼走了。你还我的孙权,你还我儿子,你还我,还我……”
慢慢地,权妮变得眼神呆滞,人瘦得皮包骨头,蓬头垢面,步履蹒跚,甚至动不动跌倒,但仍然没有人能让她安定下来。他到处跑,到处说,恰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
权妮真的疯了。
何玲的日子也很难过。
孙权妈妈三天两头到学校来闹。她一来,缠得何老师没法办公,没法上课,无计可施,百口莫辩。何玲垂头丧气,满腹委屈无以排解,更让她难受的是孙权失踪引起学校老师议论纷纷,对她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有的说:“原来何老师的工作成绩是这样来的,全靠赶撵后进生!这不,赶得好,赶出事情来了。”
有的说:“把一个好端端的学生赶出校门,失踪了,让人家父母怎么受得了?谁家的孩子养这么大容易!”
更有一些对何老师在校长面前得宠心怀嫉妒的人幸灾乐祸:“看她给家长怎么交代,看许校长以后还能把好处都给她?”
三中何玲老师赶撵“差生”、造成学生失踪的事被好几家新闻单位盯上了,记者们纷纷来到学校,要对初三学生孙权被勒令退学、离家出走并失踪的事情做深入采访。但凡有记者来找,何玲老师一律躲着不见,偶尔被找到,她对记者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拒不接受采访。许生祥校长以往喜欢和记者打交道,善于借用媒体的力量为三中造势,但次一反常态,不光他本人躲着,而且给学校管理层下了死命令,任何人不得给报纸、电视等媒体记者提供任何相关信息,不得协助采访。许校长还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告诫大家,不能向新闻记者透露任何对学校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线索和内幕,要像爱护眼珠子一样爱护学校的荣誉。
当然,记者不是吃干饭的,他们个个神通广大,特别善于见缝插针、顺藤摸瓜。既然在三中内部挖掘不到更细致、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自然而然会把采访向校外延伸。孙权的爸爸孙刚精神上遭受巨大打击,还要照顾身心濒临崩溃的老婆,自己开的店铺也顾不上打理。记者问及儿子失踪的事,孙刚毫不遮掩地把儿子在学校如何受到何玲老师歧视和不公正对待、孩子因为幼稚采取砸老师住宅玻璃的报复行为、从而被学校处分失去上学机会、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离家出走的过程统统说了出来。当记者问到孙刚家邻居、权妮的同事以及更多周边的人,大家众口一词认为孙权在学校受到不公正待遇,对三中以及何玲老师为了升学率和中考成绩歧视学习有困难学生、想方设法把差学生赶走的做法忿忿不平。尤其记者看到权妮因为儿子失踪导致精神崩溃,同情心一边倒都放到了孙权家长身上。
采访过后,记者们纷纷写文章或者搞电视报道,要给三中和何玲老师曝光。有的比较谨慎,先到三中的上级单位——教育局去查证,有的直接登报或者播出了,一下子将龙川市第三中学置于社会大众视线的焦点,给学校,尤其是校长许生祥以及何玲老师形成巨大压力。
新闻媒体所造成的舆论压力首先压垮了何玲。无论校内校外,仿佛有无数只眼睛盯着她,锋芒在背的感觉十分强烈。不仅单位同事侧目而视,就连平日总是忍让着她的老公也抱怨:“学校工作差不多就行了,管学生要悠着点,出了事情吃不了兜着走,何苦呢?”
于是何玲又去找许生祥,满腹委屈,哭哭啼啼:“我无非对学生要求严些,怎么就成罪魁祸首了?新闻媒体不详细了解具体情况胡乱报道,周围人看我是那样的眼神,好像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坏人。孙权不见了,是他本人离家出走,又不是我把他杀了,他妈妈找不到儿子心里着急,找我闹,我原谅她也就罢了,别人凭什么跟我过不去?这个班我没法带,课也没法教了,三中我呆不下去,校长,你干脆放我走得啦……”
其实,许校长的烦恼不比何老师少,他也没有往常那么多的耐心和宽容,说:“何老师,你是老同志,又是先进教师,非常时期不应该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什么叫班没法带,课也没法教了?你该不是想撂挑子吧?毕业班工作到了关键时刻,容不得每个人有丝毫懈怠。如果说有压力,我的压力比你大,你只需要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我要面对整个毕业年级以及全校师生,还有那么多家长。孙权找不着了,学校有责任,但毕竟事情因你而发生,怨天尤人管什么用,我担心更大的事情还在后头呢,你要有思想准备。”
从校长办公室出来,何玲思想负担更重。
许生祥说担心更大的事情还在后头,并非空穴来风。原来,教育局一位领导找他,说上级机关批转了三中学生一封反映问题的信件,是由教育部一层层批下来的,某国家领导人也看过这封信,指示要认真调查处理。
原来,就在孙权失踪后,他的同班同学张旭、韩冬等人联名写信给市教育局、省教育厅和教育部领导,反映何玲老师对学习较差的孙权、魏国同学讽刺挖苦辱骂,使用语言暴力,扇耳光罚站侵犯人权,以至于逼使学生采用非正常的手段报复老师,学校又偏袒老师,给肇事学生处分不当,酿成初中生孙权失踪的严重后果。他们甚至将相同内容的信件寄给了国务院主管教育的国务委员。这封信反映老师和学校歧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情况引起重视,中央某主管教育的领导强调要切实纠正此类现象,反对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过了没几天,龙川市教育局派专门的调查组进驻三中,了解孙权失踪事件的始末。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很容易查清楚。调查组得出结论:原第三中学初三(1)班学生孙权被勒令退学以至于失踪,班主任何玲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学生有砸碎老师住宅玻璃等过错,但事出有因。学校对孙权、魏国同学的处理失当,对班主任老师的过错却采取庇护、纵容的态度,学校领导应该负领导管理责任。调查组建议学校调整何玲的班主任职责,并考虑对她采取惩戒措施。
调查组的结论性意见让许生祥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他马上找到调查组组长,说:“你们怎么批评我都行,给个行政处分我也认了,但无论如何这阵儿不能难为何玲同志。我这样说并非要庇护哪个具体的人,而是考虑学校工作的大局。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对一所初级中学来说,中考成绩是头等大事。何老师带毕业班,她还是整个年级备考工作的带头羊,要是何玲出了问题,整个毕业年级会出问题,整个三中的工作也会出大问题。你们一定要高抬贵手,三中不是我许生祥的三中,它是龙川市教育系统一所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学校!”
调查组长呵呵笑了:“许校长,你太抬举我们调查组了。我们只能把调查结果和初步的处理意见报给教育局领导,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力度来处理,恐怕教育局领导也做不了主。你们三中的学生厉害,告状直接告到国务院去了,这事情大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