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冒着风险,再度乘车进城与当局斡旋。同时紧急拍发密电给南京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和政务处长蒋廷黻,请他们施以援手。
据清华外语系教授叶公超凭借与梅贻琦多年共事的经验,认为梅贻琦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其性格是慢、稳、刚,但这个“慢”有时颇令人着急。叶公超举例说:宋哲元派兵到清华去逮捕共产分子这件事,事前我们就得到了消息,当时叶企孙、陈岱孙、冯友兰、张奚若等和我,都在梅宅商量如何应付这桩事。“事情紧急,几乎每个人都说了许多话,惟有梅先生自己默默不发一言,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之久,他老先生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结巴的冯芝生最后就向梅先生说:‘校长你——你你看怎么样?’梅先生还是不说话。我就忍不住了,我说:‘校长,您还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梅先生隔了几秒钟答复我:‘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有人问:‘究竟有多少人会来?什么时候来?’梅先生说:‘都不知道。……我看,来是不成问题的了。’后来还是梅先生把校内的安排作了一个最后的决定。”
叶公超所举事例没有说明商谈的具体时间,但据后来的资料推断当在天黑之前。面对“酒兵易压愁城破”的艰危处境,梅贻琦当时心情之沉重,考虑之周密,处理之慎重由此可见。此点正如梅贻琦对清华校友刘崇鋐所言:“我受的科学训练,教的也是科学,有时处理事情谨慎一点慢一点,也许就是因为我的科学观念,叫我不肯随便。”
叶公超评价梅性格中“慢、稳、刚”所得出的结论正应了梅贻琦这段话。叶公超说:“我认识的人里头,说话最慢最少的人,就是他和赵太侔两个人。陈寅恪先生有一次对我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因为他说话少而严谨,他作事和作人也就特别的严谨。天津话叫‘吃稳’,梅先生可以说当之无愧。”
梅贻琦对军警压境所做决定和处理经过,《清华大学校史稿》没有一字提及,倒是几位当年的亲历者披露了一些隐秘,如华道一回忆说:“这天下午,当大批军警围困清华大学扬言要冲进校内的紧张时刻,我作为当时学生救国委员会的委员,曾和其他几位委员一起到梅校长住宅访问。梅校长在他家接待了我们。我记得当时梅校长对学生是十分爱护、关怀的。他说,现在局势很紧张,军警可能要冲进校内来,希望有被捕危险的同学要设法避一避。在我的记忆里,当时梅校长曾交给我们一个名单,说是军方交给学校要求逮捕的,这个名单上列名的同学约有二十余人。我们从梅校长家出来,已将天黑,大家就按校长的话,设法躲避。我自己是躲在叶公超教授家里,像姚依林当时躲在冯友兰教授家里,这在近几年来已屡见报刊,传为一时佳话了。从这一件事看来,梅校长当时作为国民党政府特任的国立大学校长,能冒着一定风险,如此保护学生,应该说是十分难得的。”
华道一的回忆大体可信,因为名单上的主要分子,基本在当天夜里得以躲避而幸免被捕。
大逮捕风潮过后,梅贻琦对新闻界发表谈话说:“敝校风潮刚刚平息,又发生了这样的事,实属不幸之至。……学校对此,惟盼当局早日分析清楚,能早将无关系者保释回校……至于被捣毁车辆,当局如无严苛条件提出,校方为平息事件,可给予相当赔偿费,否则学校不负此责任。”
梅贻琦讲话使事件各方情绪得到缓和,但是清华内部的隐患却没有消除。
接下来,一个疑问萦绕在每个同学心中:军警特工人员是如何得到“不法分子”名单的?提供这个名单的是何人?在众人疑虑与相互质询猜测中,有学生认为此人非教务长潘光旦莫属,因为他最有条件,也最可疑。于是,部分学生头目便有了教训潘光旦的行动。
果然,第二天一早,潘光旦就遭到了“救国会”部分学生的围攻。当时的亲历者林从敏回忆说:“我到达校门时,在警卫室的北面,潘先生的两个拐杖已经被丢在地上,他用一条腿边站边跳来保持平衡。我与级友方鉅成赶紧去左右扶持他,将拐杖拾起,陪着他走到大礼堂台阶上。这时前后还是有人呼喊,但并未动手来打,潘先生头发凌乱,却面带笑容。这时候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了梅校长。梅师穿着一件深灰长袍,登上礼堂台阶后,站在潘教授之旁,面对着二三百同学,有半分钟未发一言,显然是尽量的在抑制他的愠怒。那些夹在人丛中呼喊推打的同学都安静下来。最后梅校长发言了,‘你们要打人,来打我好啦!你们如果认为学校把名单交给外面的人,那是由我负责。’我们记得某学长戏作打油诗一首,描述校长说话谦逊含蓄情形‘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以为,恐怕仿佛不见得’。但是在推打潘先生这一天梅师坚定果断,毫不含糊其辞。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梅师表现他在‘危机’情况下,当机立断处事的精神。”
林从敏的回忆并非孤证,当时的学生徐贤修也亲临现场并有过与林类似的回忆,他说:梅校长看到有学生夺去潘光旦的拐杖,挺身而出,痛心疾首地说:“在清华竟出现这样野蛮的行动,我万分痛心,你们一定要发泄闷气的话,来打我好了。不然如果你们还有理智良知,就应该听从学校的处理,我以校长的身份,来处理这件事,自然有公平的办法。”话音落地,叮当有金石声,几个吹胡子瞪眼极尽煽动蛊惑之能事、恶意抢夺拐杖的学生立马蔫了,部分学生露出羞愧之色,另一部分围观性质的学生则振臂高呼:“拥护梅校长!”此举令在场的徐贤修为之动容。
那个时期社会动**,清华校长连年更迭,学校很不稳定,校长很少有作得长久的,但自从梅贻琦掌校后,就一直安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