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远

38、有悲有喜

字体:16+-

原来,那个被祁北公司教育处拒之门外,后来又神秘失踪的应聘者朱本松终于现身了,但已是一具残缺不全的遗体。

赵逸飞从老家赶回祁北市,一帮同为应聘者的老乡正着急找他,商量怎么处理好朱本松的后事。

朱本松的死讯来自祁北市所辖的一个郊县。这个县临近祁连山脉的一大片区域有许多私人开采的小煤矿。一年多之前,作为和赵逸飞、程雨涵等人一起来到祁北公司的应聘者,朱本松惨遭淘汰。虽说也拿到了一笔也不算少的“遣返费”,但朱本松仍然觉得没有脸面回去面对亲人和家乡父老。别人出来应聘,都被招收留用了,不但本人可以解决公职问题,随后也能让家属随迁,成为商品粮户口,而他却被遣返!如此狼狈地回到老家,还不得被唾沫星子淹死?怎么面对眼巴巴在家等着他好消息的妻儿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怎么面对曾经工作过的村小学的领导和同事?无论如何不能回去!在祁北市,在河西走廊,我朱本松即使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总该想办法挣一笔钱,用来翻修家里破旧的房屋,用来给日渐长大的儿子未来娶媳妇,用来给老母亲养老送终,要不然,我朱本松还能算个男人吗?

朱本松擅自跑到有煤炭资源的市郊县一打听,有人告诉他,到私人开的小煤矿去挖煤,虽说很艰苦,但挣钱却不少。一般来说,一个“煤黑子”靠下苦所挣的钱,不见得比坐办公室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国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少,只不过条件艰苦些,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已。得到这样的信息,对当时穷途末路的朱本松来讲,何尝不具有强大的**力?我豁出去,到私人煤矿去挖煤,挣够了一笔钱再回老家去。虽说私人煤矿的矿工不好干,但自己农村出身,从小吃过许多苦,想必干重活儿累活儿也能适应。至于说到挖煤有一定的危险性,被形容为“四片石头中间夹着一块肉”,那也无需过度害怕。人活一世总有一死,有的人平地跌跤还要命呢,好端端的人被汽车轧死,被水淹死,甚至被雷击了,不都是常事吗?人一辈子在哪儿生,到哪儿死,都是老天爷安排好的,该活的死不了,该死的活不成,斤斤计较毫无意义,怕死啥也不干了,那才是真正的愚蠢呢。

拿定了主意,朱本松将祁北公司给他的一笔“遣返费”悉数寄给老家的亲人,然后神秘失踪了,实际上是去私人小煤矿当了采煤工。

人到了穷途末路的情况下,往往会被激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据朱本松所在煤矿的老板说,这个“朱老师”很不简单,当过教书先生的人竟然比他从南方招来的挖煤小工还能干,特别能吃苦,按照挖煤的量来计算薪酬,朱本松几乎每个月在工人当中都能拿到最高的工资额。

“只可惜煤矿遇到了塌方,把朱老师的命要了。这事情也不能怨我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哪家私人煤矿不出事故,不死人?相比较而言我的矿算好的。人都死了,我作为他的老板不能坏了良心。我要是没良心的话,像朱老师这样完全向外界隐瞒了他在煤矿上班、自身来路不明的矿工,我挖个坑把他埋了,岂不是神不知鬼不觉?可我没有这样做,老朱积攒的钱财,我分文不少都给你们拿来了,而且我还愿意给他一笔钱作为赔偿,你们把这笔钱看做‘命价’也行,反正我觉得对得起良心。再怎么说朱老师死于意外事故,也不是谁把他给害了。”私人煤矿的老板专程来到祁北市找到朱本松的一帮老乡,对着程雨涵等人自我表白说。

