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张大可讲史记套装(套装3册)

法正 弃暗投明,智绝当代

字体:16+-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刘备最得力的谋士之一,史称“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是三国时期一位难得的智士。

一、飘落蜀地,思得明主

法正是名门之后,能“料世兴衰”。建安初年(196),中原地区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法正与同郡孟达一道入蜀避难,投靠益州牧刘璋。过了很长时间,法正才做了新都县令,官小位卑,郁郁不得志。后来,刘璋虽然提拔他为军议校尉,参与议论军事,谋划筹策,但是,刘璋才非人雄,不能知人善任,虚置官位,并没有充分发挥法正的聪明才智。而那些深得刘璋倚重、有权有势的东川集团人士却鄙薄、诽谤和排挤法正,使他徒有鸿鹄大志,恨世不遇。只有益州别驾张松是法正的知己好友。他们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纵谈兴亡,抒发壮志,但恨刘璋懦弱无能,乃平庸之辈,不足使他们得以驰骋风云,施展抱负。二人忧愤悲叹,思得明主。

建安十三年(208),张松作为刘璋的特使去拜望曹操,却受到冷落,他怀恨返蜀。回到成都后,张松在刘璋面前谴责曹操不义,劝刘璋及早与曹操断绝往来。同时,他又把刘备称颂一番,认为刘备是刘璋的同宗亲戚,完全可以信赖,与之深交,并且推举法正去结好刘备,共图大业。刘璋接受了张松的建策,任命法正为使节东赴荆州。法正久慕刘备英名,早就盼望有幸相识,但是,法正以政治家的机智,不露声色,佯装推辞再三,最后做出迫不得已的样子勉强受命。刘备非常殷勤地接待了法正,他们一见如故,志气相投。法正敬佩刘备的霸主之略和为人,刘备器重法正的奇才睿智。为此,法正决心竭力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回到蜀地后,他和张松都为刘备的雄才大略所折服,私下密谋,誓将共同拥戴刘备,实现宏图大志,只是苦于没有机缘。

二、弃暗投明,阴献妙计

建安十六年(211),刘璋得知曹操将派遣钟繇伐汉中,讨张鲁,顿时惊恐万分,六神无主。法正与张松见时机已到,立即行动起来。张松忙劝说刘璋迎刘备入蜀伐张鲁,夺取汉中,安定北方危局。而且再次推举法正为使者去迎接刘备。于是,法正衔命出行,又一次与刘备相聚。法正向刘备详细地介绍了蜀地的山川地貌及经济、军事等情况,暗地向刘备献策道:“以将军的英才,乘刘璋懦弱无能,有益州股肱张松在内响应,尔后攻取益州,凭借天府之富饶险峻而成就大业,易如反掌。”刘备欣然从之,立即沿长江溯水西上。刘璋亲自到涪城(今四川绵阳)恭候刘备。张松急于求成,又暗地让法正转告刘备:目前会于涪城,可以顺势擒拿下刘璋,将军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坐定益州。刘备老谋深算,因初入异地,民心不服,所以不愿意仓促行事。从此以后,法正成为刘备的心腹顾问,不离左右,“是训是谘”。

第二年,曹操出兵孙吴,刘备拟回兵相救。张松慌忙写信给刘备和法正,问道:“今大事唾手可立,如何弃此良机而去呢?”张松的兄长张肃得知此事,怕事情败露后祸及于己,竟不顾手足之情,将事情披露给刘璋。张松被杀,刘备失去了内应,法正失去了知己,无不悲恸惋惜。从此,法正为刘备肝脑涂地,屡建奇策。

刘备自葭萌(今四川广元)南征,多次击败刘璋的部队。在这紧要关头,广汉郑度向刘璋献策:坚壁清野,迁徙全部巴西、梓潼人到涪川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三国志·法正传》)。刘备得知消息后非常憎恶不安,向法正问策。法正胸有成竹,断定刘璋终不能用此计,劝刘备不必担心忧虑。果然,刘璋不听郑度计谋,反而对部下说:“我只听说拒敌以安民,没听说过要动民以避敌。”于是,刘备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雒城(今四川广汉)。这时,法正致信刘璋,分析形势,晓以利害,奉劝刘璋识时务,指出刘璋的部属没有一个人尽忠。法正说:“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济门户,展辗反复,与今计异,不为明将军(指刘璋)尽死难也,而尊门犹当受其忧。”(《三国志·法正传》)接着法正剖白自己所为,是与时俱进,劝刘璋要随时势。法正说:“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指刘备)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三国志·法正传》)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攻取成都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并赐予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恩宠至深。

三、荐贤献策,好施报复

刘备非常倚重法正,对其奇谋画策言听计从。刘备兵围成都时,刘璋部下蜀郡太守许靖欲逾城投降,此举使刘备感到厌恶。夺取益州后,刘备广揽人才,拜官授职,“皆处之显位,尽其器能”,却独独不用许靖。法正远见卓识,劝说刘备:“许靖是天底下最有名而无实的人。现在初创大业,可借许靖之名望来广泛传播您的英名。如果对他不礼,天下人就要说您贱贤。对许靖应该加以敬重,像昔日燕王优待郭隗那样,做个姿态给大家看,以表示您对人才的厚爱,广揽人心。”刘备立即以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后又任他为太傅、司空,位至三公,深受蜀国人士的敬重,连诸葛亮也敬仰三分。

初定益州,群下劝刘备娶刘瑁之遗孀,以示团结东川集团。刘备与刘瑁同族,怕遭人议论。法正进言:“晋文公是子圉的叔叔,尚且娶子圉之妻;而您与刘瑁仅仅是远房宗室,娶他的妻子有什么关系呢?”法正这么一说,刘备就接受了,解决了当时的一个政治难题。

当法正感到踌躇满志时,一些恶习也有所膨胀。他好施报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史书记载,“一湌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三国志·法正传》)。因此,法正引起部分人的反感和不满。他们纷纷在诸葛亮面前说,法正作为蜀郡太守骄横无理,希望诸葛亮能够禀报刘备,抑其威福。然而在当时,法正的地位并不亚于诸葛亮,又是刘备的谋主,颇得刘备的垂青。况且时值风云之际,刘备在荆州,北畏曹操的强悍,东惧孙权威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进退狼狈,形势紧迫。多亏法正的辅翼,才使刘备取得了益州,幡然翱翔。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也就不愿去管这桩闲事,听凭法正出出胸中怨气。

尽管如此,法正身为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过人的才干和机智,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瑕不掩瑜。

四、建功汉中,智绝当代

汉中是益州的天然屏障,环山抱水,土地肥美,物产丰盛,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轻易收降张鲁,平定汉中。事后却不因势进攻巴蜀,而是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自己却班师北还。法正以他敏锐的政治嗅觉,极其准确地估计了形势,及时向刘备献策道:曹操不因势以图巴蜀,“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三国志·法正传》)。法正还进一步分析了占有汉中之利,若据有汉中,“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刘备大加赞许,旋即带着法正,亲率大军进兵汉中。在战争中,法正善于把握战机,克敌制胜,最后火烧曹营,刀劈夏侯渊,夺取汉中,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后来,曹操了解战况,对法正洞察形势的能力和作战智术钦佩不已,禁不住叹息道:“我料定刘备没这么高的策略,杀我大将夏侯渊,原来是法正教他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他权倾内外,地位显赫。不仅刘备宠信雅爱法正,诸葛亮也“每奇正智术”。

不幸的是法正于建安二十五年(220)病故,时年四十五岁,正值年富力强,大有可为的年华。刘备痛心疾首,“为之流涕者累日”。(蔡东州 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