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是蜀汉著名将领,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在蜀汉关、张、马、黄、赵五虎将中,虽名列最后,却是最有政治头脑的人物。他的高尚品德及为国尽忠的精神更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一、忠心报知己,单骑救阿斗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少有声名。关东诸侯讨卓,赵云率本郡义从兵投于公孙瓒帐下,立志报国。可是公孙瓒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大军阀,胸无大志,鼠目寸光,只知兴兵夺地,不识国家大体,使赵云很失望。后来,刘备也投到公孙瓒帐下,刘、赵二人一见如故,遂成知己。公孙瓒表刘备为平原相,刘备前往赴任,两人难舍难分,洒泪而别。不久,赵云以兄丧为由,告假归乡,脱离了公孙瓒。
建安五年(200),袁、曹相持于官渡。刘备此时投奔袁绍,赵云闻讯,赶来相见。赵云见刘备只身一人,兵将流散,将被袁绍轻视,便灵机一动,私下招募流民数百人,武装起来假称是刘备的部曲,竟瞒过了袁绍,使他不得小视刘备。刘备十分感激,与赵云同床眠起,倚为左右手。
建安十三年(208),刘备被曹操追袭,兵败长坂,全军覆没,连妻子、儿子都被冲散了。刘备和诸葛亮等只有几十骑冲出了重围。在冲杀中,赵云也失去了联系。这时,有人说赵云北投了曹操。刘备听了十分气愤,用手戟敲说话的人。刘备说:“我十分了解赵云,他绝不会背叛我的。”原来,这时赵云正出生入死地在千军万马丛中左冲右突,寻找失散的主母甘夫人和幼主阿斗。赵云血战良久,好不容易在奔逃的难民群中找到二人。这时,阿斗年仅周岁。赵云忙解下铠甲,把阿斗纳入怀中,保护着甘夫人,终于突出了重围,回到刘备身边。刘备嘉其忠勇,升其为牙门将。
二、有勇又有谋,一身都是胆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耸立于汉中南郑西面的门户定军山,是两军争夺的战略要地。蜀将黄忠阵斩曹将夏侯渊,占领了定军山。不久,曹操领大队人马从关中杀来,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曹军运来米粮数千万囊至北山下,黄忠领兵去夺取。赵云领少数骑兵接应,中途突然和大队曹军遭遇,赵云虽身陷曹军之中,但毫无惧色,挺枪跃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军溃散。赵云且战且退,曹军又汇合起来,追至赵云营寨。赵云匹马单枪,立于营外,寨门大开,偃旗息鼓,摆起“空城计”。曹军中张郃、徐晃领兵至赵云寨前,疑营中定有埋伏,不敢进攻,急忙退走,这时赵云又擂动战鼓,虚张声势,并且用号箭在后面射击曹军,曹军惊慌逃去。曹军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拥到汉水边,落水死者不计其数。第二天,刘备和诸葛亮来到赵云营寨,察看昨天作战的地方,了解赵云设计智退曹兵,十分惊喜地说:子龙一身都是胆。此战以后,赵云多了一个别号,众人称他为“虎威将军”,名声大振。
三、顾全大局,深明大义
赵云不只是一员有勇有谋的战将,并且具有远见卓识,极有政治头脑。赵云还深明大义,遇事以国家利益为重,又能顾全大局,不贪小利。这些品德和行事,都表现了他的政治家风度。
建安十四年(209),赵云随刘备平定江南,升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心怀叵测,将其美貌的寡嫂献给赵云,套近乎以图谋不轨。赵云对赵范说:“我们既然是同姓,就犹如兄弟,你的兄长就是我的兄长,不能做这等事。”左右的人都劝赵云顺水推舟将其娶下。赵云说:“赵范是被迫投降,不知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不能为了一个女子坏了大事。”赵范见赵云不上钩,害怕阴谋败露,就溜之大吉。赵云当作没事一样,礼遇赵范家族。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进入成都以后,“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易诸将”。赵云极力反对这种做法,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三国志·赵云别传》)刘备听了赵云的建议,稳定了益州民心。
章武二年(222),刘备大举发兵征讨孙权,欲与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赵云分析了当时形势,劝谏刘备顾全大局,尊重实际,不要冒险出征。赵云说:“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三国志·赵云别传》)可是,刘备不听赵云的规劝,遂出兵东征伐吴,结果夷陵兵败,蜀汉受到极大的损害。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街亭败还。赵云和邓芝屯驻箕谷掩护主力进退,兵力单薄,受到魏大将曹真的进攻。在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魏军不敢进逼,这支蜀军全军而返,军资什物没有遭受损失。诸葛亮下令奖励赵云军。赵云说:“这次打了败仗,无功不受禄。”他把奖励的绢帛放在官库里,至十月发给将士作冬衣,诸葛亮十分赞赏。(许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