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唐明皇传

第五章 耀功封禅堕淫逸 泰山封禅祭天地

字体:16+-

封禅,即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向天地报告自己的功业,祈祷保佑。开元之前,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到泰山封禅。

历史上真正关心民生大事的帝王是不行封禅大典的,如隋开皇十四年(594),“群臣请封禅”,隋文帝最初拒绝,后来令牛弘制定封禅仪注,但最终隋文帝还是决定不举办封禅大典。他诏告天下:“此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但当东狩,因拜泰山耳。”开皇十五年(595),隋文帝经过泰山脚下,用祭南郊的礼仪祭拜一次便了。

唐太宗贞观年间的统治,是历代歌颂的太平盛世,当时赵郡王和工部尚书等上疏建议到泰山封禅,太宗表示犹豫,他征求魏徵的意见。魏徵陈述利害,言封禅为劳民伤财之举。太宗认真考虑了魏徵意见,决定不搞封禅,日后未去。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虽然举行封禅大典,但由于他的功业远不如贞观之治,因此《旧唐书》作者认为高宗“封岱礼天,其德不类”。对国对民都没有意义。

开元元年(713)十月,明皇准备任姚崇为中书令,张说嫉妒,唆使御史大夫出面弹之,玄宗不纳。十二月,“姚崇既为相,紫微令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煽动亲王反对姚崇,事发,“说左迁相州刺史”。

开元九年(721)开始,张说二次担任宰相。当时开元改革虽然取得成效,边区安定,农村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但社会又出现新问题,土地兼并激化,逃户增多。但张说二次当了宰相以后,对当时国计民生的迫切问题不闻不问,却积极粉饰升平,固位取宠。

开元十年(722)以后,以宰相张说为首,在京城掀起鼓吹封禅大典的浪潮。

最重要的是掀起封禅大典请愿浪潮,迎合玄宗好大喜功心理,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开元十二年(724)十一月,吏部尚书裴灌请封东岳,颂扬明皇“握符提象,出震乘图,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臣幸遭倡运,谬齿周行,咸申就日之诚,愿睹封峦之庆”。玄宗当时未考虑好,暂时“未议封崇之礼”。

三天以后,张说带领副相源乾曜,前后三次上疏,恳请玄宗封禅。

其时,文武百官、四方文学之士上书修封禅者“前后千有余篇”。哪来的四方文学之士呢?他们既不是地方良吏,也不是各地知识分子,可能是在东都参加整理图书、抄书、编书的知识分子,因为张说是修书使,是修书的首领,首领既然屡次上封禅表,那些文士哪敢怠慢呢?由于张说等人大哄大嗡的结果,使唐明皇“不得已而从之”。决定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初十日,到泰山行封禅大典。

开元十二年(724)十一月,玄宗离长安到东都去,做好准备后东巡。按常规群臣都前来送驾。深知宰相的唐玄宗,预料极谏阻止封禅的宋璟,可能托病或借故不参与送驾,想不到他早已率百官赶来。正在玄宗喜出望外时,他送上第三道辞官奏本。

玄宗说:“朕欲封禅,卿极言阻之,难道说朕功不高吗?德不厚吗?符瑞不至吗?何为不可?”

宋璟说:“陛下功高则高矣,而百姓尚未深受其惠;德虽厚矣,然泽润尚未广被宇内;诸夏虽安,未足以供其事,远夷仰慕,未足以供其求;符瑞虽臻,灾警犹密;积岁虽丰登,但仓库尚稀!臣窃以为不可也!若陛下尚未审老臣此谏,则请喻谏之!臣虽未能远喻,但喻于人,请陛下试一省之:譬有人十年长患瘵,治后将愈,便欲使此人负米千斤,令其日行百里,可乎?"

“既不可,则老臣更言之:今韦逆、太平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之良医,虽除其疾苦,使大唐中兴,然犹初愈重疾之人,尚未甚充实,便欲告成功于天地,臣窃有疑!”玄宗说:“卿所疑何来?”宋璟说:“臣闻先贤云:‘自满者招溢,自骄者招损。’今以我朝方兴而告大成功于天地,臣疑我君臣威威烈烈出望贤宫之日,即已暗招溢损,致有他日对此望贤之宫,浩叹唏嘘之忧患!臣身为辅臣,苦谏不得,只有求避相位,让贤者继之!"

