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傅斯年即将卸任北大代理校长之际,史语所同仁已经连连拍发电报催他火速回返,以处理一连串棘手的事情。
由于李庄方面急切的呼唤与期盼,傅斯年不能留在北平再继续拖延下去了,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更何况史语所才是他立身处世的最大本钱。于是,满头大汗的傅斯年卷起那张一直随身携带的狗皮褥子,摇晃着肥胖的身躯、气喘吁吁地登上飞机舷梯匆匆向南飞去。
当傅斯年抵达李庄时,董作宾终于长吁了一口气,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傅斯年说,史语所已经到了快散板儿的程度了,特别是同人的家属们看到同济大学陆续东迁,越来越沉寂难耐,焦躁不安,三天两头跑来询问复员归京的事。有些年轻的学者整天议论纷纷,无所事事。不知道是谁打听到的小道消息,传傅斯年可能要接替朱家骅出任教育部长,以后再也不管史语所了,众人闻听,如失擎天之柱,更加惶恐不安,大有树倒猢狲散之感。若不赶紧想法加以安抚,一群男女老少闷在这个形同葫芦一样的山坳里,恐怕早晚要出乱子。
傅斯年听罢不由有些愧疚,自抗战胜利后,他连续在重庆、北平、昆明、南京之间来回奔波,表面上搞得红红火火,而且在媒体上出尽风头,所以不免有小道消息传播开来,结果竟搞得史语所同人信以为真,鸡犬不宁。他思考片刻,找来一张白纸,在董作宾的书案上挥毫泼墨,上书“传言孟真要当官,斯年离所不做官”几个大字,挂在牌坊头大门的一边,以明心志,也算是对史语所同人的无声解释。
当晚,傅斯年召开史语所同人会议,除了当面表达自己绝不会抛下众人到南京做官外,还明确表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最迟到10月,也就是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一定要带大家重返首都,让大家得到应有的快乐与幸福。一席话令茫然四顾的史语所同人愁云顿消,郁郁寡欢心境豁然开朗。
一个星期后,傅斯年接到朱家骅发来的电报,让他速到南京出席国府紧急会议,傅斯年犹豫良久,最后一咬牙离开了李庄。
傅斯年虽然离去,但是整个史语所明显地稳住了阵脚。对于傅斯年的人格魅力与崇高威望,董作宾后来做过如此评说:“当年孔子在陈的时候,时常挂念着他的学生,并说‘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真先生也许想起了这几句,要回所把同仁们‘裁’一下子。那时新旧同仁,除了三两位老友之外,大部分是他一手培植的青年,受过他的训练和熏陶,爱之敬之而且畏之。”
此言尽管不算直白露骨,但也清晰明了,傅斯年创办的史语所,除李济、董作宾等几位元老外,凡是后来入所的青年学者几乎全部都是经傅斯年一手选拔提携的。只要傅斯年认为来者与他心目中的“道”相同,便设法笼络到麾下,加以“培植”扶持。如周一良、杨志玖、王利器、邓广铭、马学良、李孝定、张秉权等等,都是傅斯年亲手招到史语所并“培植”成才的。
这一做法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傅斯年成为被培植者的教父,随时随地可操控、调配一切,并形成了类似曾国藩湘军一样“兵随将转”的政治格局。一旦这个格局形成,所有的兵士均听命于傅斯年一人指挥调遣,外人或外力很难对这个半政治半军事化的集团发号施令。这也是为什么代理所长董作宾在李庄无力控制即将崩盘的局势,而连连发电催请傅斯年回所“整饬”的内在根源。
后来,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战场失利、兵败溃退之时,中央研究院所属十几个研究所的人员多数不愿受命搬迁,只有一个史语所被傅斯年基本完整地拖到了台湾,其中的道理也在于此。
对于傅斯年以这种方式招兵买马所产生的反应和后果可谓故事多多,北平、南京、昆明时代自不必说,即便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李庄时期也可以寻找出不少鲜活的例子。
有一天,住在李庄郊外的陶孟和到史语所办事,感到气氛与前些时候大不相同,便笑董作宾:“胖猫回来了,山上淘气的小耗子,这几天敛迹了。”
陶孟和所说的“胖猫”自是指傅斯年,而“小耗子”则不言自明。为此,董作宾后来回忆说:“这话是讽刺也是好评。孟真偶然回所住些时,工作效率果然就有些不同……
董作宾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学界大多数人的赞同,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如台湾有一位叫李敖的文人骚客曾云:“史语所这类畸形发展的现象,和它的领导人物很有关系。它的第一任所长傅斯年才气过人,可是霸气太大,大得使他不太能容真正的人才,而他所喜欢的,又多是唯唯诺诺的人儿。这种现象,按说是一切独裁者必然落到的结果。傅斯年又订了许多像招收徒弟一般的陋规家法,制造了许多所内的特殊空气。董作宾就提到过许多,诸如傅斯年要给新进所的人‘来一个下马威’,诸如不得乱写文章,诸如要强迫校书,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家法与空气,使得许多人对他都不得不作伪,正如陶孟和所说的:‘胖猫回来了,山上淘气的小耗子,这几天敛迹了。’也如董作宾所说的:‘孟真偶然回所住些时,工作效率果然有些不同。’所以从傅斯年开始,史语所就有一种伪风。”他还说:“学阀作风结胎于傅斯年,傅斯年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切大独裁,独裁到头天看见小研究员在阳光下散步稍久,第二天就禁止散步一天的程度。”
李敖所言,自有意气用事的成分,但就“下马威”与“伪风”之类的事件当然也不能幸免和排除。对于用其他方式进入史语所大门的人,傅斯年也确实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并按这一法则先行来个“下马威”,若不能制服就扫地出门。
因而自此之后,一代代大小学阀在大陆各高校、科研机构与台湾孤岛相继产生,并为此争夺地盘、抢占地位、拉帮结派称王称霸,发展私人色彩甚重的恶势力,甚至公然大打出手,弄得头破血流。这些丑恶现象与事件,与傅斯年创设的这种人事制度与政治格局有很大的关系。
傅斯年登上轮船,离开了李庄,没想到这一走就是诀别。自此,那高大肥胖的身影从扬子江尽头的山坳里悄然消失,而李庄的山山水水也只能在他的梦里出现了。
毫无疑问,傅斯年这一生最大、最令人瞩目的事业,就是创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一点已形成公论。史语所即是傅斯年得意而辉煌的天才杰作,也是他留给后世具有学术典范意义的“制度性遗业”,这份遗业在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有着长远弥久的影响,也给傅斯年带来了不朽的声名。
霸气的性格成就了傅斯年的事业,也为他招来了不少的毁谤,因为傅斯年这一生在学术上确实没有什么大部头的皇皇巨著,所以很多人借题发挥,开始质疑他所长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