煤矿老板赔了5千元,再加上朱本松一年多挣的钱,差不多有1万块钱了,这笔钱绝不是小数目,“万元户”是那个历史阶段富人的代称。大家在为朱本松的死叹息哀痛的同时,也觉得老朱选择了一条适合他自己的路,仅用一年时间挣了好几千块钱,真是不容易。眼下虽说赔上了一条命,但能给妻儿老小留下1万块钱,也算尽到为人子为人夫的责任了。

程雨涵等人合计了一下,认为朱本松遇到的煤矿主,是众多煤老板当中比较有良心的一位,人家给的赔偿,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完全能够让人接受,所以大家商量不再为难煤老板,只是要求他继续承担朱本松的丧葬费用,然后老乡们都愿意帮着给朱本松的家属做工作,让他们接受这个现实。程雨涵说:“本松是我的远房亲戚,我把他的老妈叫姑哩。在这儿,我能当他一半的家,他家属的工作我来做。”

程雨涵等人见到朱本松的遗体时,都为他的头部、面部被塌方弄得惨不忍睹而唏嘘。多数人都认为,与其让家属看见亲人被砸得面目全非,还不如直接让他们面对骨灰盒,这样反而显得更人道一些。后来程雨涵站出来说话:“这事我做主了,先火化。家属来了告诉他们,因为尸体不好保护,怕把人放得腐烂了,只好先火化。”于是,朱本松在亲人没有到达之前,被烧成了灰。

朱本松的追悼仪式在殡仪馆吊唁堂举行。一起来应聘的老乡们都为朱本松的不幸命运而垂泪,反倒是他的家属——妻子、儿子和弟弟、妹妹,反而显得不那么悲痛。也许因为朱本松“消失”已久,家人早已接受了没有他的现实,故而悲伤不起来,或者是那一笔钱的确能在亲属身上起到安抚作用。

在朱本松的追悼仪式上,赵逸飞还听到一个好消息:同来应聘的这批人,家属农转非的指标就要批下来了。除了李明善因为学历证书上缺照片,故而影响到家属转户口,估计要延后一批办理,其他人都有希望在最近拿到家属户口的准迁证,差不多寒假就可以将家属接来G省祁北市,结束两地分居的现状。

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喜讯。好消息冲淡了朱本松丧仪的悲痛气氛,赵逸飞不由得将两者联系起来,未免内心又为朱本松和他的亲属感到遗憾和不公平,但事已至此,谁也改变不了现状,人各有命,老天爷的安排就是如此,其奈它何?包括李明善,一个小小的、不应有的失误,却要耽误了人生大事,岂不是也很冤枉?

迁转家属户口很快变成现实。要知道,仅仅在一年半之前,作为在乡村学校任教的、包括赵逸飞在内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群体,转为正式教师,甚至家属农转非,对他们来讲简直就是梦想啊!要是没有国家放开人才流动的政策,就没有他们自主选择的西行应聘,也更谈不到转正以及迁转家属户口。回过头来看,当初毅然决然离家远行,看来是走对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棋,这步棋将改变并且正在改变他们每个人及其家属的命运!

办理家属户口准迁手续之前,要不要将父母一起转为城镇户口,全家人都改吃商品粮,还是仅仅迁转妻子儿女的户口,赵逸飞很费了一番神思。

赵逸飞作为独生子女,按照国家政策,家属农转非,除了妻子儿女,父母随迁也没有问题。按照他的想法,爷爷已经去世了,剩下的一家三代人都迁到祁北市来,举家团聚,共同过城市生活,何尝不是一件其乐融融的好事?但是,当他通过在乡政府工作的高中同学帮助,好不容易有机会和父母通过长途电话商量迁转户口事宜时,二老却不同意将他们的户口迁入城市。爹说:“你把媳妇、娃娃的户口迁了肯定是好事,将来孩子在城市上学念书,长大了就业找工作,没有商品粮户口肯定不行。你媳妇转成城镇户口,她还年轻,说不定能找到正式工作,当个工人比当农民强多了。至于我和你妈,转户口还不如不转呢。转了,这边责任田要交回去,可我们习惯了在黄土地上劳动,进了城没事干,还不得把人急出毛病来?再说,要是我俩没事干,没有一点点收入,你的负担也太重,仅仅靠你的工资养活得过来吗?”妈说:“我跟你爹劳动惯了,要是整天坐着不干活儿,还不把人憋屈坏了?再说,咱农村空气好,环境好,亲戚邻居的,人熟,我们住到这儿不心急。”爹又说:“我和你妈身体都好,种点庄稼,务劳点果树,不光能够吃穿,身体也锻炼了。”妈又说:“养儿防老,主要是真正老得不能动,才需要儿女们尽孝。眼下你放心把媳妇娃娃领上去,等我和你爹真正老了,再到城市里享福去不迟……”

