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决定孩子的一生

让冲动的孩子学会理智

字体:16+-

《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曾刊登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个常常登台领奖的小学生竟成了“杀人犯”,就是因为他的一时冲动:

杨明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顸呱呱,老师和家长都表扬他,以至于杨明养成了骄傲自满、不可一世的个性。稍有不称心的事,就骄横无理,一触即跳。

在一次文艺演出时,拿着表演用的大刀的李东不小心把杨明最爱穿的阿迪达斯衣服划破了,两人发生了争执。杨明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抄起旁边的铁棍将李东打得头破血流,倒地不起。最后,杨明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培根曾经说:“冲动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故事中的杨明就是因为一时的冲动,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一生!这样的代价似乎过于惨痛了。

生活中,像杨明这样喜欢冲动的孩子有很多,在他们冲动时,总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失去理智,做出令人失望的事。孩子偶尔冲动在所难免,如果经常出现冲动、逆反的情况,其危害就不容忽视了。

1.冲动不利于身心健康

人在冲动、发怒时,体内的各个脏器与组织极度兴奋,会消耗体液中的大量氧气,造成大脑缺氧,为了补充大脑所需要的氧气,大量的血液涌向大脑,使脑血管的压力激增。在大脑缺氧以及脑血管压力剧增的情形下,人的思维会变得简单粗暴。此外,人在冲动、发怒时,精神心理会过度紧张,造成心脏、胃肠以及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失常,时间长了,必然会引起多种疾病,对身心健康大为不利。

2.冲动影响人际关系

冲动的人往往脾气比较暴躁,与其他人交往容易产生矛盾。而引起矛盾的诱因多数是因为一些小事,话不投机半句多,轻者发生争吵,重者拳头相向。在一个集体里面,孩子必须和周围的人进行接触,如果因为冲动和别人闹得不愉快,势必影响一个集体的团结。大家在一个环境里生活,都希望有一个和睦相处的氛围,更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理解。而性格冲动的孩子往往以声压人,以拳服人,动不动就跟周围的人过不去,别人自然会厌烦他,对他敬而远之,长此以往,不仅得不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理解,还会失去真正的朋友和友谊,以致感到孤独和寂寞。

3.冲动的孩子难以获得进步

每个人都长期生活在一个团队里,都想在这个集体里获得进步,取得好成绩。但如果孩子的性格过于冲动,就很难获得进步。

一方面,冲动的孩子容易受挫折。有的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表现不错,就是爱冲动,他们脾气比较暴躁,经常和周围的人争吵,甚至打架……这样的孩子轻则受批评,重则挨处分,这样,个人的成长、进步自然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性格冲动的孩子很难得到老师喜欢,长大以后更难得到领导的认可。每个集体都有严格的纪律,性格冲动的孩子往往没有办法忍受纪律的约束,受到批评或者委屈时,会变得冲动,喜欢和他人斗嘴,次数多了,必定引起反感,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4.冲动的孩子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在所有导致严重后果的冲动中,对社会、对自己危害最大的莫过于“冲动杀人”。在谷歌中以“冲动杀人”为关键字搜索文章,有1930000篇相关条目大都为冲动而动手的。小杨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无数痛苦的事实与血淋淋的教训,一再告诫家长:一定要改变孩子性格冲动这个弱点,否则就会成为“魔鬼”的代言人。

一般来说,孩子容易冲动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生理因素是指孩子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善,特别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还很不平衡。因此,一旦他们紧张、受到刺激,就会非常激动而不能自控。比如,三四岁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虽然都有发展,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行为上容易引起兴奋,不能约束自己,很容易做出冲动行为。

社会因素往往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或过分地“保护”和限制孩子,使他的冲动行为得以强化。比如,不允许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玩等,时间长了,孩子会很封闭,缺乏集体合作的体验,于是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一旦有什么不满就会表现冲动。此外,环境的不良刺激,如家庭气氛的紧张,家长对待孩子教育的不一致,缺乏双亲的爱以及遇有疾病或外伤的打击等都会导致孩子的冲动行为。

当然,除了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外,还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孩子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好冲动,遇到喜欢的事就开心,遇到厌恶的事就不高兴,他们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几分钟前还在大哭大闹,几分钟后就“雨过天晴”,笑声朗朗了。

当孩子因冲动而失去理智时,很多家长可能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专家建议,对待爱冲动的孩子,家长不妨试用以下几种方式:

(1)冷静处理。比如,有的孩子会出现“人来疯”现象,家里一来客人,他就十分冲动,什么都不顾了。父母一时也难以说服他,这时可采取冷处理,不理他,等客人走后,再对他实施适合的教育。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家长应善于调控自己的举止行为,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改掉那种动辄打骂的冲动的教育方法。

(3)耐心引导。如果孩子出于好奇心而引起冲动,把东西搞坏了,家长不要打骂孩子,而应耐心地引导他,给他讲清楚东西损坏了是很可惜的,要求他以后做事要细心、认真,并启发和帮助他对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探索。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两个孩子正为争一个玩具而哭泣时,你可以用另一种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融入另一种游戏的快乐中,就会破涕为笑。

(5)告诉孩子遇事三思而后行。家长应教给孩子,在做出行动之前要多思考,耐心地从多角度考虑,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急着行动。

(6)教孩子学会忍耐。一个人情绪容易失控,主要是“忍”字功做得不到家。所以修炼忍耐功夫是自控的有效措施。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告诉他一些可以控制情绪的方法,比如可以在心中默数“一、二、三……”再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值得爆发,也可以通过掐自己的“虎口”穴位以制怒。

(7)父母的管教方式要一致。面对孩子冲动时,父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是很不好的,这会让辨别力不强的孩子陷入迷茫,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一定要一致。同时,要让孩子懂得为所欲为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同时父母要有修养,不急躁、不愤怒,要用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8)教给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家长应教给孩子,当“血液又开始涌向四肢”时,可以选用以下方法来平静心情:

①深呼吸,直至冷静下来。慢慢地、深深地吸气,让气充满整个肺部。把一只手放在腹部,确保你的呼吸方法正确。

②自言自语。比如对自己说“我正在冷静。”或者说“一切都会过去的。”

③采用水疗法。让孩子洗个热水盆浴,可能会让孩子的怒气和焦虑随浴液的泡沫一起消失。

此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尝试美国心理学家唐纳·艾登的方法:想着不愉快的事,同时把指尖放在眉毛上方的额头上,大拇指按着太阳穴,深吸气。据艾登说,这样做只要几分钟,血液就会重回大脑皮层,人就能更冷静地思考了。

总之,家长只有认真对待孩子的冲动,才能避免他们因冲动而失去理智,惹出祸端。父母可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使孩子在平和安静的气氛中静心进行阅读或手工制作类的活动,从而减少产生冲动行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