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曹操传

减轻赋役

字体:16+-

重民赋,搜刮民脂民膏,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腐朽的表现,无异于自掘坟墓。因为残酷的租赋和徭役,使得广大老百姓难为生计,离开了土地,甚至亡逃山林,沦为“盗贼”。相反,薄赋役,减轻负担,民人乐业,社会秩序安定,统治者的地位也就巩固了。

曹操自秉汉政,即试图行农战之策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州郡例置田官,实行屯田,是其重要决策之一。同时,他对广大的自耕农也予以了关注。例如,建安四年(199),曹操同意治书侍御史卫觊的建议,利用卖盐得到的钱买耕牛,并常对重农、劝农的官吏予以嘉奖。

曹操提倡重农、劝农,自然也注意平民百姓的困苦。他曾作《谣俗词》一首: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以表示对穷困者的同情。曹操常有一些恤民疾苦的政策出台。建安七年(202),军谯,见旧土人民,死丧略尽,不由凄怆伤怀,于是下令说: “其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建安九年

(204),河北平定后,全额免除了河北的当年租赋。建安十四年(209)秋七月,特令存恤战死之家, “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朝廷保证供给。建

安二十三年(218),又针对上年冬天发生严重瘟疫,老百姓病死者甚多,农田垦殖减少,发出了《赡给灾民令》。这是一道救济性的文告,讲了三条赈灾措施,一是寡妇七十岁以上和孤儿十二岁以下,以及残疾而无产业者,由国家养起来,“廪食终身”(幼者十二岁止);二是贫穷无力难以养活自己的,朝廷给予帮助,借给粮食,“随口给贷”;三是耄耋老人需要人照顾,年九十以上者,免其家中一人的徭役, “复(免除)不事,家一人”。

所有这些都说明曹操甚明统治之术,颇知存恤贫民的必要。建安期间,曹操统治地区的天灾,较之以往尚不算频繁、严重,仅发生过几次大水和瘟疫。曹操的一些措施大都是针对天灾人祸的实际情况发出的,因而必然收到实际的效果。当然也不宜估价过分。因为相对来说,第一,曹操虽然有过免赋役的政令,但与西汉、东汉之较稳定时期相比不及其多,也不及其广;第二,曹操统治地区的赋役负担远较吴、蜀为重,所以民反之事也较多;第三,他的重农思想也不及诸葛亮的劝农思想明确。诸葛亮主张“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辅后主刘禅,首先考虑并于建兴二年

(224)推出的是“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在战争期间他还常常通过“休士劝农”的方式,以解决军食,减轻农民的负担,因此得到好评, “亮之治蜀,旦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