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从澄衷学堂出来后考入中国公学,学业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胡适不是一个只会低头读书的书呆子,他是学生当中的活跃分子,他不只是学者,还是社会中人。
他在澄衷学堂的时候,就开始介入社会活动,当了西一斋的班长,还发起了各斋组织的自治会,在自治会发表了第一次演讲,从此,胡适的演讲越来越多,口才越来越好,统领能力和领袖的气质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随着自信心逐渐增强,他开始敢于坚持己见,行使独立的权力,也正是因为这样,后来和校方多次发生冲突。
胡适在中国公学读了两年期间,学校闹了一次大的风潮,他是主要的参与者,被推举为大会的书记,做了很多记录,起草了很多宣言。随后,为了反对学校开除同学许怡生和汤保民等人,胡适和一百六十多名学生一起退学,随即转入了刚成立的中国新公学。
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新公学解散了,胡适也不愿再回老公学。这时候家里的经济每况愈下,为了抵债,在上海的店铺也转让给了别人,几个兄弟分了家。因为要养活母亲,所以胡适就想着在上海先找个工作养家糊口。正当他前途渺茫的时候,遇见了一群不良的朋友,俗话说近红者赤,近墨者黑,胡适跟着这群朋友开始堕落了。他学会了吃喝嫖赌,过着放浪颓废的生活,每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不是与戏子往来,就是逛窑子。好在胡适有很多正经的朋友,他在中国公学教书的老师王云五,看到胡适这么堕落,非常着急。他多次找胡适谈话,劝他立刻搬家,离开这群狐朋狗友。为了解决胡适的生计,王云五介绍他去华童公学教国文,劝他利用课余的时间翻译外国小说,挣些稿费,也能增加学识。胡适的同乡好友许怡荪,看见才华横溢的胡适过着如此**的生活,感到非常可惜,也经常过来规劝他。
但这些规劝对于那时的胡适来说收效甚微,他依旧和那群朋友鬼混,最终闹出了乱子。有一天,胡适因为酗酒闹事,打伤巡捕,被关了一夜监狱,罚了五元钱。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满脸伤痕,终于意识到这都是因为交友不慎,和一帮酒肉朋友鬼混的报应。胡适想起了母亲的期待,非常懊悔,决定痛改前非,远远地离开这群酒肉朋友,结束这段昏天暗地的生活。最终他决心去北京报考“留美赔款官费”。
在1909年,美国开始退还庚款,当年国内就选派了第一批留美官费生。胡适准备去报考的是第二批。但胡适当时穷的连蚊帐都买不起,还欠了一身外债,根本没钱去北京考试。他想,要是考上留美官费生,出国留学去了,没钱供养母亲怎么办?正在胡适左右为难的时候,他的好朋友许怡荪来了。他非常支持胡适,劝他不惜一切代价去考试。当他知道胡适欠了外债后,立马答应帮他筹措经费。胡适的另外一个好朋友程乐亭慷慨解囊,给了胡适两百块大洋做路费,帮助他北上应考。胡适的族叔胡节甫也非常支持他,还答应帮他凑钱,并照顾家里的事。正是有了朋友的出手相助,胡适才得以专心准备留美考试。
留美考试分两场,第一场考国文和英文,胡适的运气很好。国文的试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他做了一篇乱谈考据的文章。也是他的运气好,正好遇到看卷子的先生大有考据癖,对胡适的文章特别赏识给了他100分。但胡适的英文只考了60分,所以第一场考试他的平均分是80分。
第二场考各种科学,胡适考得很不好,最后他的总平均分是59分,还不到及格线。好在这次留学的名额有七十个,考得好的不算多,胡适的运气不错,他考了第55名。
发榜那天,胡适坐着人力车到史家胡同去看榜,还发生了一件趣事。胡适感觉自己考得不好,所以,他拿着车上的灯,从榜尾倒着向上看。他看完了一张榜,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非常失望。他又仔细地看榜单的头上,才知道那是一张“备取”的榜,所以又拿起灯笼读正取的榜,他还是倒着向上读,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正当他高兴之时,再仔细一看竟发现不是胡适,而是胡达,于是继续向上看,这次他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姓名。
胡适放下灯后,坐在车里,想着谁是胡达,几乎害得自己白白高兴一场。胡适非常想认识他。说来也巧,胡达和胡适一起坐船去美国学习,终于见到了这位胡达,他们还成了好朋友,一同进了康奈尔大学学习。胡适站在远洋巨轮的甲板上,望着滔滔流泻的黄浦江水,禁不住感慨万分。他挥手告别了送行的亲人和师友,也告别了他学习生活的地方。
来到美国,进入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学习,让胡适的学习生活有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为此,胡适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胡适开始选读农科,两年后,21岁的胡适又进入了康乃尔大学的文学院。他如饥似渴地钻研人文学科的各门学问,努力由浅入深,用来求得真知灼见,实现自己的理想。
胡适认为读书离不开立志,必须志存高远,不立志,读书难有成就。在留美期间,胡适曾经在日记中写道:“盖吾辈去国万里,所志不在温饱,而在淑世。淑世之学,不厌深也。”胡适经常提醒自己,“宜多求高等学问”。
1915年9月20日,胡适又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拜约翰·杜威为老师。11月,胡适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的“初试”。同年,《非留学篇》刊登于《甲寅杂志》。
胡适把“日记”改为“札记”,规定“有事则记,有所感则记,有所著述亦记之,读书有所得亦记之,有所游观亦略述之”。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还把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你爱生命吗?你若爱生命,就莫要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生命所由积成的原料”这句格言恭恭敬敬地抄在日记本的扉页上。
胡适写过一篇日记,日记上说:“有人赠我莎士比名剧享利第五,全书三百八十余页,用薄纸印之,故全书仅广寸有半,厚不及半英度,取携最便,因以置衣囊中,平日不读之唯于周上及电车中读之,约一月而读毕,此亦利用废弃光阴之法也。”由此可见,他挤时间读书的习惯几乎一辈子都没有改变。
胡适非常佩服欧阳修“马上、枕上、周上”的三上写作本事,他自己的很多文字都是在轮船上、火车上、旅馆中做出来的。在美国,胡适的身份是官费生,他每个月都有十美元的公费津贴,不用为衣食住行担忧,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看到美国有很多半工半读的学生,用打工挣的钱交学费,非常感动,他曾经在一篇日记中写道:“眼中最可敬爱之人,乃此邦之半工半读之学生。其人皆好学不厌之士,乃一校之砥柱,一国之命脉。吾辈对之焉敢不生敬爱之心而益自激励乎?”
上学的时候,胡适全力以赴地学习,过得非常充实。到了放假,他反而感觉日子不好打发了。在留美的第一个寒假里,胡适就在日记中写道:“平日已习于学,今假中一无所事,反觉心身无着落处,较之日日埋头读书尤难过也。”暑假的时候,美国大学经常开设“夏课”,用来满足部分学生刻苦求知的要求,但民国政府派来的官方监督却不允许中国官费留学生参加校间“夏课”的学习。
听到这个消息后,胡适感到非常吃惊,他说:“以为闻所未闻,此真可笑之举动,夫学生之不乐荒嬉而欲以暇时习夏课,政府正宜奖励之,乃从面禁止之不亦骇人听闻之甚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