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列传(全8册)

民国大师列传·梅贻琦 南开岁月

字体:16+-

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平台,是成就人生梦想的摇篮。在中国百余年的大学发展史上,有一大批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的先驱者,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奠基与成长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提起中国的大学,就不得不说清华和北大这两所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如果说北京大学能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主要归功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那么,清华大学的崛起则要感谢另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梅贻琦。

梅贻琦校长是清华校长中,任职最久,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任校长。任职期间,梅贻琦不但使清华大学成为在国内与北大并驾齐驱的著名学府,还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校格,让清华大学向世界顶级学府迈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生于直隶天津城内照壁胡同一处普通院落。关于梅氏家世及其与天津的瓜葛,梅贻琦曾经应台湾相关方面邀约,亲笔书写过一篇短文,简要的叙述了自己家族延续的历史脉络。

文中写道:梅贻琦的远祖梅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女宁国公主的驸马,曾任山东学政,后来因为武力抵抗朱棣篡政而被锦衣军溺死。明朝永乐年间,梅氏家族因奉命驻守天津卫而迁至北京,落籍天津。

至于来到天津卫后的几百年岁月里,出了多少算是“人物”的人物,有何种功绩,延续到梅贻琦这一代已经无从知晓了。只知道梅氏家族到了清末就已经衰落了,梅贻琦父亲的功名是考来的,而他两位叔叔的秀才名头则是拿钱捐来的。

梅贻琦的母亲张氏没上过学,是商人的后代,靠着一间小小的药店,一家人勉强维持温饱。总之,在梅贻琦童年到青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几位父辈人物与家庭十几口人清贫的生活。

蒙“多子多福”风俗所赐,梅贻琦的父母共生育了五男五女十个孩子,兄弟五人依次是贻琦、贻瑞、贻琳、贻璠、贻宝,因家族大排行的原因,梅贻琦的弟妹都称他为“五哥”。

梅贻琦自幼忠厚老成,聪颖好学,读小学时就已经有了学霸气息,面对先生的提问,每次都能对答如流,深得先生与家长的喜爱。读书之余,年幼的梅贻琦知道自己作为长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和担当,自觉帮助父母做事,如踩着小板凳帮助父亲记账,协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等都是常态。

据梅贻琦的五弟梅贻宝回忆:由于生活困窘,自己降生时,一切从简,母亲乳水不足,就喂他一些米面粉做成的条状糕乾充饥。而当时哥哥梅贻琦只有十岁,抱着婴孩的弟弟喂糕乾就是他的家庭劳作之一。

1900年,庚子乱起,天津成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主战场之一。烈火硝烟中,11岁的梅贻琦随父母和弟弟妹妹合家逃往保定避祸。然而等祸乱平息后再回到天津时,原本并不富裕的家业已经被洗劫一空了。此时梅贻琦的父亲也失去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到困境中,只能靠从亲朋好友那里借点粮钱暂时度日。

许多年后,梅贻琦的五弟梅贻宝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我家够得上准无产阶级了。父亲的收入有限,家里人口可观,一切周章挪补,都要母亲伤脑筋。我一直到十几岁,恐怕是五哥回国以后,才穿到一件直接为我做的新袍子。家境虽然清苦,人口虽然众多,父亲却咬定牙,让每个儿子都受教育。后来天津开办了女子学校,他叫两个未出嫁的女儿也上了学校。”

1904年秋,15岁的梅贻琦进入了南开中学的前身——天津私立第一中学堂就读,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张伯苓。从此,梅贻琦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张伯苓,名寿春,字伯苓。他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也是私立南开学校的创办者。梅贻琦进入南开学堂读书后,一直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在很长的时期内,张伯苓对梅贻琦有着重要而且全面的影响。

1908年,南开中学堂第一届学生经过四年紧张而繁重的学习,于7月10日毕业。典礼仪式在南开中学校慰庭礼堂举行,直隶提学使卢木斋为梅贻琦、张彭春、金邦正、喻传鉴等33位毕业生颁发文凭。这33名学生中,有的留校任教,有的继续升入高校深造,有的辗转出国留学。时年19岁的梅贻琦,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至直隶高等学堂继续深造。

由于梅家的生活一直困难,有许多好心的亲友向梅父建议,贻琦不可再读书了,应寻个职业,以缓解经济拮据状况。就在父亲犹豫不决时,一个消息传进了天津,促使他做出了决定。

众所周知,1900年6月,英、法、日、俄、德、美、意、奥等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对华战争。在占领北京后,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勒索赔款白银4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达98000万两,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庚子赔款”。受款者共14国,分别是:俄、德、法、英、日、美、意、比、奥、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其中美国分得7%,受款3293万两,折合2400多万美元。

美国在分得赔款后,自称“实应赔款”是1365万美元,也就是说多出1078余万美元。对于这笔钱的处置,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认为应该将一部分“余额”赔款“退还”中国,用做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之用。

美国为什么会退还庚子赔款?难道是善心大发?其实他们的目的并不单纯。

190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看到当时大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十分着急,就给总统罗斯福写了一份“备忘录”,其中指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够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如果美国在30年前就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到本国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使用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导方式,比用别的方法有用的多。”

从詹姆士的这番话里,或许就能看出“退款办学”的目的所在了。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退还所得庚子赔款余额给中国的议案,同时授权总统“酌定适当的时间与方式”予以退还,以用作派遣留学生赴美游学之用。

消息传到大清国,人心振奋,教育界更是惊喜不已。在张伯苓等师长的鼓励下,梅贻琦决定参加清廷设立的游美学务处考试,以获得出国留学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