赵逸飞不得不认真考虑父母双亲的意见。经过商量和思考,最终决定只将妻子和孩子的户口迁入城市,父母仍留在农村耕种责任田。

等到放寒假的时候,赵逸飞和同来应聘的那批人相继办好了家属户口的准迁手续。这次回家,就可以将家属及其户口搬迁来祁北市,从下学期开始,大家都将结束前段时间那种特殊的单身生活。

祁北是新建立不久的城市,途经本市的铁路客运列车为数不多,始发车就更谈不到了。过路车在祁北车站并没有多少带铺位和席次的车票,况且等到学校放寒假,全中国的铁路公路民航,差不多都进入了所谓的“春运”时期,乘车之难不言而喻。记得去年放寒假,赵逸飞背着一个草绿色的帆布包和一个类似于民工们使用的编织袋,里面装着衣物和回家过年的东西,好不容易挤上火车,搭在肩膀上的行李却迟迟拿不下来,因为四周全是人,拥挤的程度不允许将行李卸下来。据站在车门口的人说,开车之后好长时间,列车员连车门都关不上。一路上,赵逸飞只能站在过道,每每有人通过,只能侧着身子让别人过去。一直站到快要下车的前一站,才有了四个人挤三人座席的机会,在火车上站立二十多个小时,小腿和脚都肿了。

这次放寒假回家,乘车同样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祁北公司教育处考虑到有大量新招聘来的教师——大多为上年度刚刚招来的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需要回老家探亲,故而联系了汽车客运站,让他们给本单位的老师们发专车到省城,然后再转乘火车。毕竟省城是大站,开往外地的始发车较多,火车票的问题相对好解决。于是,赵逸飞也选择了乘坐单位统一买票的大客车到省城,再转乘火车到老家。

教育处统一购票的长途汽车,发车时间为凌晨4点。赵逸飞和许多同事一样,3点钟起床,带着很笨重的行李赶去汽车站。虽说行包里面没有太值钱的东西,但那时候祁北公司的员工有很好的生活福利,单位发的大米清油和新鲜的以及冷冻的食品根本吃不完,所以回老家的人个个都带了不少东西,鼓鼓囊囊的。赵逸飞仍然带了一个帆布包和一个编织袋。按照他的想法,编织袋不起眼,即使遇到了偷包贼,人家也许看不上,所以他把相对贵重的东西放到了编织袋里,其中最重要的一件衣物是新买的、当时十分流行的黑呢子长大衣,打算拿回家去过年穿,也算有点衣锦还乡的味道。回家所带的现金,一部分是孝敬老人补贴家用的,一部分是用来搬家作路费的。害怕将钱放到一处,万一丢了就全丢了,故而他将一半钱装在身上,另一半装在新买的黑呢子大衣兜里。之所以这样装,还因为他想着编织袋并不大,也柔软,也许能带在身边,可是,上车的时候才发现,车厢空间太小,但凡有一点体积的行李,都要放到车顶上去。将编织袋交给安放行李的司乘人员时,赵逸飞心里有几分忐忑:万一丢了怎么办?但也无可奈何,只好自我安慰说,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行李,别人的丢不了,我的也不会丢。

赵逸飞的运气并不好,侥幸心理不能用来保证他的财产安全,这次回老家的路上,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