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张大可讲史记套装(套装3册)

陆逊 使蜀汉走向衰落的关键人物

字体:16+-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八阵图》诗中咏诸葛亮功绩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末句“遗恨失吞吴”,是对蜀汉帝业不成的慨叹。造成蜀汉失去“吞吴”之举的关键人物,便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第四位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吴郡人陆逊。

一、青年脱颖,才调长者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本名议,后称逊,家世为江东冠族。祖父陆纡很有学问,官至城门校尉;父陆骏,东汉末年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十岁时丧父,随母在从祖陆康家长大。陆逊少小知名,与陆康之子陆绩齐名于江东。

陆康任庐江太守,与袁术有矛盾。袁术举兵相攻,陆逊只得带着陆康的眷属回到吴县,这时,只有十五六岁的陆逊肩负起一个大家庭的生活重担。公元204年,陆逊二十二岁,被孙权征召为掾属,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代理县令职务。

海昌在今浙江余杭东南,是当时的一个贫瘠地区。陆逊在任时连年干旱,他毅然开仓赈济,又“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蒙赖”,号为“神君”(《世说新语》卷五注引《吴书》)。当时又值会稽一带山越暴动,陆逊挥师往讨,“所向皆服”,发展部曲达两千余人。接着陆逊又讨平鄱阳地区尤突等人的暴乱,因功拜定威校尉。陆逊初露军事才华。

陆逊有才又有德,有古时祁奚举贤不避仇的长者之风。会稽太守淳于式曾上书告发陆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陆逊进京见孙权,反称赞淳于式是“佳吏”。孙权很奇怪,问陆逊:“人家告你状,你却为何称赞他?”陆逊回答:“淳于式告我出于爱民之心,此乃良吏,我怎么能反过来挟仇诬告他呢!”孙权非常钦佩,更加器重陆逊,将孙策女儿许配给他,倚为心腹,数访世务。陆逊在东吴政治上的地位也就更加巩固了。

二、麻痹关羽,巧夺荆州

公元214年,孙权索取荆州南三郡,孙、刘两家兵戎相见。此后,双方都严加防范。孙吴派驻陆口的大将是吕蒙,关羽非常忌疑他。公元219年,关羽围襄、樊,取得胜利,威震荆、襄,引起了孙、曹两家的注目。吕蒙认为这是夺取荆州的一个好时机。为了麻痹关羽,让他全力向北,吕蒙想好了一个策略,向孙权献计,他称病回建业,举荐足智多谋的陆逊为荆州督。陆逊在征讨丹阳山越时已显示了他的非凡军事才能。当时,叛乱的山越有几万人,陆逊带兵不多,他设疑兵之计,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千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冲击,很快就平息了丹阳的叛乱。但是,骄狂自大的关羽根本看不起陆逊,又被襄阳的眼前胜利所鼓舞,一定会放松对东吴的戒备,撤下荆州守卫去增援襄、樊。吕蒙的计策得到孙权的赞成,于是陆逊来到了陆口孙吴的西部前线。

陆逊到了陆口后,为蒙蔽关羽,写信称赞他用兵及时,战功卓著,“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打败敌国,真是同盟之福;擒获于禁,是流芳百世的胜利,可与春秋城濮之战和楚汉时韩信的井陉之战相媲美。陆逊在信中还说:“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三国志·陆逊传》)意思是,曹操不甘失败,会向前线增援。陆逊提醒关羽要注意,打了胜仗,不要骄傲,要全力以赴去争取最后的胜利。陆逊摆出一副十分关切的样子说:“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关羽得书,见陆逊言辞卑下,十分得意。于是,他把荆州防吴的守军全都撤下来调到了襄阳前线。这时,曹操的增援军队也赶到了。曹将徐晃向关羽发起进攻,关羽失利。这时吕蒙已率孙吴大军,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关羽发现中计,连忙解围撤退。

关羽率疲惫之卒来争荆州,军无斗志,一路逃散。他不敢南下收复江陵,向西退走。十一月到了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被孙吴包围。他竖起了假降之旗,带领十余骑突围,行至临沮(今湖北远安北),被吴将马忠俘获,蜀汉的荆州军全部瓦解。陆逊配合吕蒙,全线出击,直插到秭归三峡地区,收降夷汉兵凡数万计。孙权以功升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

三、以弱胜强,夷陵败蜀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立即发动了夷陵之战,讨伐孙吴,替关羽报仇,欲夺回荆州。刘备此举,失去理智。赵云曾劝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刘备听不进去,孙权也怕两线作战于己不利,便遣使求和,刘备不从,亲自带领近十万大军从白帝顺流而下杀向东吴。孙权求和不成,也起兵应敌,拜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率五万兵西击刘备。东吴战将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都受陆逊节制。

七月,刘备派吴班、冯习等率兵四万击破吴军李异、刘阿等部,占领吴地秭归、巫县(今重庆巫山西北),留赵云于江州(今重庆市)为后援,策应主力行动,自己率大军顺江而下。公元222年正月,蜀将吴班、陈式又率水军屯据长江北岸的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一时间蜀军势不可当,吴国上下一片焦虑。面对蜀军的强大攻势和节节胜利,陆逊没有被其声势所压倒,也没有因暂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他从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针,先让一步,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将部队撤至今湖北宜都市长江南岸的夷道和北岸的猇亭,把五六百里山区让给蜀军,完成了战略退却,待机全线反击。

陆逊战略性质的大步后退,引起部下的不满。老将韩当、徐盛等认为他怯敌,纷纷要求出击,与蜀军决战。陆逊对部下求战心切而不考虑全局的想法,一方面按剑施令“不可犯矣”,一方面陈述利害晓喻大义。他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以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三国志·陆逊传》)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陆逊得兵法要旨,沉着冷静排除干扰,稳健地按照自己的战略行事,捕捉最佳的决战时机。

陆逊坚守不出,刘备屡攻不下,两军相持长达半年之久,蜀军失去锐气,弱点开始暴露出来。刘备把十万大军屯驻在从巫峡至夷陵的一百余里的山地上,分散四十余营,陆逊担心刘备水陆俱下,这样蜀军居高临下扑向荆州,在平川上打消耗战,胜负难料。现在刘备把蜀军屯在漫长的山谷间,无所作为,意气沮丧。陆逊把反攻时刻定在了公元222年六月,正是暑势之时,采用火攻,致使蜀军全线崩溃,刘备也差点成了俘虏。这一仗,陆逊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四、出将入相,忧郁而逝

公元228年五月,曹魏大司马曹休中吴鄱阳太守周鲂的诈降计,率十万大军入皖。陆逊奉命率朱桓、全琮等截击,在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大败曹军,斩获万计。陆逊凯旋,当他路过武昌时,孙权命令用自己的御盖以覆陆逊。第二年,陆逊拜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

陆逊身为将帅,不仅有着高超的军事才能,同时有一整套治国安民的谋略。他虽然长期驻军在外,但时刻不忘国家大事。他曾上疏给孙权,对当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他说:“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三国志·陆逊传》)他建议孙权像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又说:“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之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统一矣。”(同上)陆逊再次阐明战争的危害性,劝说孙权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要紧,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公元244年,陆逊入都代顾雍为丞相。孙权给予高度的评价,称他:“惟君天资聪睿,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弭难。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同上)孙权把陆逊誉为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子牙。

公元245年三月,正当陆逊为相施展治国才能时,由于卷入孙权两子孙和、孙霸争夺太子的事件中,被孙权遣使责让,陆逊气愤交加,忧郁死去,享年六十三岁。(舒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