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利事业曹操虽无系统言论,亦无可称之为大举,但其实践表明,他是相当重视的。曹操的水利事业,主要是为适应战争和屯田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也可反过来说,战争和屯田推动了曹操及其后代的水利事业。
首先,鼓励各地将守建设水利,以利屯田,惠及民人。
建安初年,曹操以刘馥为扬州刺史。刘馥既受命,只身到达合肥空城,建立州治,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竭以溉稻田,官民有畜”。据《三国志集解》注引《方舆纪要》说,芍陂在寿州安丰城南(今安徽寿县南),亦名期思陂,周围二百二十四里,引淠水开六门灌田万顷;茹陂(《御览》茹作茄)在光州固始县(河南今县)东;七门堰在庐州庐江县(安徽今县)东南,刘馥断龙舒水,灌田千五百顷。七百年后宋人刘敞《七门庙记》记谓七门三十堰灌田“凡二万顷”;吴塘在舒州怀宁县(治今安徽潜山)西。可见其规模之大,收益之丰,利及后世子孙。
中国著名帝王
建安六年(210),曹操从谯县至浚仪(今河南开封),亲自督治睢阳渠。建安七八年间,大旱蝗虫起,夏侯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邺建铜雀台,凿渠引水自邺城西,向东经铜雀台下伏流入城,穿城过,名长明沟。因此,曹操《登台赋》有“引长明,灌街里”之句。
曹操亲督水利并鼓励将守重视水利,对于他的许多遗臣以及其子曹丕都有深刻的影响。曹操死的那年,曹丕以其父的爱臣、谏议大夫贾逵为豫州刺史,贾逵“外修军旅,内治民事,遏鄢、汝,造新陂,又断山淄长溪水,造小弋阳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
魏文帝即位后郑浑为沛郡太守, “郡界下,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今安徽萧县西北)、相(今安徽滩溪县西北)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
别如牵招为雁门太守, “因山陵之宜,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野王(今河南沁阳)典农中郎将司马孚在沁水上垒石为堰,以资溉田,谓之石门。
其次,凿运渠,通粮道,以利军事。曹操深知水运的方便之处,因而很是注重开凿运渠事宜。
建安九年(204)正月,为征袁尚,“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
建安十一年(206),将征乌桓, “筑渠,自呼范(今滹沱河)入派水,名平虏渠;又从沟河口凿入潞河(今北运河前身),名泉州渠,以通海”。另外,还为了沟通泉州渠与濡水(今滦河),修了一条人工渠,名曰新河。建安十八年(213),又“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