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曹操传

歌以言志

字体:16+-

曹操不像其子曹丕那样有《典论》一篇,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文学主张,但他的著作,特别是他的诗作中,同样透视着他的文学见解。

两汉乐府,包括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多有感人之作,其生命力就在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曹操继承并发扬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作诗为文,本于实感,重视现实。诸如《薤露》《蒿里行》《苦寒行》等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此诗是有感于汉末无能之辈何进谋除宦官而召董卓入京,以致董卓窃权,汉室**覆而发,记录了事实,也反映了他对于汉末外戚与宦官之争、董卓“贼臣持国柄”以致汉室宗庙化为灰烬、幼主西迁的态度,同时自比微子,哀伤京城大破,明寓匡复之意。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这是比《薤露》更为生动感人的纪实诗。它记录了关东诸郡国守相合兵讨董卓,但各怀私心,军力不齐,以致自相火并,最终酿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战争的残酷及其破坏性之大跃然纸上。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读来令人感伤,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黑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苦寒行》)

这是曹操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之一,写的是建安十一年(206)正月,曹操自邺出发北上太行山征讨袁绍的外甥高干的事。诗中对于征人之苦的描写,透露着真实、肃然,地势、天气、环境、困苦、饥寒同人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令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诗的最后两句,曹操又以周公自况,常为人非。其实,这里反映了他有感于战争之苦而渴望通过战争结束现状的意愿。即使明喻自己要做周公,要统一天下也没有什么不好。

而《秋胡行》之一解与其《苦寒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描写了建安二十年(215)三月西征张鲁,兵出散关山的艰难。

以上诗作说明曹操很善于从纷乱复杂的事件和变幻不定的人事关系里面提炼材料,集中典型,且文字质朴,言近实录而不乏文采。因此说曹操推尚现实主义,并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曹操的一些抒发理想的诗作和仙游诗,大都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心情,因而增强了诗作的感召力。

首先表现在借古抒意。曹操熟读经史,所以特别善于借古喻志。他将古人的一些散见于不同记载的理想化的语言集中到一起,重新编织、铺陈成一幅新的充满浪漫气息的图画。比如《度关山》泛用古典,描述了一个国家统一、民人繁息、刑狱公正、兼爱尚同的社会;《对酒》集述经传之意,表达自己的理想,使一个吏不呼门、主贤臣良、民无所争、路不拾遗、囹圄空虚、恩泽广及草木昆虫的美好的社会环境跃然纸上。

其次表现在时见仙气。曹操仙游涛中最富浪漫主义。 “驾六龙,乘风而行,路下之八邦。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气出唱》一)腾云驾雾,云游八方,何等逍遥。“仙人玉女,下来翱游。”(《气出唱》一)每到一处,都有仙人相迎,玉女同游,何等气派。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阊阎。”(《气出唱》二)鼓乐齐鸣,何等快乐。“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绝人事,游浑元。”(《陌上桑》)又是何等超脱,似有绝人世而去的架势。 “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气出唱》三)寥寥数语,把仙居佳境描绘得极尽辉煌。这些描写,虽属渺茫无稽,但它透露了一种人生的惆怅和向往。壮志不能得酬,忧愤之情陡然喷发纸上。但它的表现形式,却不是愤懑之句,更不是忧伤之词,而是漫游仙境的感慨,期得永寿,期得“长乐甫始宜子孙”,把希望寄托在后代子孙身上。读来虽觉不免虚枉,但在艺术上很值得玩味、欣赏。

再次表现在取譬生动。曹操诗中取譬,有不少非常生动自然,韵味流长。诸如慨叹人生: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形容求才心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并取典“周公吐哺”(《短歌行》);描述征伐行路之苦: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苦寒行》),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秋胡行》);谈及苦寒中大军暴师山野时,不见一字言寒言冷,而使读者如临一种极度寒冷的景象之中: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苦寒行》)抒发军人念乡之情,并将自己比做“出塞”的“鸿雁”与田中“转蓬”。(《却东西门行》)

曹操在《秋胡行》二首和《步出夏门行》诗中,每解之后分别有“歌以言志”“歌以咏志”为结束语。

曹操诗中的“歌以言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等,并不是虚词,而是包含着实际内容。其一,它表明诗中所言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其二,它反映了诗人的文艺思想,即推尚中国古来即有的“诗言志”的传统观点,并将其贯彻在自己的诗作中。这一点,我们从所有曹操的诗作中,甚至包括仙游诗在内,都能清楚地看到或体会到。诸如, “坐盘(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秋胡行》)反映的是其以天子自比,讨伐不臣,意不得酬而烦恼的情绪。欲为仙去,实是大业难成而苦人生不永的一种感慨。“飘飘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无不如此。至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云云,更见其“诗以咏志”之长。他在“诗言志”方面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因而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