玄宗早已听不下去了。只等宋璟话音一落,便冷笑不止地下敕说:“卿老且病,准本罢为开府仪同三司,仍留守西京,下殿去吧!"

按封禅大典的计划,第二步是制定封禅礼仪,由张说负责。唐朝的封禅仪注最初由大儒颜师古拟定,元封元年高宗封禅,就是根据颜师古仪注进行的。张说以唐初封禅仪注为基础,根据开元年间的形势,张说制定的仪注特点如下:

为防止“突厥乘间入寇”,邀请四夷君长及使臣“从封泰山”,当时被邀者有突厥、契丹、奚、靺鞨、昆仑、日本、新罗、日南等。这样,使封禅变成具有国际性的盛典。

以皇父睿宗配皇地祇,山上祀上帝封坛,以高宗配享,邠王守礼亚献,宁王宪终献。

强调仪礼具体做法“断圣意”,对封禅具体礼仪,如果有意见分歧,最后由明皇裁定。

开元十三年(725)十月辛酉,唐玄宗从东都出发,“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从行。每置顿,数十里中人畜被野,有司辇载供具之物,数百里不绝”。前后共走了二十五天,十一月丙戌,到泰山下。

第一天,玄宗在山下行宫,斋戒沐浴。

第三天,玄宗乘马登山,宰相张说及礼官、亲王及宰相指定部分官员随驾登山。途中,玄宗忽然问道:“前代帝王封禅玉牒(祭文)为什么秘而不宣?”礼部侍郎贺知章答:“秘求神仙,故不欲别人看见。”明皇说:“朕今此行,皆为苍生祈福,没有秘密,可将玉牒公开,使知朕意。”玄宗玉牒的主要内容是表示李唐天下受命于天,强调自己的统治使“海内晏然”,最后为子孙和黎民祈福。

第五天,天气晴朗,玄宗在泰山顶祭坛礼拜上帝,献玉牒,以高祖配享。明皇首献、邠王亚献、宁王终献。礼毕,将玉牒藏在祭坛石室。接着,在祭坛东南方向的燎坛上,点燃木柴。火焰上升,日扬火光,烟尘飘向天空。同时,百官在山下祭祀五帝百神,时山上山下一片万岁声,唐明皇非常兴奋!

早晨“封祀”礼毕,玄宗、亲王、宰相、礼官开始下山,大约午间到达社首山大帐。迎接銮驾的百官四夷酋长向玄宗祝贺!

第六天,举行“禅社首”大典。社首山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玄宗在这里祭祀地神,以唐睿宗配祀。藏玉牒于祭坛下,礼毕。

第七天,玄宗在大帐接受朝觐,参加有文武百官、孔子后裔、朝集使、著名儒生,还有突厥颉利发,契丹、奚、靺鞨首领,日本、新罗、日南等使节。玄宗颁诏,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甲午,玄宗结束了封禅大典,敕四夷首领各归本地,銮驾返还东都。

銮驾进入兖州地界,玄宗敕高力士率近卫官兵护后宫嫔妃先返东都,自己却领着随驾百官至曲阜,祀祭孔子。

轰动全国的封禅大典,满足了唐玄宗好大喜功的欲望,从而使其骄奢滋长。但受益最多者是宰相张说,他不仅取得玄宗的完全信任,变成红得发紫的大臣,而且在封禅过程中,由于张说“自定升山之官”,把自己的亲戚、故吏带上泰山,从而得到皇帝“推恩”,获得官爵和赏赐,不少人越级升官。

封禅大典从准备到实施,一年有余,宰相和有关人员全力以赴承办此事。特别是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十二月期间,皇帝、亲王、百官、四夷首领及其护从几万人骑马、坐轿,往返于东都泰山之间,大量人员食、宿交通都由沿途州县人民供应,从而严重地增加了人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