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曹操传

第十一章 英杰多才 开一代诗风

字体:16+-

据史载,曹操昼讲武策,夜思经传,登高必赋,横槊赋诗,所作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由此可见,曹操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爱好学问,尤擅文学,多才多艺。他留下了诸多颇有影响的诗歌和表章、令教式散文。这些作品,发展、充实了中国固有的文艺形式,体现着作者的文学见解,对后代文学的创作与文艺思想的演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也使曹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人所公认的文学家。

曹操传世诗作二十余篇,均为乐府诗体,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汉代乐府,因而可以说他:继承了乐府的传统,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焕发了四言诗的新生,开一代诗风。

曹操对于民间乐府的采集与整理,很难说是有什么贡献。揣言之,曹操在世,忙于军事,实难顾及此类事情。然而,曹操本人酷爱辞章,兼善音乐,尤工乐府之作。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带动下,文人乐府有了空前的发展与活跃。进而推动了魏晋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彬彬之盛”的景象。

汉末建安之前,乐府诗虽然仍有一些好的作品留世,但总的来看,渐趋式微。所以出现这种情势,与乐府诗固定的程式及其音乐套式有一定关系。曹操冲破旧的藩篱,为乐府诗的新发展开创了新路,其一即借用原有的曲牌,歌唱新的词章,或依声作诗,或作诗入乐,曲名同诗词内容完全分离或不相干。这样,便为乐府诗的创作开辟了更为自由的天地。

曹操乐府诗有五言、四言、杂言三种。其叙事体乐府多用五言,抒情体乐府则多用四言,尤工四言。四言诗从《诗经》开始,已有一千余年,形式僵化,极少有佳作出现。曹操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充实了这种诗体,使其获得新生。

诸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绝好的四言诗。

此作,不唯语句自然,且气魄雄伟,音调壮阔,故不可及。由此可见,曹操此诗确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曹操此诗是学界共认的千古绝唱。从它诞生的一天起即为世人所重。

五言诗并非从曹操开始,两汉期间已盛行,而且已有不少很好的五言古诗。流传的枚乘、李陵的诗,固然被历代文学大家疑为后人之作,但就一种诗体的发展而言,东汉末年既有《古诗十九首》那样的佳作,必当有一个过程。

《古诗十九首》中的五言诗,古今文学评论家大都给予好的评价。

古诗十九首大都产生在建安时代。之所以会如此,绝非偶然的。首先,这些著作反映了东汉末年大动**、大变乱时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因而真切动人,是时代的产物;其次,一个时代能有较多同类内容的真切反映时代的作品,往往同当政者的喜好(至少是不惮不忌)与提倡是分不开的。

曹操很喜欢五言诗,而且有较深造诣,因而五言诗作得也很出色。曹操存诗中,五言体和五言杂体(以五言为主,杂以长短句)超过一半,其中尤佳者有《薤露》《蒿里行》《苦寒行》《秋胡行》《善哉行》《却东西门行》等。

曹操杂言诗也不乏佳作,如《对酒》《陌上桑》等。多杂言及五言,四言甚少,至六言七言,则更绝无其作。魏则诸体毕备,吾国千百年来之诗歌,虽古近不同,律绝或异,要其大体,盖莫不导源于此时也。诸体毕备,既源于魏,自然是要首推曹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