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爱情中的胡适变得纤细而又多愁善感。胡适站在韦莲司住过的公寓窗前,看见窗外偶尔飞过一对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非常的孤独寂寞,还触景生情,写了自己的第一首情诗《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后来,因为因为韦莲司母亲守旧的思想极深,异族和异教通婚不合适等原因,这对鸳鸯被一棒子打散了。胡适对韦莲司的母亲很不满,他说:“夫人如役令媛如奴婢,则何妨锁之深闺,毋使越闺阁一步;如信令媛有人身自由,则应任渠善自主张,自行抉择。”
为了能和韦莲司在一起,胡适还冒着被母亲呵斥的决心,战战兢兢地给母亲写了一封信,问母亲能不能取消和江东秀的婚约,让他和韦莲司结婚。很快,胡适就收到了母亲和江冬秀的合影,母亲在信中气愤地呵斥胡适,不能背弃婚约。胡适马上回信安慰母亲:“儿对于儿之婚事并无一毫怨望之意,儿若犹存怨望之心,则真成不识事势,不明人情,不分好歹之妄人矣。”胡适让母亲放心,自己不会辜负母亲。
胡适说到做到,从此彻底断了追求自由恋爱的想法。学成回国之前,胡适专程向韦莲司话别,在她的家里住了五天。全家人待他亲如家人一般,两个人更是难舍难分。后来,为了等胡适,韦莲司一直独身未嫁,她对胡适的爱一直没有改变,直到1962年,胡适去世。
在后来人生的五十年中,他们鸿雁传书,互诉衷情。生日的时候,两个人互送的小礼物,生病的时候,两人相互之间送一束鲜花。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很真挚,韦莲司在日记中写道:“我爱你!你的爱就像阳光中的空气围绕着我的思想,见不到踪影,但我深信它的存在……”
胡适结束和韦莲司的关系,最终回到国内成家,其中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对母亲的孝顺。胡适的母亲,从23岁开始守寡,一手把胡适抚养成人。在美国留学期间,胡适经常想起国内的母亲,他想,如果毁弃婚约,母亲定会非常伤心,所以,才决定按照母亲的心愿,完成婚约。
话分两头,胡适在美国上学的期间,还是会和未婚妻江东秀保持书信来往的。胡适在信中听说江冬秀放足后非常高兴,还把这件事写在了日记里:“得冬秀一书,……书中言放足事已行之数年,此大可喜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适寄回家的信越来越少,关于他的谣言也越传越多。有人说胡适在美国娶了外国的老婆,不会回来了。听了这些传言,江冬秀再也坐不住了,胡适远在万里之外,她看不见抓不住没有办法,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江冬秀思来想去,最后决定从胡适的母亲身上下手。她知道胡适是个孝子,最听母亲的话,为了让胡母帮自己说话,她顾不得没过门的媳妇,不能上婆家的风俗,有事没事就到上庄胡家来,帮婆婆做家务,端茶倒水伺候婆婆。江冬秀非常殷勤,也会说话,家务活干得很好,胡母非常喜欢她。所以,胡母才一心认定江东秀这个儿媳妇,拒绝了胡适想要解除婚约的要求。
胡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喜欢社交,身边有无数的女性朋友,还有众多的追求者。胡适曾经说过“我在外国惯了,回国后没有女朋友可谈,觉得好像社会上缺了一种重要的分子。”在美国的时候,胡适还认识了一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才女陈衡哲,两个人在半年内通了四十多封信。胡适曾经对女教授陈衡哲说,爱只是人生里的一件事。陈衡哲说,那是因为你是男人。陈衡哲曾经在美国留学,她也认为爱情是人生的全部。
民国时期的文坛星光灿烂,涌现出了张爱玲、冰心、林徽因等女作家。这些才女都有个共同的老师,她就是“才女教母”陈衡哲。陈衡哲是不可多得的才女,她相貌出色,是中国第一位以西洋史为专业的留学生,中国第一个白话文小说家,中国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留学期间和胡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在结婚后,家中的客厅里还挂着胡适的照片。
陈衡哲出生在书香世家,父亲陈梅村是清朝的进士,翰林的学士,做过官,国学底蕴深厚,诗词歌赋无不精通。母亲出身名门,在绘画上有极高的造诣。陈衡哲的父母没想到,像他们这样的传统家庭,竟然能出现女儿这样的叛逆人物。陈衡哲7岁的时候,母亲早早地给她缠了足,但陈衡哲总是偷偷的把缠足布解下来。父亲发现后,并没有严加管教,默许了她的行为。陈衡哲的堂姐陈撷芬是个新女性,陈衡哲从小受到堂姐的影响,立志要像堂姐一样,她再三要求家里人送她到学校学习。
9岁的时候,陈衡哲见到了舅舅庄蕴宽。庄蕴宽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家,曾经和蔡锷一起组建了广西第一所现代陆军军官学校。民国后曾担任江苏省的督军,非常了解西方的思想。舅舅给她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在陈衡哲的心中洒下了一颗向往独立自由的种子,舅舅告诉她人可以控制命运,命运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从此,陈衡哲的思想越来越独立,成了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叛逆才女,13岁的时候,陈衡哲不顾家人的反对,独自前往广州求学。
17岁的时候,陈衡哲突然接到父亲的电报,让她马上回家,陈衡哲以为家中出了什么事,马上赶回家中,到家后她才知道,原来父亲给她在老家物色了一位门当户对的丈夫。对方出身官宦家庭,家境富裕,两家门当户对。接受现代教育的陈衡哲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包办婚姻,陈衡哲大胆地拒绝了这门婚姻,也拒绝了身边的追求者,她要掌控自己未来的人生。父亲虽然很溺爱她,但对她的婚姻大事,态度却非常坚决。面对陈衡哲激烈的反抗,父亲最终妥协了,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婚事取消。
1914年,清华大学第一次面向女性进行招录考试,陈衡哲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了庚子赔款的第一批公费女留学生,前往美国瓦沙女子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在美留学期间,陈衡哲的学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认识了自己未来的丈夫任鸿隽。
陈衡哲和胡适因为“白话文”结缘,当时胡适倡导白话文创作,但很少有人支持。为了支持胡适,陈衡哲以“莎菲”的笔名,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一日》。这篇小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要早一年,她是中国第一位用白话文写作的女作家,后来两人就以书信的方法讨论文学。
留美学生期刊的主编任鸿隽读完陈衡哲的小说后,对她的学识文采非常吃惊。因为陈衡哲经常投稿,在胡适等人创办的《新青年》和《小说月报》上发表文章,支持白话文的写作。两个人的接触就多起来,任鸿隽对陈衡哲的感情慢慢升温,但陈衡哲却拒绝了任鸿隽的求爱。
陈衡哲和胡适的联系是从写信开始的,他们大约从1916年10月开始通信,半年后,任鸿隽和胡适前去拜访陈衡哲,这是他们三个人的第一次见面,也是胡适和陈衡哲在美国唯一的一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